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畲(1896-1963),名儒,字心畲,別號西山逸士,北京滿洲旗人,溥心畬之父載瀅為奕訢次子,自幼在恭親王府生活和學習,滿漢文書寫均佳。
我們一般認為,近代愛新覺羅家族首推書法家是啟功先生,那是因為解放後,啟功留在大陸,而溥心畲去了台灣。所以在大陸,啟功成為書畫界的第一位。實際上,溥心畲在書畫家的名氣與實力都遠超過啟功,只是因為在台灣,大陸對他宣傳比較少,所以名氣要小一些。
清帝遜位後,溥心畲曾在戒台寺居住一段時間。因為按照清室優待條件,當時頤和園屬於清室,所以溥心畲還曾在頤和園居住一段時間。1924年馮玉祥逼宮,把溥儀趕出紫禁城,同時馮玉祥的軍隊占據了頤和園。待馮玉祥從北京撤出後,北京地方政府又將頤和園發還給清室。待1929年國民黨勢力進入北京,將頤和園充公。
據專門研究溥儀家史的賈英華說,就是在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紫禁城的時候,溥儀先到醇王府居住,溥儒和溥佳來見溥儀,溥儒向溥儀表示,自己要去刺殺馮玉祥和鹿鍾麟。溥儀頓時被嚇壞了,連忙搶上一步,把溥儒手中持匕首連套一起奪下,小聲叮嚀說:「你忠心可嘉,但是你不顧一切,有百害無一利,那樣只會激化矛盾。你可千萬不要任性胡為啊。「隨即,溥儀一再叮囑隨同來的溥佳不能對外人透露。從這看,溥心畲年輕的時候也是血氣方剛的憤青。
左三為張大千,右二為溥心畬
1924年冬宣統出宮後,溥心畬遂與溥雪齋(號松雪),溥毅齋(號松鄰),關松房(號松房),惠孝同(號松溪)等創立了近代著名國畫團體松風畫會,此書畫學會只是滿洲書畫家內部組織的,對外不招收會員,溥心畬自號「松巢」。
因為溥心畬書畫名氣很大,當時社會上有「南張北溥」之說,就是是說溥心畬與張大千齊名,但對這一說法,張大千明確反對,張大千自嘆:寫字作畫不如溥心畲。表示自己無法跟溥心畬相提並論。
金啟孮在《北京城區的滿族》一書,比較詳細介紹了自介紹民國後,滿族社團組織建設過程,民國初期曾先後建立過一些維權組織。要說對後代影響大的,就是溥心畬創辦的滿族協會,後來成為今天台灣滿族協會的前身。具體時間是二戰結束後,國民黨勢力重新回到北京。曾上書給當時國民黨的獨裁者蔣介石一封信。要求履行民族平等,給滿族平等權。
下邊就1946年溥儒上書蔣介石要求滿族平等的信件翻拍,原件現存台灣史料國史館。
最後,國民黨答應國大代表給滿族代表名額與蒙古族、藏族相當的名額。當時滿族協會辦公地點定在北京市方家胡同十三號升允故宅。溥心畲先生擔任會長,唐君武先生為秘書長。陸續登記的會員有十多萬人。說明當時北京自願報滿族的還有十多萬。
1949年春,就是解放前夕,溥心畬當時在杭州,收到當時葉劍英的信,信中說,解放軍進入北京,已為他保留了西山別墅故居,希望他離杭北上回北京,挽留他在新中國。
他本來也是計劃回北京,但他的妻子去世,他的妾墨雲及孩子失聯,為找墨雲母子,後來去香港,最後到台灣定居,終於和家人團聚。
新中國後,要求對於舊社會的一切組織重新審查。在北京的滿族協會成員將有關資料上報,但一直未給答覆,最後就算自行解散了。在台灣,因為蔣介石獨裁統治,也停止了各種社團組織活動,1981年4月25日在台北中山堂召開了恢復滿族協會的大會。溥心畲先生是1963年因鼻咽癌去世,滿族協會恢復的時候,早已經不在。
在台灣,宋美齡當年欲拜溥心畬為師學畫,但被溥心畬拒絕了。
於是有人說,要當溥心畬弟子必須要行舊時候的收徒禮儀,就是要跪拜叩頭、點燭、敬茶等入門儀式。而宋美齡,連獨裁者蔣介石都不敢惹,自認身份高貴,不能此大禮,遂轉投黃君璧為師,而黃則免去拜師儀式。
但後人考證,此為誤傳。在溥心畬拜門(入門)弟子中可分為兩大類:叩頭與不叩頭。叩頭行禮的弟子完全按照傳統的學徒規制,可以搬入溥家居住,每天寢食在一起,除學習書畫和詩文外,還要承擔部分家中雜務,情同父子,但這部分弟子的人數極少。
而絕大多數則是不行叩頭之禮的弟子,即授課時來,下課時走;如有時無空不來上課亦無妨,此亦可謂「走讀」弟子。所以溥心畬如要接受宋美齡為弟子,也可不必行跪拜叩頭之禮。溥心畬之所以拒絕宋為弟子,後人分析,可能是因自己家族的江山大清朝被國民黨人奪去,如果接受國民黨總裁夫人為其弟子,則在心理上會有某種愧對列祖列宗的負罪之感。
溥心畲先生留有大量書畫,溥心畲之子溥孝華過世後,有八人託管小組將溥心畬的畫作分為三部分,一部分交給故宮博物院保管,一部分給溥孝華夫婦任教的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一部分給歷史博物館,一代大師的作品,終於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
溥心畲先生的墓地在台北陽明山。陽明山原名草山,因蔣介石崇拜明朝哲學家王陽明,他的一句話,就改名陽明山。
溥心畲先生去世後,也不忘自己是滿洲人,墓碑上刻有滿漢兩種文字。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950AXEBfwtFQPkdww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