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傣族人文始祖的傳說

2020-05-02     滿族文化網


作者舍傣

來源傣泰民族

民間傳說

關於傣族人文始祖「zhào lóng」,傣族民間有這麼一個傳說:

古時候,哀牢山附近住著一個叫yī的女人,大家都叫她shǎo yī(shǎo是傣語對未婚女性的專有稱呼)。有一次yī下河捕魚碰到沉在水中的木頭,身體便有一種奇妙的感覺,結果就懷了身孕。十個月後,yī生下十個兒子。

過了幾年,yī帶著漸漸長大的幾個兒子到河邊捕魚,突然看到沉在水中的木頭飛出水面、在空中變成了龍,對著yī說:「你為我生的兒子,現在都在哪裡呢?」九個兒子見到龍都嚇跑了,只有最小的兒子跑去抱著母親、背對著龍保護母親,龍伸出爪子輕輕地抓住小兒子的背,把yī當年下河捕魚懷孕生子的事跟yī說了以後,才逐漸把爪子鬆開,小兒子也緩緩轉過身看著龍、與龍父親近起來。

此後,yī生龍子、龍來認子的事迅速傳開,yī與龍生的小兒子因龍父抓過背而被大家叫做「 è jiū láng 」(意為「龍抓背」),yī的其他九個兒子都佩服弟弟的勇敢,平常都以弟弟為中心、什麼事都聽弟弟的。兄弟十人長大後,分別娶妻生子、各自又有十多個兒子;è jiū láng帶領九個兄弟及一百多個子侄打獵捕魚、開荒種地,子侄又娶妻生子、家庭人口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為抵禦外敵,è jiū láng與周邊部落組成聯盟;因為è jiū láng是龍子、又是有威望的長者,大家都推舉è jiū láng當部落聯盟首領。後來,想和è jiū láng聯合的部落越來越多,è jiū láng成了大部落聯盟的首領,大家都尊稱他為「zhào lóng」(意為「大王」)。

文獻記載

公元69年,由77個部落組成的哀牢國歸附中土漢國;當時漢國蜀郡人楊終將哀牢國的情況寫成《哀牢傳》傳世;之後因戰亂,《哀牢傳》卷帙失傳,幸好關鍵內容已被年代相近的《華陽國志》、《後漢書》等典籍收錄;傣族人文始祖「zhào lóng」的傳說,在《華陽國志》、《後漢書》中均有詳細記載。

晉史學家常璩所著《華陽國志·南中志》載:「哀牢,山名也。其先有一婦人,名曰沙壺〔壹〕,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魚自給。忽於水中觸一沈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產子男十人。後沈木化為龍,出謂沙壺〔壹〕曰:『若為我生子,今在乎?』而九子驚走。惟一小子不能去,倍龍坐。龍就而舐之。沙壺〔壹〕與言語,以與龍倍坐,因名曰元〔九〕隆。沙壺〔壹〕將元〔九〕隆居龍山下。元〔九〕隆長大,才武。後九兄曰:『元〔九〕隆能與龍言,而黠,有智,天所貴也。』共推以為長。時哀牢山下,復有一夫一婦產十女,元〔九〕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皆象之;衣後著十尾,臂、脛刻紋。元〔九〕隆死,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

晉末史學家范曄所著《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哀牢夷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於哀牢山。嘗捕魚水中,觸沉木若有感,因懷,十月,產子男十人。反沉木化為龍,出水上。沙壹忽聞龍語曰:『若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其母鳥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後長大,諸兄以力隆能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為王。後牢山下有一夫一婦,復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聚以為妻,後漸相滋長。種人皆刻畫其身,象龍文,衣皆著尾。九隆死,世世相繼。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

民間傳說與文獻記載對比

關於傣族人文始祖「zhào lóng」,漢文典籍記載與傣族民間傳說大致相同,僅部分細節有些出入,所記人名與傣語發音有些走音,可能是由傣語轉錄為漢文時,轉述者與記錄者之間的銜接造成。

「沙壹」應該是傣語「shǎo yī」的譯寫;傣語「shǎo」專指「未婚女性」;「yī」為傣族女性專有名詞,今滇西南一帶的傣族女性多稱「yī」或「yī某某」,滇西一帶的傣族則把第一個女兒稱作「yè」或「yè某某」、第二個女兒稱作「yī」或「yī某某」;「沙壹」就是名叫「壹」的未婚女性;當今漢語多譯寫為「少玉」、「哨依」等。

「九隆」應該是傣語「zhào lóng」的譯寫;傣語「zhào」為尊稱,一家之主、一部之長、一國之君皆可稱「zhào」;傣語「lóng」為「大」;「zhào lóng」可譯為「大王」;當今漢語多譯寫為「詔隆」、「召龍」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HjDD3XEBiuFnsJQVK1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