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共和國,沙俄與蘇俄間的「短命政權」,究竟為何如此脆弱?

2020-05-01     田瑞安

文/田瑞安

俄羅斯歷史大體可分為基輔羅斯——莫斯科大公國——俄羅斯帝國——蘇聯——俄羅斯聯邦幾個階段,一千多年來,這個崛起於東歐平原的民族不斷發展壯大,如今仍是一個疆域橫跨歐亞大陸,在世界上有著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統治俄羅斯超過300年的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隨著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遜位,俄羅斯帝國宣告滅亡。然而我們知道,從沙俄崩潰到蘇俄建立,中間有大半年時間。而當時的俄國曾出現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分別為俄國臨時政府和蘇維埃政權。

期間的1917年9月,俄國臨時政府曾宣布國家為共和政體,即史稱的「俄羅斯共和國」。經過激烈鬥爭,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擊敗孟什維克主導的臨時政府,短命的「俄羅斯共和國」被隨即成立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取代。那麼,這個「百日政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這幾個月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二月革命罷工和武裝起義過程中,彼得格勒工人創建了蘇維埃這一新型政權機關,隨後開始與原屬俄政府的國家杜馬爭奪領導權。雙方經過協商和解,一個「領導俄國立憲會議選舉」的臨時政府成立了。

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其弟亞歷山德羅維奇大公拒絕接受王位,在這種情況下,俄國臨時政府正式接管俄國,成為國際上承認的俄國唯一的合法政權。

作為與俄國臨時政府並存的一個政權,當時的蘇維埃只是俄政府下的一個機構。隨著布爾什維克的不斷壯大,列寧開始提出「一切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臨時政府成立後,身為外交部長的米留科夫照會各協約國,承諾俄國「將把戰爭進行到底」。

得到消息,厭戰的俄國人民不幹了,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隨即爆發了大規模反戰示威遊行,要求臨時政府解除米留科夫的職務。面對「工兵代表蘇維埃」這個最大的反對派勢力,彼得格勒軍區司令主張武力鎮壓示威遊行,但身為總理的里沃夫王公拒絕使用暴力。

最後,臨時政府作出妥協,接受了外交部長米留可夫「主動辭職」並邀請蘇維埃成員共同組成聯合政府。雙方達成協議後,六名蘇維埃骨幹成員以部長身份進入政府內閣。

一戰中,曾在一百年前打敗拿破崙大軍的俄國軍隊不知怎麼變得不會打仗了。1917年7月,陸軍部長克倫斯基下令俄軍向德奧軍隊發起進攻,試圖用一場勝利來重振俄軍士氣和兌現對盟國的承諾。然而,「克倫斯基攻勢」迅速遭受失敗,傾向於臨時政府的俄國軍隊也遭受沉重打擊。

俄軍的慘敗很快被國內反戰勢力加以利用,尤其是推翻了沙皇的起義軍隊也加入反戰勢力。當月,彼得格勒蘇維埃組織士兵和工人舉行反臨時政府的示威遊行,騷亂最終演變成導致400多人傷亡的「七月流血事件」。

武力鎮壓示威遊行的同時,臨時政府逮捕了一些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也被迫逃離彼得格勒。七月事件的爆發給俄國臨時政府帶來統治危機,而隨後的「科爾尼洛夫事件」則將其統治力進一步削弱。8月,右派支持的俄軍總司令科爾尼洛夫發動政變,危急關頭,臨時政府在布爾什維克的幫助下最終粉碎了政變。

經過期間一系列鬥爭,布爾什維克不僅逐漸掌控了俄國軍隊、工廠和鐵路,還獲得工人們的支持,俄國左派勢力更加壯大。搖搖欲墜之際,俄國臨時政府於當月宣布國家為共和政體,名曰「俄羅斯共和國」

與今天俄羅斯一樣的國旗

1917年11月7日晚,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水兵向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發動進攻,十月革命爆發了。逃離彼得格勒後,臨時政府總理克倫斯基企圖在普斯科夫糾集軍隊反攻,但很快被彼得格勒衛戍部隊和工人赤衛隊擊敗,克倫斯基被迫逃離俄國,俄羅斯共和國這個「百日政權」宣告倒台。

作為資產階級政權的「俄羅斯共和國」為何如此短命?究其原因,俄國臨時政府在軍事、外交和經濟上的一系列失敗釀成了最終的大失敗。二月革命後,俄國雖然形成臨時政府和蘇維埃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但蘇維埃還遠不具備與臨時政府抗衡的實力。

此後,臨時政府名義上接管了原沙俄軍隊,但在利用反戰勢力叫板臨時政府過程中,一些武裝力量落入工兵代表蘇維埃手中,後來的歷史表明,這些武裝力量對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之後,「內部火併」的科爾尼洛夫政變更讓臨時政府大傷元氣,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藉此捲土重來。

俄羅斯共和國,沙俄與蘇俄間的「短命政權」,究竟為何如此脆弱?

外交上,臨時政府繼承沙俄的戰爭政策,拒絕退出一戰並繼續與德奧軍隊作戰,這一點看來也極不明智。因為,作為前車之鑑的二月革命就擺在眼前,之所以爆發革命,被戰爭拖得苦不堪言的俄國人民真的厭戰了。不解民意執意繼續戰爭,俄國臨時政府可謂自找垮台。

此外,臨時政府的經濟政策也非常失敗,礦產、鐵路等經濟命脈逐漸被蘇維埃控制,對俄國工人的承諾大多又沒有兌現,屢屢爆發的工人罷工起義無疑加速其倒台。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留言評論,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zHg33EBiuFnsJQVGt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