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和本能之間,有一種智慧,我們經常忽視又極其重要

2020-05-04     小播讀書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分享哈耶克的經典作品《致命的自負》。這本書的書名是「致命的自負」(英文是:The fatal Conceit),在翻開這本書之前,可能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會有點疑惑,什麼是致命的自負?其實答案是:理性。


那為什麼是理性?為什麼會自負?

要理解哈耶克的思想和觀點,可能需要簡單了解一下哈耶克的背景,哈耶克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和社會學思想家之一,他身上有非常多的標籤,經濟學家、諾獎獲得者、政治在哲學家、自由主義者、反理性主義者、不可知論者等等。

哈耶克於1899年出生於奧地利,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代表經濟學家之一。奧派經濟學派支持「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主張減少政府監管,捍衛個人自由,奧派經濟學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動均衡」的五大原則基礎上的,其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


而與崇尚自由主義的奧派經濟學針鋒相對的是以經濟學凱恩斯為代表的是「宏觀經濟學「,凱恩斯也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與哈耶克主張減少政府管控不同,凱恩斯主張政府干預自由市場經濟,對市場進行必要的調控。

是否支持國家和政府管控,是哈耶克和凱恩斯經濟學思想的表面的不同,而深層次的不同,是對「理性」的不同觀點。哈耶克反對任何形式的理性計劃和干預,因為他認為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人類自信自己的理性可以戰勝自然,創造一種合理的秩序,而哈耶克對此抱有強烈的懷疑態度,他認為人類文明的大部文明成果,都並非理性的產物,包括語言、道德、法律等等。


就像大衛休謨說的:「道德規則不是我們理性得出的結論」。

哈耶克反對「理性」,反對「計劃」,反對「管控」,認為人類存在嚴重的「理性的自負」,只是非常「致命的自負」。

哈耶克反對理性,崇尚自由,我們通常理解的「自由」是一種完全放任、為所欲為的自由,但實際上,哈耶克這裡,真正的「自由」不是一種「本能式」的放任自由,而是一種,介於「本能」和「理性」之間的狀態,哈耶克稱之為「擴展秩序」,或者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自然秩序」。

這裡其實好說一下,大多數人都存在的一個思維謬誤,那就是「二分法」,或者「一分為二」的本能思維。在比爾蓋茨推薦的一本書《事實》中,作者就闡述了人類十種及其常見的錯誤思維,第一種就是「一分為二」,什麼意思呢?


我們習慣於簡單地「一分為二」地看世界,一方面,是因為這樣對我們的大腦來說是最簡單快捷的,毫不費力;另外一方面,是我們對真相缺乏足夠的認識,我們只能這麼簡單粗暴地劃分世界。比如小孩子眼裡通常只有「好人」和「壞人」;我們也習慣性地將人分為「富人」或「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等等。

但實際上,絕大多數情況,我們丟掉了真相的絕大部分,那就是「中間的部分」。比如在今天的世界,絕大多數的人,具體點說是75%的人口,生活在中等收入國家中,不是窮國,也不是富國,而是介於二者之間的一種生活水平。

比如當我們說「理性」的反面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想到「感性」;當我們說「自然的」的反面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想到「人為的」。如果「自然的」代表一種動物的本能的話,那麼「人為的」就好比一種經過人為的理性設計的。而實際上,我們大部分時候,生活中介於兩者之間,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受到本能情緒的影響,但是我們的生活也並非完全被設計和計劃出來的。

就像哈耶克說,如果要超越二分法,我們就會看到,真正的感性相對的不是理性,而是傳遞的道德規範,這種行為規範是處於本能的進化過程和理性的進化過程之間的,是一種獨特的過程,而我們僅僅把這種規範視為是理性的產物是完全錯誤的,而它更像是「自然生長」出來的,是一種「擴展秩序」的產物。


所以,我們要正確的運用我們的理性,意識到理性的局限性,不要試圖去管控所有經濟行為,當然有而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希望憑藉著人類的自然本能去任意發揮,政府所應該的職責就是建立一個穩定的市場環境,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規,保證個人財產的獨立自主,減少對市場的具體的干預和調控,因為,一旦我們運用理性去計劃和調控,我們就會打破「自然的」秩序,讓市場陷入人為的操控中。

要深入理解哈耶克的經濟思想,我們就要理解生物的進化和文化的進化,我們都知道,在19世紀,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了著名的生物演化理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一種典型自然秩序,每個人生物的生長、繁衍都並非完全獨立個體的屬性,而是個體本能和自然環境共同塑造的結果。另外,我們也可以說,生命並非由某種超自然的力量所創造和設計的,而是自然演化的結果。

在人類社會,我們的社會規範,道德準則,語言、文字都並非人類刻意設計出來的,並非人類理性思考的結果,而是一種自然進化的結果。比如「道德」就是介於理性和本能之間的一種行為,它一方面和衝動和不假思索的本能行為是不同的,因為本能的反應並不具備道德屬性;而另外一方面,道德行為和完全的理性思考也是不同的。

所以,其實很多時候,我並非完全理性,也並非完全出於本能的,而是介於兩者之間,或者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習慣」,著名的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習慣乃是人的第二本性


在經濟活動中,和生物進化和文化進化類似,經濟活動中的關於財產、誠信、契約、交換、貿易、競爭、收穫的諸多規則,都不是通過本能或理性設計的,而是經過傳統、教育和模仿代代相傳的。

如果說避免本能,我們其實很好理解,但是為什麼我們要避免「過度理性」呢?一般認為,理性的行為是經過了思考和分析的,不應該是更好的嗎?但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們需要有確定性的目標。

如果我們可以憑藉理性計劃和規劃一個完美的經濟系統的話,那麼我們就需要有一個確定的目標。但是這件事情可能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社會的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看看每年你制定的個人計劃,看看公司制定的各種年度、季度計劃是否完美達成就可以了,如果我們可以憑藉理性規劃一套系統,那麼這套系統必須有一個終極的目標。

但我們很難找到這樣一個終極的目標,未來是不確定的,這是人類社會的特點,其實也是自然演化的特點,你不可能準確預測一顆樹苗最終長出什麼樣子,你也不能準確預測氣候的自然變化,自然演化充滿了隨機性和不確定性,而人類社會的這種不確定性和隨機性更高,為什麼呢?

因為知識是分散的,每個人會根據自己大腦中的知識和習慣做出決策,而這些知識和習慣,並非存儲在某個中央處理器中,所以,沒有一個人是完全了解整個人類,每個人的知識儲備和習慣的,更重要的是,人類的知識還是不斷增長的,所以,我們無法預測每個人未來的行為,當然也就更不可能預測一個經濟市場整體的行為和發展方向了。

關於未來的不可預測性,著名的哲學家波普爾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論。



首先,他說,哪怕是那些堅信人類的未來已經被決定了的人都會同意,人類的知識、人類對世界的看法,對人的行動都會有所影響。這是第一句話。

其次,他說,人類的知識本身是增長的,總有一些事情是明天才知道,今天不知道的。否則,知識就沒有增長了,總有一個知識的增量吧。這是第二句話。

最後,他說,這個只有明天才知道、今天不知道的知識增量,也對人類的行為有影響,而它就不可預測,所以人類未來就不可預測。

所以,波普爾從哲學上論證了要預測人類的行為是無法做到的,換句話說,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無法預測的,所以在一個高度不確定的經濟市場環境中,經濟發展的方向也當然是無法預測的,所以我們要憑藉「自負的理性」去預測和調控市場當然也變得不可能,市場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其實是類似的,具有某種意義上的「盲目性」和「隨機性」。

我們常說:不知道災難和明天,哪一個會先來。其實就是類似的道理。


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我們分享了大經濟學家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負》的精彩內容,什麼是致命的自負,其實哈耶克說的人類的理性才是真正的「致命的自負」。人類社會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具有盲目性,也沒有一個確定可靠的終極目標,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類似於生物進化過程,充滿了隨機性和盲目性。哈耶克也闡述了關於人類大部分的文明成果,其實都是在「本能」和「理性」之間自然生長出來的,類似自然進化的結果,哈耶克把這種進化過程,稱之為:「擴展秩序」。

哈耶克的擴展秩序和我國古代的一種思想非常類似,那就是道家思想,他們有什麼共同點,他們又有什麼區別?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我們下一篇文章繼續聊。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後續將繼續分享這本經典的《致命的自負》的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bs25nEBfGB4SiUw8a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