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雖是「農耕文明」,卻是遊牧文化內核

2020-04-29     滿族文化網

作者徐江偉

關於華夏文明的起源和規律,筆者用「遊牧奴役農耕,而後融入農耕」來描述,一再指出,華夏文明雖有「農耕文明」之稱,卻是遊牧文化為內核形成的。

這是因為,整個華夏文明起源過程中,游牧民族一直處於統治者的地位,甲骨文最初表達的也是多音節的有倒置語序的黏著語,即廣義上的阿爾泰語(包括古羌藏語)。

認識和理解這個規律非常重要,否則就會在考古實踐中,把來自遊牧文化的禮器,誤認為是「農具」,舉例如下:

浙江紹興博物館中貼著「農具」標籤的先秦禮器,說是割稻的鐮刀。


紹興博物館展出的「農具」青銅鎒,說用於挖泥和鏟草。


紹興博物館展出的「農具」青銅鎒


這些先秦禮器被錯誤地貼上「農具」的標籤,本質上是對中國歷史的誤讀。它們都出土於諸如印山大墓這樣的高等級貴族墓中,墓主人生前不可能去親事農耕,隨葬農具幹什麼呢?

整個先秦時代,青銅都是珍貴稀罕之物,被叫作「金」,就像今天的農民,他們不可能用「金」去製作農具。

並且其時,稻田的產出很是低下,就是稻穗子稀疏,用手捋下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去把整株稻穀割下。

這種青銅鎒(nou)就更不可能是農具了。此物成飛鳥之狀,尖頭向上,加以木柄,就是一件威風凜凜的儀仗。第一個青銅鎒可分為一長一短兩個「鐮刀」,所謂鐮刀可能是一件禮器的殘部。

西藏苯教中,有一種鐮刀狀的法器,叫作「索兒」(ཟོར་),乃是贊魔使用的奪人性命的神器,因此這些青銅鎒也可能是用於「儺」禮,驅魔祺禳用的一種法器。司馬遷明確記載,越王祖先與夏禹有關,那麼,他們來自青藏高原,為原始苯教背景的可能性就很大。


鎮江博物館展出的同類器物,同樣貼著「農具」的標籤,但上面沒有任何使用過的痕跡。

南京博物館展出的「農具」青銅犁鏵,1975年出土於高淳縣。

華夏文明雖是「農耕文明」,卻是遊牧文化內核

江西博物館展出新干大洋洲出土商代「農具」青銅鍤,上面竟然有代表神聖的雲紋。

杭州良渚博物院展出的「農具」石犁,出土於瑤山金字塔狀墓地中,距今已有4500年。

華夏文明雖是「農耕文明」,卻是遊牧文化內核

良渚博物館展出的「農具」石鋤

良渚博物院中還有石犁和石鋤使用方法的示意圖


良渚博物院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說:「良渚先民將石犁與斜把破土器、石鋤等,組裝成了石制稻作系列農具,配套使用,這是一大創舉,進一步提升了稻作農業的生產效率。」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這些所謂的「農具」,就會知道這些標籤與介紹有多荒謬了。

因為它們製作都非常精細,器身都很薄,明顯經過精心打磨,還鑽有孔,在遙遠的史前時代,要在堅硬的石頭上打磨和鑽孔,是一件非常耗費人力物力的事,製作這樣一個「石鋤」或「石犁」,可能要花費數月甚至整年的時間,如此貴重又易折斷的東西,用它去犁地或挖土,不是腦子有毛病了嗎?

總之,不理解「華夏文明的內核是遊牧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要產生這些誤讀。遊牧文化是以「禮制」為特徵的,即以血緣關係分別高低貴賤,使之永不改變地保持下去,而農耕人口,始終處於那個社會的最底層,註定了農具不可能成為禮器的式樣,任何農具都不會出現在史前和先秦貴族大墓中。

附圖:

陝西韓城梁帶村出土的西周青銅器,與紹興博物館展出的割稻「鐮刀」造型相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G2Ex3EBfwtFQPkdXK1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