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推薦的這本書,講了10種思維本能,讀懂它們開啟理性人生

2020-04-04     小播讀書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為你解讀的這本書是《事實》,副標題是「用數據思考,避免情緒化決策」,這本書講了人類的十種情緒化思維本能,我們的絕大部分人都具有的思維偏見。


這本書的作者有三位,其中主要的作者是漢斯·羅斯林,他是「開啟民智」基金會的創始人,《時代》雜誌評選出的「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曾先後擔任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其他援助機構的顧問。

這本書是比爾·蓋茨推薦給全美大學生的畢業禮物,也是在邏輯思維和樊登讀書被大力推薦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這本書主要講了什麼呢?它講了人類常見的十種思維錯誤或者偏見,作者稱之為「情緒化本能」,它們分別是:一分為二;負面思維;直線思維;恐懼本能;規模錯覺;以偏概全;命中注定;單一視角;歸咎他人;情急生亂。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思維本能:一分為二。

哲學家叔本華說「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在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看來,生活要麼是痛苦、要麼是無聊。這是一種典型的兩種極端情況,但實際上,我們知道,自己大多數時候並不是這樣。

我的小孩今年8歲,每次跟他看去看電影,每當一個人物出場,小孩總會問「爸爸,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小孩的認知水平還不成熟,他們還沒辦法分清楚形形色色的人,在他們眼裡,人,要麼是好人,要麼就是壞人。

其實我們成年人也差不多,我們常常陷入這些一分為二的簡單思維。我們常常把人簡單地分為「窮人」和「富人」,簡單地認為;一個人是聰明的或者不聰明的;一件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一個國家是「發展中國家」或者「已開發國家」。

我們習慣於簡單地「一分為二」地看世界,一方面,是因為這樣對我們的大腦來說是最簡單快捷的,毫不費力;另外一方面,是我們對真相缺乏足夠的認識,我們只能這麼簡單粗暴地劃分世界。在《情緒》這本書中講了一個概念「情緒粒度」。


心理學說,絕大多數人區分自己的情緒只有兩種「要麼開心、要麼不開心」,這種情緒粒度是非常粗的。而實際上,我們的情緒感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驗,如果我們簡單粗暴地把情緒極端化地區分成為幾種,那麼我們很可能誇大了自己的情緒,這完全不利於情緒對我們的影響。

一名優秀的室內設計師能夠識別5種不同深淺的藍色,他可以認出天藍色、鈷藍色、海藍色、品藍以及藍綠色。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將它們統稱為「藍色」。實際上,當我們準確地描述自己情緒的時候,我們就能極大地降低情緒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有更好的積極情緒體驗。

其實不僅僅是我們對情緒識別的粒度比較低,我們幾乎所有人對大部分事情的識別度都比較低,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一種大腦的本能思維。一分為二的思想,非常簡單快捷,讓我們很快就可以將事物從分類上區分開來。在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暢銷書《思考,快與慢》中,談到了人類大腦的決策有兩套機制:系統1和系統2。系統1是本能思維,是簡單快速,且不費腦力的;系統2是理性思維,需要邏輯分析,費時費腦。所以,我們大腦為了更加節約能量,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決策都是基於系統1而做出的。但實際上,這樣的決策並不理性。

其次,我們大腦有本能更關注極端情況的傾向。想像在我們的祖先在原始叢林中,當他們看到樹林中樹葉在搖動,他們很快在大腦中會形成兩種反應:要麼是安全的、要麼是危險的。樹後面可能是一隻猛獸,也有可能只是一陣風吹過而已。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呢?出於安全考慮,肯定是跑為上策了。我們大腦本能地會放大事情的極端影響,從而指導我們的行為,這在很多情況下,有利於我們的安全。但實際上,在並沒有安全威脅的情況下,我們也保留了這種本能,簡單快速地、一分為二區分事物,導致了我們認識的不理性。

第二個思維本能是:負面思維


說到負面思維,最近的新冠狀病毒疫情無疑是最好的例子,當我們每天看到撲面而來的負面消息,新增確診病例、新增疑是病例、新增死亡病例等等,當我們看到這些負面消息的時候,常常會陷入焦慮不安,甚至恐慌。但這當然不是事實的全部,負面情緒會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我們又應該如何應對負面消息呢?

問你一個問題,世界是正在變好,還是變壞?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這個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糟糕,但真的是這樣嗎?

作者列舉了今天人類社會的32項重要進步,在過去200年間,我們的世界正在越來越好,比如10萬人中戰爭死亡人數從2000人降低到了1人、比如兒童5歲以前的死亡率從44%減少到了4%,還有死於自然災害、愛滋病、天花、飢餓等人數也都在急劇減少。與此同時人均壽命、女童上學率、用水安全比例、疫苗接種比例、癌症兒童存活率這些指標也都在快速提升。從直觀感受上,我們每天感到的大多數都是負面的情緒和信息,但實際上,我們的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安全,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之所以大多數人會認為這個世界正在變得更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負面思維的本能。我們總是更容易注意到壞的事情,而不是好的事情。這種負面思維的本能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我們對過去錯誤的記憶;

第二,媒體和社會活動家對於負面新聞的選擇性報道;

第三,我們總是覺得,只要有壞的事情發生,就不應該認為世界是在變好。

那這種負面情緒會給我們造成什麼影響呢?它最大的影響是讓我們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負面的消息會帶來負面情緒,然後負面情緒會讓我們更關注負面消息,由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我們會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無法自拔。有一個心理學實驗,當人們看到更多的負面詞語,比如「悲傷、沮喪、癌症、病毒」等等,然後這些人就會表現出更多負面情緒,比如做出的決策更加消極、思維和行動都更加遲緩等等。還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表明,當一個人穿上病號服之後,他的行為就會變得越來越符合一個病人,而實際上他是健康的。所以,負面的消息或者信息會傳遞給我們負面的情緒,而負面的情緒會深刻影響我們的行動和決策。

那如何才能讓我能從負面思維中解脫出來呢?作者提到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我們需要具備兩套思維模式。

一個事情可能是壞的,但也同時可能是好的,它們可以同時存在的。為什麼呢?比如剛出生的嬰兒,通過數據監測,你會發現這個時候他的健康狀況是不好的,但是在父母的細心照料下,一周之後,嬰兒的健康狀況會越來越好,但這並不意味著,嬰兒就變好了。同樣,很多事情也都是則有,看起來是壞的事情,但實際上正在變好,我們需要動態地看,不僅僅是看當前狀態,要看變化趨勢。

第二個:對壞消息有思想準備。

當我們聽到一個壞消息的時候,我們需要冷靜下來,問問自己,如果現在有同樣大的正面進步發生的話,它還會得到這樣的報道嗎?即便世界上發生了上百種大規模的進步,我會聽說嗎?我會聽說關於兒童沒有溺水而亡的事情嗎?當我看看窗外,或看著新聞,我看看慈善團體的報告,我能夠看到關於兒童溺水數量的減少,或者兒童死於腫瘤數量的減少嗎?請記住,正面的改變雖然更普遍,但是通常很少被報道,你需要自己去發現。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IUORHEBrZ4kL1ViOn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