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定调

2023-11-01   钱耳朵

原标题:金融定调

今天市场最轰动的事是茅台提价。

昨晚23:44,茅台宣布在16分钟后,将53%vol贵州茅台酒(飞天、五星)的出厂价提高20%。受此消费影响,富时A50指数都直接翻红了,之前还是绿的。

聊聊这个事吧。

茅台提价的确是件大事,因为高端白酒的消费群体有限,在量上很难大幅突破,所以“提价”几乎是高端白酒企业利润持续增长的唯一路径,就像奢侈品一样。

上次茅台提价还是在2018年1月,时隔5年,现在确实也是到了该涨价的时候了;近5年CPI累计都涨了11%,茅台这么好的酒提价20%不算过分。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白酒的基本面要反转了呢?

答案是不一定,因为从终端消费看,高端白酒的价格很难涨。截止到10月27日,飞天茅台的散装批价是2665元;而9月底,飞天茅台的散装批价是2880元。10月份飞天茅台的市场价一直在降,合计降了200元。表明,现阶段飞天茅台的终端消费很是低迷。所以,茅台提高出厂价,充其量只是挤压了经销商的利润(目前飞天茅台的出厂价是916,终端零售价是1499,经销商至少有583元的利润空间,挤压一下也没事),不会带来白酒的新一轮涨价潮。

并且,五粮液、国窖1573估计不会跟随提价。

目前京东上第八代普五的零售价是1009元,国窖1573的零售价是960元。

大家猜猜它们的出厂价多少?第八代普五的平均出厂价是969元,经销商辛辛苦苦卖一瓶只能赚40元;国窖1573的出厂价是980元,经销商卖一瓶倒贴20元

在这种情况下,五粮液、泸州老窖敢提价吗?

所以,总的来说,茅台的这次提价预计对整个白酒板块的利好有限,只是它自己能从经销商那里“敲诈”一笔钱,别的酒企很难沾光。

1、金融会议

昨天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这个会议5年一次,基本决定了未来5年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所以这个会议传达的精神很值得重视。

会议的文字稿很长,不一一分析了,捡3个重点给大家分享一下。

(1)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风险

按照会议的总基调,未来5年对金融的监管预计越来越严了。

过去十几年,我们对金融的监管很松。举个例子,虽然我们对银行的监管很严,但过去其实有点“执行不到位”,比如2010年政策限制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但是没用,那时期信托业务急速扩张,大量资金借道信托、绕过银行,还是流向了房地产,推高了中国房地产的泡沫。

现在,按照会议的基调,这些情况未来大概率不可能出现了。

这有什么影响呢?

坏的影响是,现在金融机构赚钱变难了,要啃硬骨头才能赚钱。比如银行,以前总有方法“不鸟”监管,就把钱贷给大企业、贷给房地产,躺着赚钱;现在加强监管后,可能不得不花大力气支持小微企业、支持绿色发展,赚辛苦钱。比如保险,以前通过高息来吸引资金(自己赚钱,把风险留给国家),现在的路行不通了。所以,未来金融机构大概率没有了“灰色收入”,只能“高质量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金融机构可能要经历一段“转型的阵痛期”。举个例子,曾经的保险王子中国平安近几年股价“废了”,就是因为在“转型”。

当然也有好消息。

在说“加强监管”的同时,政策也说了“防范化解风险”。这个防范化解风险,应当主要指的是化解“房地产、城投债”的风险。这两个事的影响非常大,房地产的事没解决好,会大幅拖累经济;城投债如果没解决好,地方政府就没钱,也将大幅拖累经济。

所以可以预见,在“转型期”货币大概率是宽松的,以免失控。比如,最近中央说要发1万亿特别国债,其实就是中央买单,替地方“擦屁股”

这意味着,金融板块会经常存在“结构性机会”。举个例子,近1年券商板块一直在“剧烈波动”,其实就是“宽松货币+转型阵痛”的叠加反映。

(2)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这其实就是鼓励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的意思。

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很多,但都是“多而不强”,或者是“大而不精”。比如,现在券商有100多家,很多,但业务严重同质化,没有国际化大投行;比如,四大行很大,但效率感人。

未来5年,大概率会持续出台具体政策,鼓励有优势的金融机构做大,同时一些没竞争力的企业,该停业停业,该被兼并就被兼并。

所以,可以预见,未来5年国有大型银行、大券商将迎来机遇期

另外还有一点,政策提到了“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

目前,摩根大通、瑞银、野村等等都已经在中国有了控股证券公司,富达、路博迈、施罗德都在中国有了独资公募基金。按照政策的意图,未来5年估计有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

这又有什么影响呢?

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就是引进“鲶鱼”,未来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必定加剧,将带来2方面的影响:一是一些大机构必将加快“转型”,跟国际接轨;二是一些中小机构,如果没能发展出特色,大概将慢慢被淘汰

所以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有望强者恒强的大金融机构,或者关注“金特估”

(3)活跃资本市场

讲讲“活跃资本市场”,这次会议也提到了。相信这才是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

可能在大家的潜意识里,活跃资本市场=让A股上涨。绝对不是,监管的KPI一定是“金融服务实体”,而不是让大家赚钱(很扎心,但这是事实)。

说具体点就是,监管希望,A股能持续给实体经济“补血”,同时为了吸引大家积极参与,希望股市能给某些投资者(通常是长期、价值投资者)带来回报

但是怎么做呢?

一定不是“长期限制IPO、增发配股”,也一定不是“限制做空、减持”等等,这些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本次会议之后,这些政策很有可能慢慢放松,因为它们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会议精神相违背

真正有效的方法,我觉得只有2点:

1)鼓励更多的长期资金入市,例如险资、养老金、汇金等等。

A股之所以波动大,是因为大部分的交易资金来源于散户,散户的投资周期短,巴不得今天买,明天就赚一笔走人。这种“短视”的资金多,A股当然波动大,充满周期性。

所以,鼓励长期资金入市,才是提高A股活跃度的终极方法。比如,美股为啥波动小?因为美股的主要资金来源于退休金、养老金、企业年金、校园基金等等;散户的交易资金,今年最高的时候占比也不超过25%。

目前国家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段时间汇金两次入市;本周财政部又通知,将保险的投资考核周期从1年提升为3年,希望险资将目光放长点。

2)加强制度建设。

必须承认,A股这么烂,跟制度有关。比如,有些消息,凭什么有些人先知道、散户后知道?这不是摆明了纵容“割散户韭菜”吗。比如,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这么猖狂,也不想办法改进。这让投资者怎么分析公司质量、怎么做价值投资?

所以,想长期活跃资本市场,还是得从制度建设上入手。

最后,看完这次金融工作会议稿后,说实话,我对散户比较担忧

具体不多说了……就举个简单例子,会议提到还是要“推行股票注册制走深走实”,注册制的意思是,加强信息披露,让投资者自己分辨公司好坏,亏了自己负责。但是你想,散户有能力分辨公司好坏吗?让散户分析,不就是让他们“送人头”……

真心建议,以后如果还想做投资的话,多学习、学积累,或者找个靠谱的投顾帮你操作。别再一个人单打独斗了,你打不过!

如果相信钱耳朵的专业,也可以联系我们。

如需看大盘及赛道估值,看第三条文章。

如果喜欢文章,希望点个赞,我会根据大家的反馈来优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