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世界觀,統治了西方接近2000年,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2020-03-19     小播讀書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是《世界觀》,副標題是「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這本書的作者是費爾菲爾德大學哲學系的教授:理察•德威特,除了研究科學歷史哲學之外,他有興趣研究的領域還包括哲學思想、數學和哲學邏輯。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的三觀不正」,三觀究竟是指什麼呢?

其實三觀就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簡單來說,人生觀就是一個人的人生理想什麼的;價值觀就是一個人判斷事物價值原則和標準什麼的。

那什麼是世界觀呢?

在百度百科裡面:世界觀是指處在什麼樣的位置、用什麼樣的時間段的眼光去看待與分析事物,它是人對事物的判斷的反應。它是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

這本書的作者指出,其實世界觀就是一系列對世界認識的基本觀念的集合,但它們並不是普通的觀點堆砌,而是像一個個拼圖一樣,相互嵌套,又彼此關聯的一整套思想和觀念。


世界觀非常重要,因為它就像一個底層作業系統一樣,塑造著我們對世界的基本認識,是我們思考和行動的一套基本思維框架,比如宇宙萬物是如何運動變化的,萬物是由什麼構成的等等。

比如我們現在都知道:地球是一個橢圓形的高速運動星體;地球圍繞太陽轉,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太陽也只是銀河系的一顆普通恆星等等。這些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常識,也是我們所堅信的真理。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所有的世界觀都可能是錯誤的?

今天我們所信奉的絕大部分世界觀經過一次重大的轉變,也就是從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什麼是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呢?

從公元前3世紀到1600年,這接近2000年的時間裡,西方世界都被以亞里士多德理論體系為基礎的世界觀所統治著,當然這套世界觀現在被證明幾乎都是錯誤的,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太陽、月亮以及其他星體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地球由「水火土氣」四種基本元素構成,月亮之上的物體由「以太」這種基本元素構成等等,你可能很奇怪,為什麼在長達近2000年的時間裡,為什麼沒有人質疑呢?


是技術水平不夠嗎,還是古代的人不夠聰明呢?這本書就給我們揭示了,人類的世界觀是如何形成和演變的。接下來,我將分為三個部分為大家分享這本書:

第一個部分是:什麼是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它的核心是什麼?

第二個部分是:為什麼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能統治西方超過1500年?

第三個部分是:我們現在的所有世界觀有可能是錯誤的嗎?

什麼是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它的核心是什麼?

在介紹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之前,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亞里士多德這個人,亞里士多德出生於公元前384年的古希臘,是柏拉圖的學生,也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思想家,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並稱為「古希臘三賢」,在西方哲學還是科學史上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他是一位真正的「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著作據說有數十部,多達數百萬字,他對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甚至還是多門學科的開創者,他被譽為是「生物學之父」和「邏輯學之父」。


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並不是完全由亞里士多德一個人完成的,而是以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理論為基礎的一套世界觀體系。這套世界觀具體包括什麼內容呢?我們來簡單說幾條。

比如: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地球是靜止不動的

太陽、月亮等其他行星都是圍繞地球而旋轉的

旋轉的周期大約是24小時

在月亮以下的時空裡面,是有水、火、土、氣四種元素構成的。

在月亮以上的時空裡面,是有以太這個元素構成的。

土和水有天然的向宇宙中心,也就是地球運動變化的趨勢,因此向上拋石頭會自然下落等等。

這是在西方世界牛頓世界觀之前的亞里士多德世界觀的一些基本觀點,當然還有很多很多。你看這些觀點並非是獨立的,而是有相互論證,相互依存的關係,最終形成了一個鬧不可破的知識網絡。

從公元前3世紀左右,一直到16000年,這接近2000年裡面,西方世界的世界觀一直被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統治,當然這裡面並不僅僅只有亞里士多德,而是很多後來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在裡面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但是人們是世界的基本認識是沒有變化的。



那亞里士多德世界觀的核心和本質是什麼呢?是:目的論和本質論。

什麼是目的論和本質論呢?

簡單來說,就是認為,就是認為宇宙的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一個根本的目的;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有一個本質的規律和屬性。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人問你:吃飯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填飽肚子;穿衣服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保暖;工作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掙錢養家,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等等。這種「目的論」思維不僅僅在人類社會存在,甚至在所有生物世界都存在,比如動物為什麼會在秋天大量存儲食物,因為它們要為過冬而準備;蘋果樹為什麼會結果子,因為蘋果樹需要繁殖,而繁殖需要種子等等。

我們常說「事出有因」,我們認為一切事情的背後,都有一個原因或者目的、動機,這是思維我們稱之為:「目的論思維」。

而與」目的論思維「緊密關聯的就是「本質論思維」,我們常常認為每個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個本質的屬性。比如為什麼把石頭拋上天去,它最終仍然會下落呢?現在我們都知道,因為地球有引力,所以石頭掉下來了。但是在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里,石頭會下落,是因為它裡面含有較重的土元素,土元素的本質屬性就是向宇宙中心運動。換句話說,土元素的本質屬性,是要完成一個確定的目標,也就是它要回歸到宇宙的中心去。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在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里,不僅有目的論解釋,還有本質論解釋。所謂本質論解釋,就是說,一個物體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它的位置和它的目的。就像我們剛才說的石頭,它的本質屬性是土元素,所以它的目標,就是在宇宙中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亞里士多德的這一套關於目的論和本質論的信念,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哲學信念。以這套哲學信念為中心和標準,影響了後來一整套亞里士多德科學體系的形成。

目的論和本質論在人類社會其實很好理解,也非常地符合人們的直觀經驗。但是如果將這套理論推廣到所有的宇宙萬事萬物,認為所有的物體都具有某種目的,也具有某些本質屬性,這就有問題了,因為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主觀意識,就像石頭並沒有主觀想要往宇宙中心下落的目的,只是收到了地球引力的影響而已。而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體系,恰恰將人類社會這種目的論和本質論思維應用到了宇宙萬物身上,並且還建立了一整套理論學說,影響了西方世界接近2000年。

好了,今天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VQd-XABrZ4kL1VirTu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