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張老照片看民國時期老北京旗人的生活

2020-05-26     滿族文化網

原標題:從一張老照片看民國時期老北京旗人的生活

這張照片解釋為1943年,生活在老北平四合院的女人們。

這解釋存在錯誤。國民黨依靠武力北伐,所到之地,常喜歡改名。1928年國民黨勢力進入北京,取消了北京的首都地位,改地名為北平,作為特別市,相當現在的直轄市。(滿族文化網版權文章,禁止轉載)但到1937年,日本占領後,把地名又改回北京。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國民黨派接收大員前來接收,地名再次改為北平。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政協會議上,把地名再次改為北京。

那麼照片如果為1943年,那是日本占領時期,當時叫北京,不叫北平。

這照片簡單地是說老北平的女人們,也不準確。因為看牆上照片,有一位穿著傳統滿洲服飾、梳著旗頭的女性照片,此照片應該這老年婦女年輕時候照片,也可能是某位先人女性的照片。而漢族家庭女性是不可能穿傳統滿洲服裝,梳旗頭。所以單憑這點,可以斷定,這是一家老北京旗人。

但也說明晚清和民國的區別,晚清的時候,都還穿滿洲傳統服裝。而進入民國,避免被歧視,已經沒人敢再穿滿洲傳統服裝出門了。

牆上懸掛著好幾幅照片。這也反映出當時旗人的一個習俗。滿洲人傳統習俗是西牆上放祖宗板,放家譜、掛祖宗畫像等。進入民國,滿洲的這個傳統習俗無法保留,但一般旗人家庭,都會掛上這家主人照片或是祖先的照片。(滿族文化網版權文章,禁止轉載)這個習俗在北京流傳比較久,一直到近代住樓房,鋼筋水泥的牆,需要電鑽大眼。一般為裝修美觀,才不再懸掛很多照片。

過去旗人家庭,進門就是八仙桌或是條案,放一對撣瓶。這家旗人家庭,也可以看他們包餃子桌子後邊有條案,沒有撣瓶,也放了一些工藝品。

這家為何是四位女眷和一個小男孩?

這反映出近代史上,北京旗人家庭經歷著多災多難。北京旗人至少經歷三次戰爭劫難,每次戰爭劫難,幾乎每個旗人家庭都有男丁為保衛國家,血灑沙場。

1860年僧格林沁率領八旗兵和蒙古士兵在八里橋抗擊英法聯軍,很多北京旗人,戰死在那次沙場上。

1900年庚子之變,北京八旗兵抗擊八國聯軍,這次戰爭,打的非常慘烈,從守護城門,到城門失守依然堅持巷戰。這次戰爭幾乎每個北京旗人家庭都有人戰死。

最後是進入民國後,民國政府為消滅最後八旗有生力量,藉口蒙古鬧獨立,讓北京八旗軍隊去鎮壓。但又不給八旗兵必要裝備。民國自己軍隊都是坐卡車出發,而八旗兵只能步行去。民國就是借刀殺人,那次出去的八旗兵,幾乎是沒有幾個能活著回來。

也有說,這家的男主人可能去工作。這確實有可能。但看一家子包餃子,當時北京旗人生活條件都不太好,很難有錢平時包餃子,一般是過年過節為改善生活,才包一次餃子。(滿族文化網版權文章,禁止轉載)所以從包餃子,估計也是到年節了,一般都大家熱鬧一起包。如果男主人還在,那肯定是要加班等。

進入民國後,按清室優待條件,是有一過渡階段,過渡階段應該還發錢糧。但民國幾乎也是沒履行,沒了收入的旗人,出去當兵、當警察的比較多,貧困的甚至只能拉洋車。

看照片,這家不算很富有,但還是一般家庭,男主人可能也是辛苦幹活。過去物價不高,一個人上班,節省生活,也是能夠一家子生活的。

這家雖不富裕,但每位都穿著乾淨,說明過去旗人家無論多麼貧困,也是穿的乾乾淨淨的,旗人喜歡衛生。(滿族文化網版權文章,禁止轉載)還有旗人家重禮節,這家兩位年輕的女孩站著,而年歲大的兩位婦女坐著。

因時間關係,今天這張照片,就解說到這裡。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871VXIBfGB4SiUwuXL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