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回鶻文碑

2020-03-31     滿族文化網


酒泉博物館內,收藏著兩塊回鶻文石碑。

  石碑為花崗岩,解放前鑲在酒泉東城門兩側,長236厘米,寬44厘米,厚29厘米,上面刻有豎行文字符號,但沒人認識它。直到1943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去敦煌考察途經酒泉時,考古學家向達首次譯釋其為回鶻文,並提出應予以保護。

  1955年,酒泉整修街道,東城門被拆除,兩塊回鶻文碑被拆下,人們才發現其背面刻有漢文。後經專家辯譯,碑上回鶻、漢文兩種文字,記述內容相同。碑上的回鶻文字,因暴露在外,風吹雨淋日曬,風化嚴重,有三分之一的文字剝落殆盡。漢文部分大都完好。

  回鶻,是古代的維吾爾民族,回鶻文即是回鶻人創造的文字,這種文字,約從公元八世紀一直沿用到十五世紀。在唐、宋、元、明時期,使用較為盛行。元朝時,回鶻文經過改造和發展,成為蒙古通用文字。酒泉回鶻文碑上的文字,即是元代經蒙古貴族改造發展後的回鶻文。

  酒泉回鶻文碑,銘題為「大元肅州路世襲達魯花赤世襲之碑」。這兩塊碑,建造於元代「至元八年歲次辛卯」,即公元1291年。碑文記述,元太祖鐵木真率軍征西夏時,包圍了肅州(今酒泉)城,但久攻不克。住在肅州城內的西夏唐兀氏族大戶舉立沙,率人偷偷打開了城門,接應元軍進城。在幫助元軍剿滅西夏軍時,舉立沙戰死。之後,元太祖封舉立沙之子阿沙為肅州地方最高行政長官——肅州路達魯花赤。到元始祖忽必烈時,又准其子孫世襲。至立此碑時,達魯花赤之職已在舉立沙家族中世襲了五代,計12人,時間前後長達90餘年。

  酒泉回鶻文碑,距今已有710餘年歷史,它保留了元代官方文字的真跡,為研究元史和回鶻、蒙古文字以及元初地方建制與官吏名稱等提供了可靠依據。也為研究西夏民族史和酒泉地方史提供了真實資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VmbMnEBnkjnB-0zTO9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