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成功的人生,多數不是理性的結果

2020-05-06     小播讀書

大家好,這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哈耶克的經典作品《致命的自負》,什麼是「致命的自負」?其實是「理性的自負」,那理性主義思維或者所謂科學論思維,有什麼特徵呢?


第一:凡是不能得到科學證明或觀察驗證的事情, 就沒有理由遵守。

第二:凡是沒有理解的事情, 就沒有理由遵守。

第三,一件事情,除非對它的目標和事先有充分的說明,就沒有理由參與其中。

第四:任何事情,除非不僅事先完全知道它的後果,並且還能充分觀察到這種後果並能將它視為有益的,那就沒有理由去做這件事。

從這上面四條來看,理性主義或者唯科學論者所追求的是:確定性和掌控感。

我們希望用理性去驗證每件事情,去理解每件事情,去規劃每件事情,而且知道每件事情的目的和其影響。總之,我們感覺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但是這在哈耶克看來,正是「理性的自負」。 哈耶克認為,在某些自然科學中,理性是有用和必要的,但在是人文領域,人類理性的作用和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比如人類的語言、文字、道德、法律等等文明成果,都不是人類理性規劃或者計劃出來的,比如我們不可能理解道德規則以及它們如何發揮作用,我們也無法理性計算道德所產生的影響或者帶來的後果,總之,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無法對它有充分的了解和精確的預測。在人文領域和經濟學領域,都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我們無法精確理解它們,當然也無法精確預測它們。它們的演化和發展,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遵循著一套自有的規律,哈耶克稱之為「擴展秩序」,或者說「自然秩序」。

哈耶克說,在「擴展秩序」的領域,我們大多數的目標都不是自覺的或者經過理性深思熟慮的,有四個原因。

首先,我們大部分知識的獲得,並不是來自直接的經驗或觀察,而是來自於通過學習得到的傳統進行篩選的不簡單過程,這個過程並不像數學和物理學那樣是一門精確的學問。其實我們大多數的認知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精確的理性知識;一類是:模糊的實踐知識。


在《莊子》中講了一個輪扁斫輪的故事,非常有意義,大概意思是說,有一天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而堂下的一個作車輪的輪扁問他讀的什麼書,齊桓公回答說,是古代聖賢的書,輪扁說,古代人既然已經死了,他們的智慧也就隨之消失了,齊桓公讀的只不過是古人的糟粕,為什麼呢?因為輪扁說,他70多歲了,做了幾十年的車輪,但是關於做車輪的手藝依然不能傳授給他的兒子,因為這種知識或者智慧正是「實踐智慧」, 就像你不能靠讀書就可以學會游泳和騎單車一樣。梅西和C羅的球技再高超,他們也不可能將他們的精湛的球技傳授給兒子,真正的智慧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大概就是這樣的道理的。

同樣的,哈耶克說的,我們大部分知識其實是類似於輪扁做車輪的手藝一樣,是在個人的大腦中,靠實踐積累和個人領悟而獲得的,是無法精確量化的,但這樣的知識才是真正的智慧。


其次,「擴展秩序」的形成,是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這個過程甚至每個人是無法感知的,人們習慣於感知短期的、當下的行為的反饋,但是對於長期的習慣和潛移默化的思維是很難感知的。比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飲食,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或麵包師的恩惠,都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在每個人看來,自己的決策都是自私自利的,但是在共同的作用下,卻形成了一個對所有人都有利的「市場」。

所以,規則和秩序的形成是當個個體無法預知,甚至無法感知的。當然這樣的秩序,也並非什麼人有意安排的結果。哈耶克說:幼稚的頭腦只能把秩序理解成有意安排的產物。


第三:擴展秩序形成之後,就慢慢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會視為理所應當,大多數人無法解釋或者描述各種不同的模式,卻能意識到並使自己適應它們。其實每個人看起來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做決定,但是實際上後面有一個潛移默化的思維模式在其作用,比如在「消費主義」文化盛行的今天,大家不自覺地買買買,對於每個具體的購買行為,他們自己看起來是理性的,但實際上和背後的文化和價值觀體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知識分散在每個人的大腦中,每個人分散的決策,產生了一種總體的秩序,這種秩序的形成,並不是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換句話說,秩序的形成是無數個體行為的整體結果,而並沒有一種統一的前提或者目的作為參考。

最後,所以的「人為的」規則,其實都會對這種自然秩序造成破壞,比如「利他主義」「傳統的道德」都教導我們要行善,但是哈耶克認為,在擴展秩序中,休戚與共和利他主義只能以某種方式在一些小團隊中可以通行,如果把這種規範擴大到整個團隊中,那麼它們也會破壞整體的秩序。


哈耶克並非認為道德和利他主義是不可取的,而是說,在市場經濟中,市場的道德規則使我們惠及他人,不是因為我們願意這麼做,而是它讓我們每個人按照正好可以造成這樣的結果的方式行動。

總結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哈耶克關於「擴展秩序」的特點闡述,首先,我們大部分知識並非理性的可量化的知識;其次,擴展秩序的形成是我們無法感知的;第三,擴展秩序對我們的行為產生了巨大的潛在的影響;第四,擴展秩序的形成並不是以個體意願為目標的;第五:擴展秩序並不是以某種道德規則為基礎的,它是盲目的,隨機的,和無序的。

那對於這樣的「秩序」,我們既無法規劃,也很難感知,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哈耶克說,我們能夠讓未知的失望有序化,唯一的辦法就是誘導它自己產生秩序。而我們每個人可以做的,就是去適應這種秩序,並發現自己在這種秩序中的位置,這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順勢而為」吧。

再回到我們一開始講的,在歐洲近現代出現的「理性的自負」的趨勢,哈耶克敏銳地發現了,人們過於高估理性的力量,甚至將理性神話了。在物理和數學的世界,我們可以依靠理性去了解複雜的世界,但是在人文領域,理性的能力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是有限的。

其實,哈耶克的「擴展秩序」的思想和我國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非常類似,一個經濟體就像一個有機體一樣,它的進化過程具有高度的隨機性和盲目性。每個人就像一個細胞一樣,無法了解整個有機體的運行過程,我們唯有尊重這樣的自然規律,並保持積極的互動,並逐步了解整體的趨勢和變化,從而更好地適應這個環境。

最後,我們用老子《道德經》中的一段話來結束這本書的分享: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一一 《道德經》

「道」常常是「無為」的,但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的(這裡的「道」,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擴展秩序」,而這裡的無為,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不過度干預」)。統治者若能無為而治,萬民就會自然成長。成長過程中,一旦萌生貪慾時,我就用無名的真朴來鎮服他。用無名的真朴來鎮服他,貪慾就起不起來。不起貪慾而歸於寧靜,天下自然就會安定。

好了,這本書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其實這本書的內容還有很多,思想也非常有價值,推薦大家有空仔細閱讀。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r8Z7HEBfGB4SiUwnt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