基金经理“年轻化”,怎么选?

2022-07-06   钱耳朵

原标题:基金经理“年轻化”,怎么选?

选基金经理,我们常讲要跨越熊牛周期、要有长期业绩。但基圈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近两年业绩排行榜上的基金经理,平均管理基金的时间在变短。

怎么办?放弃还是择优?

01年轻人“霸屏”排行榜

基金经理似乎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了,这里说的年轻并不特指年龄小,而是担任基金经理的时间短。就拿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排行榜来说,主动权益类基金上榜的基金经理,很多都是生面孔。

比如去年排名第一、第二的崔宸龙,担任基金经理还不到两年;排名第三的陈金伟,也不满两年;排名第四的韩创,三年多。

今年的半年冠军更是如此,主动权益类基金排名第一的基金经理黄海,虽然年龄算不上太年轻,但在基金管理上却是个不足两年的“新手”。另外贾腾、孙欣炎、周紫光、武阳,都是稍显陌生的面孔。贾腾今年34岁,2019年才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先锋基金的孙欣炎年龄更小,他的基金管理经验不足三年。

(数据来源:钱耳朵投研团队)

尽管任职时间较短,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象在基圈越来越普遍了。 许多基金公司之所以能跻身年度业绩十强、二十强,很大程度都是依靠这些“新生代”的力量。比如2021年度业绩排名中,2020年才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的崔宸龙带领前海开源包揽前二;同一时间,彼时只有三年基金经理经验的廖瀚博,一度将长城环保主题基金带入全市场五强。此外,郑澄然管理的广发鑫享基金、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基金都被视为年轻人的杰作。

难道真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了?

02“新生代”崛起的真相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基金经理自身的能力圈和投资偏好。基金经理这两项主要建立在早期的行业研究背景上。 老将大多与消费、银行、地产等传统行业相关,比如我们熟知的张坤、刘彦春、曹名长等,都属于这一类。 而新基金经理则更集中于新兴行业,近两年新能源产业崛起,板块赚钱效应明显,为新基金经理的业绩爆发奠定了基础。

有朋友会觉得奇怪了,难道没有老将研究新能源吗?其实 基金经理的能力圈早在研究员阶段就基本固化了,一位基金经理的 能力圈通常可以覆盖1—3个行业,但如果市场行情长期在这些行业之外,那么基金经理的业绩就会受到影响。盈亏同源,当A股市场风格轮动,许多基金经理的能力圈覆盖就会影响业绩。

第二个原因来自基金公司的安排。有些基金公司,特别是大型公募基金,往往是全赛道布局。要知道新能源是基于碳中和背景发展起来的新产物,各基金公司也是近几年才涉足这个领域,新能源研究员更是最近几年才大量配置的,这些研究员提拔成基金经理又是一两年的时间,所以你会发现重仓新能源赛道的基金经理,普遍比较年轻。 毕竟基金公司也不会随便让一个已经形成自己风格的老基金经理去扩展新领域。

03

如何选择“新秀”?

市场风格在轮动,江山代有才人出,基圈新秀的崛起已经是既定事实。然而由于管理基金时间尚短,投资者很难分辨业绩背后究竟是实力还是运气。那么在选择这些“新秀”时,该怎么判断能力呢?

我建议大家主要参考两个指标:超额收益和换手率。

超额收益是指超过基金设定基准的收益,超额收益越高说明基金经理赚钱能力越强,是证明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换手率则是基金经理调仓的频繁程度。一般“新手”的换手率会比较高,初出茅庐都想大展拳脚搞出一番成绩,这时候就会频繁换手,希望买到收益更高的股票。新基金经理的每一次换手都可以看做是一次尝试,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现有持仓并不满意,甚至对持有标的不够自信。所以 换手率越高,说明基金经理在快速试错,还没有形成确定的体系,仍处于“新手期”。

下面钱耳朵投研团队为大家整理了 管理基金时间不满三年的基金经理,统计了他们的 超额收益以及代表基金的换手率,分别截取最高的前十名。大家可以根据我上面提到的两点:高超额收益+低换手率,去筛选真正的“后起之秀”。

(数据来源:钱耳朵投研团队)

如果你对自己选择的基金或者基金经理没有把握,可以后台留言,我们有专业的团队免费为你诊断。

扩展阅读:

·【宏观】美若对华降关税,利好哪些领域?

·【行业】猪肉板块的机会来了?

·【基金】边限购,边新发,新基金“乱”了

·【指标】 还能入场吗?一个指标帮你判断

点个在看鼓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