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發展史:改革創新

2020-03-20     滿族文化網

編者註:@瓦剌勇士長期在他辦的2020天津滿族文化交流社(精英群)內講滿族歷史,受到大家一致好評。他將陸續整理文字資料,在這裡給大家講滿族歷史,歡迎大家發表自己意見,一起討論有關歷史問題。

2月16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

2月17發了文章《滿洲起源的傳說》,

2月18日發了文章《滿族歷史:肅慎的出現》,

2月19日發了文章《肅慎名稱以後的滿族歷史》,

2月20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初露鋒芒》,

2月21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輝煌歷程》,

2月22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黑水崛起》,

2月23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大金國崛起》,

2月24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大金國與中原的邂逅》,

2月25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大金國的國朝文派》,

2月26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文藝復興》,

2月27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依蘭福地》,

2月28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女真諸部雲起》,

2月29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建州女真六貝勒》,

3月1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扈倫諸部》,

3月2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啟運之都》,

3月3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老罕王崛起,得道多助》,

3月4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日落扈倫》,

3月5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日落扈倫(二)》。

3月6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日落扈倫(三)》。

3月7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劍指遼東》。

3月8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收腹葉赫(上)》。

3月9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收腹葉赫(中)》。

3月10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收腹葉赫(下)》。

3月11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虎嘯中原(上)》。

3月12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虎嘯中原(中)》。

3月13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飲恨寧遠(上)》。

3月14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飲恨寧遠(下)》。


3月15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建州神童》。


3月16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勵精圖治》。


3月17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仁孝之君》。


3月18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嶺南書生(上)》。

3月19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嶺南書生(中)》。

改革創新

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從先秦「肅慎」,「挹婁」,至「勿吉」,「靺鞨」,直到「女真」,「滿洲」。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過程,品嘗過勝利的輝煌,也遭受過失敗的彷徨。曲折的經歷,艱苦的環境,鑄就了「滿人」堅如磐石的民族性格——「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早在前金時期女真人就大力發展文化,國朝文派,文藝復興。其文化底蘊可比中原諸賢。(金國後期重文輕武)

金國滅亡後,世居白山黑水的原住女真人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養成了善於騎射,勤勞勇敢的品格。(滿族就是女真的延續,大金國時期不是所有的女真人都入主中原,原住地還有很多人,因為中原地區只是大金國版圖的一部分)明朝中後期,隨著建州女真的雄起,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諸部,並且建立了後金政權,努爾哈赤在三十多年的崢嶸歲月中,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除了忙於作戰,還要用心經營建州。(政治經濟一起抓) 努爾哈赤早年在馬市做過貿易,對中原地區的文化有一定了解,並且在李成梁處學習了很多先進的理念,因此他很會對外經營。東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風水寶地,盛產寶珠、人參、鹿茸,虎骨、蜜蠟等土特產。

滿洲故事——《憨王與紅參》

自古以來向大明國賣人參就是以水浸泡後濕著出售,大明國商人聯合起來故意不買,因為恐怕水侵入人參後會腐爛就急於出手,這樣一來就更加賣不上價格,太祖蘇勒貝勒想把人參煮熟曬乾出售,眾貝子大臣拒絕這個方法,太祖蘇勒貝勒就自己一個人動手把人參煮熟曬乾了慢慢的出售,從此以後就能更加主動掌握人參的價格。

選自《滿洲實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參是女真人重要的商品,也可以說是滿洲立國之本。

除了經濟方面,在文化上女真人也是頗有建樹。主要表現在:

公元1599年,努爾哈赤命令大臣創建本民族文字。這一舉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讓中原地區重新認識女真人,女真人並非「化外蠻夷」。有了文字以後就可以制定法規編輯法典。又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實際上滿族祖先女真人有文字,只因為後期的政治因素造成女真文字的停滯不前。)

努爾哈赤命令諸位貝勒大臣必須學習文化,並且將中原文獻作為參考文獻加以運用。一開始很多人不理解,認為這樣會造成本民族文化的丟失,另外一個也是借鑑前金後期重文輕武造成亡國的前車之鑑。但是,努爾哈赤毅然決然的將文化作為考核八旗將士的重要標準,歷史證明這一做法是偉大的。

努爾哈赤很重視八旗子弟的品德教育,他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就大事,就必須要言而守信,知恩圖報,尊重長輩,團結兄弟!對於諸位貝勒大臣的違紀行為,嚴懲不貸,絕不姑息!並且勸誡八旗子弟戒酒。


老罕王果然是卓越的政治家,生前榮膺顯爵,死後名垂千古!皇太極繼位後,在太祖努爾哈赤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改革創新,據史料記載:「天聰二年建立文館,命儒臣分直。天聰十年,更名內三院。」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皇太極在原有八旗制度下又借鑑了中原王朝的官場體制。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以便後期學以致用!說明清代是一個善於學習和總結的王朝,這種優良傳統一直秉承到後世子孫。

除此之外,皇太極還派人學習火器製造技術,眾所周知,滿族是一個能騎善射的民族,野戰中戰無不勝,但是攻城就略顯不足,特別是「寧遠之戰」後皇太極深感後金大軍缺乏火器,以前在統一女真諸部時,靠的是勇猛的精神和精湛的騎射技術。要想取得更大的勝利,必須要擁有熱兵器(火炮)。經過一番努力,皇太極請來了當時在明朝的西方人,並以重金獎賞。從此後金大軍有了火炮,(當時因為生產力方面的原因,火炮的普及很低,再有就是火藥的原料供應不足所以後金大軍仍然沒有全部配置火器)這樣一來後金大軍雙管齊下,不但可以打野戰,而且增加了攻堅戰的能力。

正是因為火炮的使用,在後期對陣明軍的戰鬥中更加主動。後人努力的創新,並不意味著忘記先祖。皇太極倡導八旗子弟在語言,服飾,以及騎射方面要發揚繼承。不僅僅在當朝,後世子孫也要努力學習,不可怠慢。清朝入關後後世皇帝一直重視「國語騎射」,這也是滿族執政中原268載始終至於不敗的根本。


作者瓦剌勇士

滿族文化網原創出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DcrAHEBnkjnB-0zRlt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