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山鷹,小國阿爾巴尼亞曾何等孤傲,沒一個大國能讓它滿意?

2019-11-12     田瑞安

在巴爾幹半島西南部,有一個國土面積不到3萬平方公里的小國,它就是國人熟悉又陌生的阿爾巴尼亞。這個還沒有台灣島大的小國曾被譽為「歐洲社會主義明燈」,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度叱吒國際風雲。

同歐洲其它幾個古老的國家相似,阿爾巴尼亞的國旗也是一隻雙頭鷹圖案,據說是象徵著15世紀抵抗鄂圖曼帝國入侵的一位民族英雄,「山鷹之國」由此而來。雙頭鷹一面警惕東邊的入侵,一面隔海向西張望,看來這個國家自古就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

「簡單」的歷史

作為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伊利里亞人的後裔,阿爾巴尼亞人在巴爾幹半島可稱得上古老居民。阿爾巴尼亞曾是希臘殖民地,在公元前1世紀中葉成為當時的羅馬共和國一部分。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阿爾巴尼亞又屢遭外族入侵,而此時的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還沒來到半島。

公元9世紀前後,阿爾巴尼亞相繼被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經過不斷抗爭,曾在12世紀初建立了一個歸屬拜占庭的公國,又在1272年建立了阿爾巴尼亞王國。

然而好景不長,崛起的鄂圖曼土耳其於1385年入侵阿爾巴尼亞,到1415年完全占領該地,阿爾巴尼亞開始了被鄂圖曼帝國長達500年的統治。

巴爾幹戰爭

隨著鄂圖曼帝國的日益衰落,其統治區的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希臘於1830年獲得獨立大大鼓舞了巴爾幹地區各民族。此後,阿爾巴尼亞人民曾舉行過多次大規模的起義,但都被鎮壓了下去。時間進入20世紀,歐洲局勢動盪不安,列強又紛紛插手巴爾幹事務,巴爾幹半島錯綜複雜的矛盾交織在一起。

一方面,巴爾幹這個歐洲火藥庫時刻有被點燃的危險;另一方面,阿爾巴尼亞也即將在列強的博弈中誕生了。1912年,由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黑山)所組成的「巴爾幹同盟」向鄂圖曼帝國宣戰,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

這場戰爭,與其說是巴爾幹地區各民族為擺脫鄂圖曼帝國統治而進行的獨立解放運動,不如說是歐洲列強為爭奪「鄂圖曼遺產」在巴爾幹地區大打出手。

為了奪取地中海出海口,沙俄已經與土耳其打了八場戰爭,這次涉及到自身在巴爾幹地區的切身利益,沙俄當然是「巴爾幹同盟」的強大後盾。而一旁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也在靜觀其變,試圖從巴爾幹亂局中攫取到豐厚利益。

面對「多國部隊」的進攻,西亞病夫自然不敵。一番激戰後,塞、黑兩軍進占馬其頓和亞得里亞海沿岸;保加利亞軍隊控制伊斯坦堡以西地區;希臘軍進占愛琴海諸島。土耳其軍隊一路敗退,被迫請求列強出面「調停」。

戰爭結束後,戰敗國土耳其不出所料地喪失了在歐洲的大部領土。在列強幹涉下,交戰雙方在1913年5月簽訂了《倫敦條約》:原屬土耳其的馬其頓被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和希臘瓜分,這三家聯合發起這場戰爭的目標就是共同瓜分馬其頓,現在各自對結果基本滿意。

而另外三家還有一層目的,塞爾維亞、希臘和黑山密謀打敗土耳其後共同瓜分阿爾巴尼亞所在地區,這塊濱海之地對它們的誘惑實在太大了。根據條約,阿爾巴尼亞的領土被縮減一半,科索沃劃歸塞爾維亞,北伊庇魯斯劃歸希臘。

誕生於列強的博弈

眼看塞爾維亞藉助俄國撐腰快成了巴爾幹「一霸」,奧匈帝國出手了。奧匈發出動議:堅持讓位於塞爾維亞西南部的阿爾巴尼亞獲得獨立。即將到手的出海口就這樣被奧匈帝國拿掉,塞爾維亞人快氣死了,建立一個包括黑山、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和阿爾巴尼亞的「大塞爾維亞」夢想至此破滅。

僅就此事,塞爾維亞人對奧匈帝國的仇恨就足夠了,第二年在塞拉耶佛的槍聲不過是一種爆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的1912年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雖然從鄂圖曼帝國獨立出來的最晚,阿爾巴尼亞西臨亞得里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與義大利相望的地緣優勢卻讓塞爾維亞、波赫這些「前輩」羨慕不已。

此後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多國部隊」又因領土瓜分不勻對保加利亞展開群毆。雖然塞爾維亞經過這次戰爭實力大強,但在奧匈帝國的保護下,新生的阿爾巴尼亞還是逃過一劫。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爾巴尼亞相繼被奧匈帝國、義大利和法國等軍隊占領,一直是列強在巴爾幹地區的角逐的焦點。1920年,阿爾巴尼亞再次宣告獨立,此後經歷了資產階級共和制和君主制,國內政局大體穩定。

二戰爆發前的1939年4月,義大利出兵占領阿爾巴尼亞,國王流亡英國,索古王朝告終。阿爾巴尼亞人清楚,義大利人是為入侵希臘「借道」此地,而頭頂的南斯拉夫才是一直惦記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於是,阿爾巴尼亞與義大利簽訂了同盟條約,成為義大利的附屬國。

戰爭處於膠著狀態的1943年,義大利人又「反水」了,德國人只得出兵控制阿爾巴尼亞。期間,霍查領導的抵抗運動成為阿爾巴尼亞反法西斯民族解放的中堅力量。1944年底,阿爾巴尼亞全國獲得解放。二戰後的1946年1月,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

挨個叫板大國

此後四十年,阿爾巴尼亞長期處在霍查執政期,逐漸發展成為國際社會一個特立獨行的成員。立國之初,霍查領導的阿爾巴尼亞自然成為蘇聯陣營的一員。對「美帝」,霍查很早就放言: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不會與美國有任何關係。

1948年,蘇聯和南斯拉夫發生衝突,霍查毫不猶豫追隨蘇聯,堅定地同南斯拉夫這個地區「大國」決裂,隨即在國內針對狄托分子展開圍剿。1952年,為防止帝國主義侵略,極具憂患意識的霍查向全國發出「一手拿鎬,一手拿槍」的號召。1953年史達林逝世後,赫魯雪夫的一些「做法」引起霍查不滿。1956年,當赫魯雪夫做了那份報告後,霍查領導的阿爾巴尼亞又逐漸同蘇聯決裂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霍查領導的這盞「歐洲社會主義明燈」與中國進入蜜月期,從這裡獲得了上百億元的各類「援助」。在當時的兩極世界,阿爾巴尼亞這個彈丸小國既反美又反蘇,同時與周邊的南斯拉夫、希臘和義大利等國有著歷史宿怨或領土糾紛,可謂「國門之外,四望皆敵壘」。

大概因此,這隻特立獨行的「山鷹」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在「禦敵於國門之外」號召下,這個小小的山國居然耗資近2億美金在全國修建了幾十萬座碉堡。無論在田野上、公路旁、山頂上,還是在居民的房前屋後甚至度假沙灘上,各式各樣的碉堡隨處可見。外人無不為之驚嘆:僅憑中國援助,這個人人都成了「萬元戶」的小國果然厲害。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以國際共運領袖自居的霍查提出阿爾巴尼亞成為世界革命中心的論調。1972年,阿爾巴尼亞國防部長率軍事代表團訪華,「要求」中國提供大量坦克部署在亞得里亞海沿岸,築成一道對付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蘇聯為首的華約的「鋼鐵長城」。

要求被拒後,阿爾巴尼亞逐漸因「意見分歧」和中國決裂了。至此,當時世界的幾個大國都不能合這個小國的心意。1979年1月,阿爾巴尼亞舉辦了紀念史達林誕辰一百周年慶祝活動,再次彰顯世界唯一的獨特個性。

現在的阿爾巴尼亞早已摒棄「封閉所有國境」,在近年相繼加入北約和歐盟後,這個曾個性十足的小國逐漸走上富國強民的發展之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Ka0a24BMH2_cNUgZHP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