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營州道「經由舊國」辨誤

2020-04-26     滿族文化網

作者北方洪牧


舉凡東北古代交通著述,言及渤海國營州道,多不約而同地書寫「經由舊國」,似成定論,卻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舊國,即今吉林省敦化市敖東城。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老城。《新唐書·渤海傳》載,「長嶺,營州道也」。最早記述營州道細節的歷史文獻,是唐代地理學家賈眈(730一805)的《皇華四達記》。原書散佚,《新唐書·地理志》保留有部分內容,其載:「營州東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經汝羅守捉,度遼水,至安東都護府五百里,故漢襄平城也……自都護府,東北經古蓋牟、新城,又經渤海長嶺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臨忽汗海。」可知此線從渤海王城忽汗城出發,經由渤海長嶺府,再經由瀋陽(蓋牟)、撫順(新城)、遼陽(安東都護府),直抵「三燕故都」營州。

營州道「經由舊國」說,指出忽汗城西延,下一站為舊國。筆者以舊國為描點,繪製營州道模板圖,發現「經由舊國」這樣一條古道竟然不存在;又以東北古代交通傳承為據,進而證明,營州道也不可能經由舊國,除非以舊國為目的地。有了這樣的感性認識,參與一議,理由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營州道經由舊國,是後人研究推定的,最早記述營州道的歷史文獻《皇華四達記》和《武經總要》,沒有提及舊國,而例舉了其它一系列相關歷史地名。舊國是一個歷史蘊涵豐富的所在,渤海國震國時期的立國王城,被古人遺漏的可能性不大,沒有提及舊國,只能理解為營州道不經由舊國。

第二,牡丹江流域,通向松嫩平原,接遼河平原的古代交通,穿行張廣才嶺,也是可以確證的,符合自然環境、山川河流對道路的限定條件。而從古道沿革看,不僅渤海國營州道、契丹道由此通過,更有元代西祥州——永明城、明代納丹府東北陸路,和清代鸚哥關驛路,及大站道寧古塔——吉林烏拉——盛京——京師驛路,皆以張廣才嶺窩集為出口(《扈從東巡日錄》:「烏稽者,漢言大林也」),與舊國無緣。

第三,若從舊國西行,到營州道下一站「新城」(撫順市順城區高爾山公園「高爾山山城」), 必經牡丹江上遊河谷,為山澗地貌,不是難走,而是根本無法通行,直到公路交通十分發達的今天,依然沒有一條敦化以遠,直達樺甸市的交通路線。如果此線可通,清代從寧古塔發出的驛路,就不必選擇繞越而行,經「萬木蔽天,山魈野鬼嘯呼,墮人心膽」的張廣才嶺窩集,進入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了。

第四,從地圖上看,舊國存在於忽汗城至撫順新城的連線上,沒有太大偏離,似乎更趨合理。但落實到山川地貌,和古道沿革,則營州道「經由舊國」顯然不能成立,進而回到《皇華四達記》和《武經總要》歷史文獻的原點上來。推定經由舊國,很可能是受到地圖上的直線距離,和舊國歷史地位的誤導。那麼,舊國時期的西進路線又在哪裡呢?正確的回答仍然是,迂迴張廣才嶺窩集,而別無它途。


滿族文化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beBt3EBnkjnB-0zZXC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