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在家無聊怎麼辦?利用假期培養一個好習慣,這個方法簡單易行

2020-01-30     小播讀書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暢銷書《掌控習慣》,讓你在春節期間就可以養成一個好習慣。前面一篇文章,我們講了,養成一個好習慣的四個步驟:

第一,提示:讓它顯而易見;

第二,渴求:讓它有吸引力;

第三,反應:讓它簡便易行;

第四,獎勵:讓它令人愉悅。

接下來,我們就分別介紹這四個步驟,今天我們來講講「讓它顯而易見」具體應該怎麼做,其實不難。


首先是,如何讓它顯而易見。

我把這個步驟稱之為:「打開開關」。我們每天進門,會下意識地去打開房間的燈,這個動作幾乎不需要思考。養成一個習慣也是類似的,要開始一個習慣,最常見的兩個提示是:時間+地點。當我們到家後(地點),當我們打開房門時(時間),我們就會情不自禁地去開燈。那具體如何做呢?作者提供了兩條策略:

第一條:寫下了或者說出來,我將於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做什麼事情。

第二天:我完成了什麼習慣動作之後,我將做一個什麼新習慣動作。

這兩個看起來是不是有點抽象?讓我一個個講。


要培養一個新習慣,首先,你得要了解你現在都有哪些習慣?

習慣常常是一種潛意識或者無意識行為,比如你看到門就會不自覺地去推它,看到手機就會不自覺地去拿起來點亮螢幕,這些都是下意識的行為。養成一個習慣的第一步,就是要對它們保持警覺,你需要把那些習以為常的習慣記錄下來,比如記錄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關鬧鐘、什麼是上衛生間、一天看幾次手機等等。甚至你可以大聲說出你想採取的行動,和你預期的結果。

如果你想戒掉吃垃圾食品的習慣,但注意到自己又拿起了一塊餅乾,你可以大聲說:「我要吃這塊餅乾,但我並不需要它。吃掉它會導致我體重增加,損害我的健康。

把一些習慣的事情說出來,或者寫出來,比在只是在心裏面想想要有用得多。比如你只是說出來「我午飯後要看30分鐘的書」,你就能提升你去做這件事的可能性。行為改變的過程總是始於自覺,這種自覺是一種自我提醒,而比較好的方式就是把它寫下來。有研究發現,當我們把要做的事情寫下來之後,會極大地提升去完成它的可能性。比如有實驗表明,讓健身的人明確寫下來,他們下次健身的具體時間和地點,他們堅持健身的機率就會提升超過一倍。


很多人都想改掉他們的習慣,但因為缺乏這些明確的細節而不了了之。我們會告訴自己「我會吃得更健康」或者「我會寫得更多」,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明確說出會在何時何地採取這些行動。我們只是任其自然,希望我們會「記得去做」,或者心血來潮時再去做。他們真正缺乏的是明確的小計劃,何時何地採取行動總是不那麼顯而易見。所以,第一條就是:寫下了或者說出來,我將於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做什麼事情。

接下來,講講第二條,如果利用現有習慣,培養一個新習慣。作者介紹了一種「習慣疊加」的方法,很多人都有這個習慣,比如買了一雙不錯的鞋子,然後就會去買一身漂亮的衣服搭配;去商場本來買一包紙巾,結果買了一大堆沒用的東西回來。

實際上大部分行為都不是孤立的,一個行為會觸發另外一個行為。在培養新習慣時,我們也可以採用這樣的方法。比如,早上喝咖啡是一個習慣,你可以疊加一個新習慣,在喝咖啡的時候讀書;比如下班後回家,脫鞋是一個習慣性動作,你可以疊加一個新動作,脫鞋後馬上換上運動裝等等。用一個習慣,去觸發另外一個新的習慣,這樣可以極大地增強你養性新習慣的可能性。

這兩個讓新習慣顯而易見的策略,其中關鍵是把你想要的行為和你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關聯起來。一旦你掌握了這個基本結構,你就可以通過將各個小習慣串聯起來創建更厚重的習慣疊加。這使你得以充分利用一種行為牽連出另一種行為的自然反應。


這兩種策略都是我們主動意識去做的,但是很多人還是覺得很麻煩,還有沒有更簡單的呢?

如果以上兩種測試是由內而外的話,那麼你還可以由外而內地改變你所處的環境,從而影響你的行為。環境可以潛移默化地塑造一個人的行為,在圖書館你說話的音量會降低;在黑暗的街道行走,你的警惕性會提高。同樣,我們每個人的行為習慣,都非常受環境的影響,如果在桌子上一直放著巧克力的話,那麼你很難控制住自己不去吃它。這種行為習慣,在商業中也非常常見,產品或者服務越是觸手可及,就越可能去嘗試,比如可口可樂45%的銷量來自購物通道的貨架端頭。

事實上,我們很多行為也是類似,很多行為並不是由目的和選擇決定驅動的,而僅僅是因為它「顯而易見,觸手可及」。人體大約有1100萬個感覺接收器,其中大約有1000萬個是專門用於視覺的。一些專家估計大腦一半的資源用於視覺。這樣看來,視覺提示是我們行為的最大催化劑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借用人類這種行為模式,我們可以利用環境來幫助我們培養好的習慣,你想增加彈吉他的次數,就把它放到顯眼的位置;在親子時光你想少玩手機,就把手機放到離自己遠遠的;你想增加讀書的時間,你可以在房間裡各個角落多放幾本書等等。當激發習慣動作的提示不起眼或隱藏起來時,它們很容易被忽略。相比之下,創造鮮明的視覺提示會把你的注意力引向你想要的舉動。

更進一步,你可以訓練自己把特定的習慣和特定的環境聯繫起來,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指示失眠症患者,只有在感到疲憊不堪時才上床睡覺。假如他們無法入睡,就去別的房間坐著,直到昏昏欲睡再回來。久而久之,受試者開始將他們的床與睡覺的動作聯繫起來,當他們爬上床後,就能很容易入睡。他們的大腦認識到,那個房間不是玩手機、看電視,或者盯著時鐘苦熬,而僅僅是睡覺的地方。


另外,將新習慣與新環境聯繫起來比在老地方建立新習慣容易得多,因為你在老地方會時時處處受到與老習慣相關聯的提示的干擾。如果你每天晚上在臥室看電視,想早點入睡就很難了。如果你總是在客廳玩電子遊戲,在那裡學習很難不分心。但是當你走出平常的環境後,你就會把你的行為習慣遺留在原地。你不再與舊環境中的提示做鬥爭,從而使得新習慣的形成過程不受干擾。

比如你想要創造性地思考,可以搬到一個更大的房間,去屋頂露台上待著,或者內部寬敞的大建築物里。離開你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就是與你固有的思維模式聯繫密切的空間,僅僅是換一個環境,你就會更有創造力。

新環境有助於培養新習慣,另外,多個新習慣最好不好同時進行,這樣你大腦會自己選擇那些更容易的事情去做,比如 在看書時,旁邊放一盒糖果,你就會情不自禁去拿來吃,而讓你讀書不專心。還是那句話,環境可以塑造一個好習慣,當然也可以毀掉一個好習慣,就好比「孟母三遷」的故事一樣。

另外,一個習慣一旦形成,其實我們很難忘記它。一旦某種習慣被深深地刻在了你的大腦溝回里,它幾乎再也不可能被完全清除。這意味著僅靠抵制誘惑是在做無用功。比如向吸煙者展示被煙燻黑的肺的照片,會讓他們更加焦慮,反而會促使許多人想要吸煙。

在紛紛攘攘的生活中,想要保持佛性態度的難度極高。這需要太多大腦的能量。從短期來看,你可以選擇戰勝誘惑。但從長遠來看,我們將成為我們生活環境的產物。說白了,我還從未見過有人長期置身於消極環境中而能堅守積極的習慣。我實際上很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不要試圖去挑戰自己抵制誘惑的能力,更好的辦法是,我們遠離它,比如:

如果你覺得似乎完不成任何工作,試著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過幾個小時。


如果你一直覺得自己做得不夠,那就別再關注會引發嫉妒和羨慕之情的社交媒體帳號。


如果你看電視的時間太長,把電視機移出臥室。


如果你買了太多的電子產品,就別再閱讀涉及最新科技產品的文章。


如果你沉湎於電子遊戲,每次玩過之後,拔掉控制器的插頭,把它放進壁櫥里。

好了,這裡我們介紹了養成習慣的第一個步驟:提示。我們分享了幾個策略,我們簡單總結一下。

第一條:寫下了或者說出來,我將於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做什麼事情,這會使你完成這個事情的機率增加一倍;

第二條:我完成了什麼習慣動作之後,我將做一個什麼新習慣動作;

第三條:打造一個有助於你養成習慣的好環境,新習慣最好是新環境,而且多個習慣最好不要同時進行;

第四條:戒掉壞習慣最實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接觸壞習慣的提示,不要試圖去不斷挑戰你的自控能力。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l8r9m8BjYh_GJGVtO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