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蕭寒《樹杈上的薩滿神》唱片分享會」紀實

2020-06-17     滿族文化網

原標題:「韓蕭寒《樹杈上的薩滿神》唱片分享會」紀實

「什麼是『樹杈上的薩滿神』」,朋友問我。

「德高望重的大薩滿過世後,人們通過『樹葬』紀念他,並在那棵樹上繪刻大薩滿生前的事跡,年復一年的祭拜、添描繪刻在神樹上的大薩滿神跡。多年後,大薩滿的遺骨已不在,神樹也已經枯萎,人們依然在祭拜神樹,相信祭拜繪刻著大薩滿神跡的神樹,會把他們的祈求傳達給大薩滿,大薩滿會繼續保佑子孫安寧。」

「那不就是圖騰柱嗎?」

「那是圖騰柱的前身。」

鄂倫春薩滿關扣妮風葬(黑龍江省呼瑪縣,2019)

pho::關鵬

11月2日,星期六,2019年頒金節前一周,韓蕭寒帶著新唱片《樹杈上的薩滿神》來到成都,在彩虹街一葦書坊與大家分享他的民族音樂之旅,為西南的滿族同胞送來了今年頒金節最好的禮物。

從學生時代第一次聽蕭寒的音樂到今年5月《樹杈上的薩滿神》發行,至少已十年。已想不起當年聽到的音樂旋律,只能依稀記得,似乎提到了烏鴉。

能見到蕭寒,我感到驚喜、意外,又似乎是應該的,「會遇見的人,怎麼著都會相遇的」,同去參加蕭寒分享會的族內長輩孫金萍阿姨說道。對薩滿文化有著多年研究的孫姨對蕭寒的到來格外開心和期待,等待分享會開始的過程中,一直在笑,隨隨便便一句話都能讓她開心的笑出聲,我們知道,不是她聽了令她開懷的話,而是因為高興,所以聽見的每句話都開心。

蕭寒來了,簡單地講述了他追尋滿族音樂的過程:從熱愛搖滾的青年到專注民族音樂的「音樂唱詩人」,用給電影、音樂劇作曲的錢養活自己、養活自己的民族音樂。這一路走來的艱辛,也許在成都已經堅持了十一年滿語文公益教學的關昇春老師懂,和關老師一起走了五年滿語文公益教學之路的我也能了解一些。我們,都是用「副業」養活「主業」的人,繼承和發展本民族文化,才是我們要堅持一輩子的事業。

pho: 潘宇曦

尋訪民族文化的旅程:三家子滿語調查

pho: 金萍

之前滿語課堂上總有同胞問:為什麼一個滿語詞有三個音、五個音、七個音那麼長,都是單數音節的多,雙數音節的少?講到滿語的「元音和諧律」和「切韻清音」的時候,也會問:為什麼滿語有元音和諧律和切韻清音,這麼複雜?

對於元音和諧律和切韻清音,我還能解釋一點,因為滿語是腹式發音,氣息和氣流會產生語流音變,遵循元音和諧律規則能讓發音更順暢,切韻清音也是語流音變所造成的。但為什麼滿語詞彙單數音節多,雙數音節少,我們其實真的解釋不了。只能歸結於「這大概是老祖宗說話的習慣吧!」

今天蕭寒從音樂的角度告訴了我們,每個民族老祖宗說話的習慣形成了這個民族獨特的語言節奏,這種語言節奏造就了每個民族各自獨特的音樂旋律。同時,蕭寒哼出了兩段旋律讓在場的人辨別,幾乎是蕭寒剛哼完,大家就立刻辨識出是日本大和民族的音樂旋律和伊斯蘭教的音樂旋律。隨後,蕭寒用「imcin」(薩滿抓鼓)敲出了不同速度的「鳳凰三點頭」節奏,讓大家體會到了滿族薩滿曲調的旋律。在場的朋友們紛紛露出茅塞頓開的表情,「我就說蕭寒的音樂和宋熙東的有些歌都和《十二字頭歌》很像,但又說不出哪裡像,原來是這樣」,有朋友聽完後激動地說道,「蕭寒哥把我點醒了,我要好好學滿語。」

pho: 潘宇曦

薩滿鼓pho: 潘宇曦

渤海琴

pho: 金萍

薩滿鼓、竹口琴、渤海琴,蕭寒在分享會上演奏了三種滿洲民族樂器。對滿族同胞來說,三種樂器的聲音早已熟悉,但在看到渤海琴的一刻還是忍不住的和其他觀眾一樣激動。薩滿鼓和竹口琴是通古斯民族的常見樂器,在兄弟民族間使用廣泛,但渤海琴幾乎已經絕跡,它比薩滿鼓和竹口琴更能代表滿洲(manju)。

是的,滿洲。滿族的全稱,滿洲族。蕭寒在說他做的是滿族音樂,也就是「滿洲音樂」。他不諱言「滿洲」,我有些眼紅鼻酸。我們說了太多年「滿族」這一簡稱,已經快忘記我們真正的大名是叫「滿洲族」了。當蕭寒說起久違的「滿洲」時,我有太多的感慨,也看到了年近80的關昇春老師抿了抿嘴,重重地點點頭,看向蕭寒的眼睛裡充滿了肯定和慈愛。

pho: 潘宇曦

「空齊布拉哩珍德,珍德布拉哩空齊」,渤海琴響起,蕭寒唱起了歡快的《拉空齊》,這是團聚的時候為親朋好友演唱的喜歌,是滿洲族傳統、經典的烏春。

關昇春老師很認真地聽完蕭寒的分享,他說滿族的音樂是他從未探索過的領域,蕭寒非常好,非常不容易,在這次分享中,他學到了非常多的知識。看到年輕人為民族文化事業做出的努力,關老師非常欣慰,送上了為蕭寒準備的禮物——滿文書法作品《樹杈上的薩滿神》。隨後與蕭寒和到場的朋友們分享起學習滿語、創作滿文肖型字的經歷,並將自己已出版的《滿文肖型字圖集》送給蕭寒賞閱。蕭寒特別感動,現場向關老師行了滿族的傳統大禮「抱腰禮」。

關昇春老師的禮物 pho: 潘宇曦

至親久別重逢的「抱腰禮」

pho: 紫情

抱腰禮是滿族傳統禮儀,用於「至親久別重逢」,宿為滿洲重禮。在不同領域中為滿族文化的傳承默默努力、辛勤耕耘,未曾見過彼此的關昇春老師、韓蕭寒阿哥,在這一刻成了親人。

除了代表成都滿族的族內宗長關昇春老師,活動上還有一位擔任與談人的嘉賓:來自西南民族大學的青年人類學家張原老師。他的到來,為大家帶來了從人類學專業視角對薩滿文化的分享。

分享現場:張原(左)、 韓蕭寒與關昇春(右)

pho: 潘宇曦

分享會上,不僅有成都的滿族同胞,也有喜愛世界音樂、民族文化的各族朋友。短短兩小時的,在場的幾十位朋友意猶未盡,屬於滿族的音樂旋律在小小的一葦書坊里迴蕩,大家也久久不願散去。

pho: 潘宇曦

pho: 潘宇曦

pho: 潘宇曦

pho: 金萍

pho: 潘宇曦

成都滿族與蕭寒阿哥合影(左2筆者,右2孫金萍阿姨)

pho: 潘宇曦

分享會後,我提出先送關老師回家,再和其他滿族朋友參加蕭寒作為特邀嘉賓演出的「擊蠱」音樂會(姍蔻·娜赤婭克與梁奕源二重奏音樂會),蕭寒在這場音樂會上有15分鐘演出。原本擔心關老師年紀大,大家都未主動邀請關老師同往音樂會現場,但聽著年邁的老師再三提出「我也想去,我想去現場感受一下」的要求,我和孫姨、兩位滿族兄弟終於還是忍不住在向師娘請示並得到同意後,帶關老師去了梵木創藝區「樂空間」的「擊蠱」音樂會現場。從2014年開始,陪伴關老師走國5年滿語文公益教學之路的我深深明白,滿洲的音樂、滿洲的文化對這位杖國之年的老人有多麼重要。

在後台準備的蕭寒聽說關老師來了現場,感動的難以表達,爺倆兒在後台一直聊到開場。蕭寒擔心老師久站不適,為老師安排了能坐著欣賞的「VIP」位置。

現場的演出非常精彩,蕭寒離場時,關老師和孫姨居然大聲喊出「umesi sain」(非常好),在一片掌聲中非常清晰,更在一群年輕人當中顯得格外獨特。

「擊蠱」音樂會上的韓蕭寒pho: 潘宇曦

「擊蠱」音樂會上關昇春老師專注的目光

pho: 紫情

「擊蠱」音樂會,姍蔻·娜赤婭克、梁奕源、韓蕭寒

pho: 佚名

「擊蠱」音樂會演出,及後台蕭寒向關昇春老師請教滿語cameraman:潘宇曦

關老師認真的看完了整場演出,演出結束已經過了關老師平時休息的時間,但老師表示自己一點也不困、身體沒有任何不舒服,學到了很多新的東西,感覺特別精神。關老師既想和蕭寒多聊幾句,又知道自己該回家了,蕭寒也是,既想和關老師多說些話,又明白老師該回家休息了,爺倆兒拉著手,說了多少次的「下次再來成都見」、「一定再來成都看您」,就是倆人都不鬆手……

蕭寒說,這次來成都,有回到家的感覺。

有長輩、有兄弟姐妹,就有家。蕭寒,成都的親人隨時歡迎你回家。

2019.11.4

【嘉賓簡介】

關昇春,滿族,滿名富爾丹,瓜爾佳氏。成都市滿蒙人民學習委員會滿語文與成都滿語文公益班授課老師,長期從事滿族民俗研究及滿文書法創作。曾經溥傑介紹,向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趙展教授學習滿語文。2008年起義務教授滿族同胞及民族文化愛好者滿語文。著有《滿文肖形字圖集》。

關昇春講解滿族民俗、贈送書法和蕭寒的抱腰禮

cameraman:金萍

張原,西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民族學刊》編委、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他山學社」學術指導。2008年於中央民族大學獲人類學博士學位。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6年聘為國家民委「首屆民族問題優秀中青年專家」,2017年牛津大學人類學與博物館民族志學院訪問學者,2018年入選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從事歷史人類學、宗教人類學和災難人類學研究,發表論文40餘篇,專著有《在文明與鄉野之間:貴州屯堡禮俗生活與歷史感的人類學考察》《地方之上:人類學西南研究的視野拓展與田野實踐》等6部。

張原談薩滿文化cameraman:潘宇曦

蕭寒附記:2019年獨立音樂廠牌「門唱片」推出了新唱片《樹杈上的薩滿神》,這是積累了蕭寒自2003至2018年期間不同階段的關於滿族音樂學習、田野考察和再創作的一張作品集。很感謝「門唱片」謝江川對推廣這張唱片所做的努力,因為它剛問世一個月就取得了完全出乎意料的銷量,也因此被「全球華語金曲獎」評為2019年第二季度最佳專輯排行榜的首名。友人江川籌劃並組織了相關的小巡演及宣傳,其中第二場11月2號的成都分享會定在了剛剛開業卻頗具文化品味的「一葦書坊」,現場來了許多對滿族文化感興趣的嘉賓、朋友和滿族同胞,兩小時活動里,參與者們談笑風生、討論熱烈……族胞紫情格格記錄下了活動的經過。然而很歉疚的是,數月來一直忙碌在東南亞,又經疫情波折,格格的稿件所以直到近日才得以發布。蕭寒感謝紫情,感謝支持我的師長、族胞、江川和一葦書坊以及所有朋友們。感恩,祝福,並深深的愛著你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ACOw3IBnkjnB-0zADz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