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對一戰不服,日本人對二戰不服,都是「從背後被捅一刀」?

2019-11-03     田瑞安

往往說二戰是一戰的延續,這一觀點德國人應該最為認同。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德國最終在第二場戰爭中被打服了。二戰後的幾十年里,德國人對自身進行了深刻反思,在實際行動上也有誠懇的悔改,這在全世界是有目共睹的。

同樣是戰爭的發動者和戰敗國,日本在二戰後的表現就大為不同了。從不斷否定侵略到時不時「修改」歷史,如同當年德國人對一戰結果不服,日本人對二戰結果也是一萬個不服。那就簡要回顧一下兩次世界大戰歷史,看看德國人和日本人的「不服」究竟有何不同?

德國對一戰不服

1918年春,打了3年多的一戰進入到關鍵階段。迫使蘇俄退出戰爭後,德軍將東線兵力大量調往西線,德國人這次成竹在胸,他們要一舉蕩平英法。也是,對付兩線作戰的德軍,英法聯軍還累個半死,現在如何與掉過頭來的數百萬德軍周旋?

勝利的天平似乎傾向德國,但此時的德國人也明白,已經參戰的美國人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大洋彼岸的美軍和武器裝備源源不斷抵達歐洲,雙方陣營都清楚,決勝時刻到了。

1918年3月-7月,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雙重唱」進入高潮,德軍在西線接連發動5次大規模攻勢。在第三次攻勢中,德國人進逼至距巴黎幾十里的地方,48年前兵臨巴黎的一幕似乎又將重演。

誰也沒想到,這年春天突然爆發了可怕的西班牙流感,殺傷力極強的病菌肆虐著歐洲大地,詭異地帶走了無數條生命。遭到協約國軍隊反攻和西班牙流感的雙重打擊,德軍有生力量在短時間內被大量消耗,軍隊士氣一度趨向低落。

不過,協約國也同樣損失慘重,德軍雖無力再發動大規模攻勢,但轉入防守保持不敗還是沒問題的。鑒於此,老帥興登下令採取防禦策略,開始苦心經營著名的齊格飛防線。當年9-10月,保加利亞、鄂圖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相繼與協約國簽訂停戰協議,德國的盟友一個個倒下了。

德國人的麻煩還沒完,11月4日,遠在比利時德軍指揮部的威廉二世得到後院起火的消息:基爾港水兵起義了。譁變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首都柏林也發生了「十一月革命」,德國工人和士兵紛紛舉行罷工和武裝起義。

德國各地紛紛成立蘇維埃,革命的紅旗飄揚在許多城市的上空,德意志帝國撐不住了。德皇威廉二世不死心,揚言要調回軍隊鎮壓革命。然而,已看透局勢的興登堡誠懇告誡威廉:「陛下,軍隊不會服從您了。」

隨後,巴登親王將威廉二世的德意志皇帝與普魯士國王封號雙雙廢除。威廉二世試圖保留普魯士國王頭銜,但要求很快被拒絕。形勢逼人,在興登堡勸說下,威廉只得宣布退位,提前退休的末代皇帝隨即流亡荷蘭,德意志帝國至此成為歷史。

包括德皇威廉二世和他的左膀右臂興登堡和魯登道夫,許多德國軍人認定「十一月罪人」毀了德國。其中,蘇維埃成為壓垮德意志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被協約國列為「二號戰犯」的興登堡在他的回憶錄提到:德國實際上沒有戰敗,而是「被人從背後捅了一刀」。

逃到瑞典的魯登道夫也發表了著名的「刀刺在背傳說」,這位德國名將在他的《我的戰爭回憶1914-1918年》中更是直言不諱:「德國被左派政客出賣,他們將革命之刀插入德軍之背。二十年內,德國人將不停詛咒那些從背後捅刀子的人」。同法國福熙元帥「這不過是二十年的休戰」的預測一樣,魯登道夫也預測對了。

德國投降時,上百萬德軍還盤踞在法國、比利時的領土上,協約國軍隊也沒有一兵一卒進入德國境內,德國本土更沒有像二戰末那樣遭受轟炸。對這場戰爭「莫名其妙」地戰敗投降,德國人當然不服,此後二十年一直耿耿於懷,直到再次把歐洲拖進戰火的深淵。

日本人對二戰不服

不知和美國人達成了何種默契,在二戰後的東京大審判中,應付戰爭「全責」的日本天皇竟然安然無恙。1946年,裕仁欽點年近古稀的吉田茂出任戰後第一任首相。吉田茂是一名職業外交官,曾出任日本駐天津和奉天總領事,還曾常駐美國,這些經歷對其處理中美日三方關係頗有幫助。

吉田茂此人可能不大出名,但他在任內乾的幾件事就很有名了。主政八年中,吉田一直唯美國主子馬首是瞻,先後在麥克阿瑟主持下制定了對日本影響深遠的「和平憲法」、簽訂了與日媾和的「舊金山條約」和有明確針對性的「日美安保條約」,在韓戰中充當美國的前進基地和「後方兵工廠」,為日本經濟的復甦撈取了沉甸甸的第一桶金。

日本這個民族的確奇特,尚武善戰又不輕易認輸。對二戰戰敗這一結果,日本人打心眼裡不服氣,頑固地認為自己是被美國人的「黑科技」和蘇聯人「從背後捅刀子」合夥陷害的,至於身邊那個艱苦抗戰14年的大國,日本根本不放在眼裡。

看來,想讓日本人服氣,只有把它打得滿地找牙,哭爹叫娘,戰後的日本人對美國人俯首稱臣,言聽計從大概就是明證。雖然不服氣,但日本人善於總結經驗教訓,還不忘從其他層面「反思「二戰。任內的1951年,吉田茂下令外務省開啟一項調研計劃,對日本在二戰期間在外交上的「失誤」進行反思。

此項調研歷時數月,最終形成一套秘密文件,直到半世紀後才陸續解密並公布。按照吉田茂劃定的「層面」,文件中羅列了日本在二戰期間犯下的一系列外交「錯誤」,可大體歸納為以下4點:

一、「輕率」退出國聯

作為一戰後凡爾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聯被當時的國際社會寄予厚望。因在和英法的鬥爭中落敗,創始國美國沒有參加,德國在1926年加入國聯,至此形成英法德意日「五常」,這在現在看來是多麼諷刺。

九一八後,日本扶植成立偽滿洲國。經過曠日持久的調查,1933年2月,國聯大會對「李頓報告」進行表決,最終以42:1的記名投票通過。投了自己唯一一票仍不為世人所理解,日本人決定不跟你們玩了。

日本全權代表松岡洋右作了聲情並茂的最後演說:「日本民族同耶穌一樣災難深重,終有一天世人會理解日本救贖世界的崇高舉動」。隨後,松崗鄭重向國聯道一句撒由那拉,率日本代表團趾高氣昂地離開會場。

1934年,一直將國聯視為「帝國主義陣營」的蘇聯加入了,同期,史達林還通過一系列條約穩定了與鄰國的關係,不斷提升蘇聯的國際地位,這是日本人最不願看到的結果。

調研「文件」認為:日本輕率退出國聯成了與英美決裂的開端,便宜了蘇聯,實為愚蠢之舉。……即便國聯成員國都不承認「滿洲國」,作為彌足珍貴的「五常」之一,日本應留在國聯以避免陷入國際孤立。

二、幻想「四國結盟」

德意日締結同盟後,日本人一廂情願要把蘇聯拉進群。1940年下半年,正是德國開始籌備巴巴羅薩行動的關鍵時期。在日本人極力撮合下,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與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就「四國結盟」展開談判。

德國人「建議」蘇聯南下印度洋,而蘇聯則要求「保障在巴爾幹的利益」,話不投機,談判很快不歡而散。1941年4月,又是這個曾在國聯大會耀武揚威的松岡洋右,居然不顧希特勒反對執意前往蘇聯。當月13日,《蘇日中立條約》重磅出爐,當松崗與史達林手挽手無比親熱的照片刊登出來時,全世界為之震驚。

日本人天真地認為一紙條約就解除了自己「南進」後顧之憂,熟不知,在老道的史達林面前,松崗著實嫩了點。蘇聯之所以願與日本簽訂中立條約,除了解除東線之憂,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放手「讓日本南下與美英打作一團」。

調研「文件」認為,「……歷史證明,日本只有在美英提攜下才能展開有利自身的外交,同蘇聯人妥協,這不過是為史達林所期待的日美關係惡化作貢獻……

三、「日美談判」失策

從全面侵華的1937年到日美決裂前的1940年,在美國「無私」援助下,日本得以維持龐大的戰爭機器長達四年之久。是誰在背後支持日本,是誰在為日本源源不斷輸送戰略資源,世人皆知。隨著戰爭的深入和野心的膨脹,日本人也清醒地認識到完全依賴美國遲早要出問題,於是開始自力更生。

1940年底,看到日本人對東南亞蠢蠢欲動,羅斯福決定上點手段,不同於以往的「禁而不止」,這次的石油禁運動了真格。日本人傻眼了,一面開進印度支那對美英地盤虎視眈眈,一面低眉順眼與美國人展開談判。

談判中,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對此,日本人「實難接受」,十年的辛苦豈不白費了?看來,關於羅斯福「逼日本狗急跳牆」這一說法有一定道理。談判中提出對方絕不會接受的條件,這應該是向對手發出某種信號吧。

調研「文件」認為,日本當時在從中國撤軍問題上表現得過於強硬,沒做一點妥協而導致日美交涉失敗……現在看來,那時應忍痛做些讓步……對日本是有利的……

四、幻想蘇聯「調停」

早在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上,史達林就成功說服了羅斯福,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一大串「條件」一一得到了滿足。此後,蘇聯夜以繼日向遠東秘密運送部隊和戰略物資,同時,史達林不斷向日本人釋放信號:蘇聯不會違反1941年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

窮途末路下,日本人決定通過蘇聯實現和平,專門派遣特使赴莫斯科面見史達林,希望蘇聯擔當與美英斡旋的「中間人」,對此,史達林欣然應允。有了蘇聯這個強大的「後盾」,日本人與美英做最後周旋似乎有了底氣。

當年7月底,美中英三國聯合發表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此時,日本仍寄希望於蘇聯,時任首相鈴木貫太郎表示「不予理睬」。可憐的日本人沒想到,還沒出十天,美國的原子彈和蘇聯的八月風暴就相繼而來。

調研「文件」認為「……如果日本在波茲坦公告前向美英投降,蘇聯分享戰果的事情就不會發生……日本應迅速向美英投降並付諸行動,幻想蘇聯調停實為最愚蠢的行為……不直接與美英進行和平交涉,卻要求蘇聯這樣的國家斡旋和平,這一點尤其應予以批判。」

兩個「不服」有何區別

通過「反思」,日本人認為二戰期間的失誤還是集中在外交層面,如同一戰時的德國,日本在軍事上並沒有失敗,也是「從背後被捅了一刀」。所不同的是,德國是被自己國內的人捅了刀子,而日本是被撕毀中立條約的蘇聯人捅了刀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0t1M24BMH2_cNUgiEp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