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任總統一再升級戰爭規模,打完越南卻說沒意義,看來美國人傻?

2019-12-12     田瑞安

提起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那場越南戰爭,美國人總是直搖頭,往往用「最沒意義、一個錯誤,一場悲劇、心中永遠的痛」等詞彙形容。然而,作為當時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人一再標榜的「美式民主」對國家的對外重大政策起著關鍵的制衡作用。從艾森豪到尼克森連續四任總統一再升級越南戰爭規模,難道只有這四個美國人傻?

這就是美國人典型的心口不一,如果歷史都夠重來,美國應該還會毫不猶豫地介入這場戰爭。因為,由當時複雜的國際局勢引發的這場大規模局部戰爭涉及美國自身利益,在冷戰大環境下,美國不可能對這場熱戰置身事外。現在我們簡單回顧一下這場歷時20年的戰爭,看看美國人到底有多「傻」。

二戰結束後,越南好不容易從日本人手中掙脫出來,還沒來得及慶祝解放,原宗主國法國就迫不及待趕來了。雖在二戰中被德國人打得滿地找牙,法國人對收拾中南半島殘局還是很有信心的。就這樣,從1945年-1954年,胡志明領導的北越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艾森豪

出於共同的「防衛」目的,美國在法越戰爭期間就對法軍提供了大力支持。看來法國人打仗是真不行了,1954年的奠邊府戰役中,北越軍隊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人只得灰溜溜撤出越南北部。戰事結束後,雙方開始在瑞士日內瓦舉行談判。

1954年7月,《日內瓦協定》出籠,決議南北越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部由胡志明統治,南部由法國支持的保大皇帝控制。根據協定,法國承認越南、柬埔寨、寮國獨立並撤出越南。也許鑒於朝鮮半島的教訓,南北越都沒有按照規定的期限進行選舉,分裂的越南成為了常態。

法國撤出印支三國後,為阻止北越勢力向南擴張,美國全力支持吳廷琰在南部建立親美政權,1955年,吳廷琰在西貢發動政變推翻保大,名為越南共和國的南越建立。在艾森豪總統推動下,美國將「美駐印支軍事顧問團」改為「美駐南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從1954年至1959年每年派遣數百名軍事顧問。到其任期末的1960年底,美國在南越的軍事顧問和支援部隊達到近千人。

甘迺迪

1961年1月20日,甘迺迪就任美國總統,在就職演說中,這位年輕的總統為升級越南戰爭做出了鋪墊:「為確保自由的存在和勝利,我們將付出任何代價,承受任何負擔,應付任何艱難,支持任何朋友,反抗任何敵人。」

在美國「主流民意」推動下,甘迺迪發起「特種戰爭」,戰爭的一步步升級開始將美國拖入越戰的泥潭。當年5月,甘迺迪派副總統詹森訪問西貢,隨即與吳廷琰政府簽署「聯合公報」:派遣一支美軍特種作戰部隊進入南越,標誌著美國正式介入越南戰爭。

1961年底,美國開始增派軍事顧問深入南越指揮作戰,同時向其提供大量財力和作戰物資。在美國顧問指揮下,南越軍隊對北越不宣而戰。美國人還別出心裁搞出「斯特利—泰勒方案」:在南越建立了1.6萬個「戰略村」,在內部控制農民,枯竭北越武裝力量的人力、物力來源;在外部封鎖與北越的聯繫,切斷來自北方的支援。

在甘迺迪任內,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令美國人更加堅定打越南戰爭的決心。在維也納與赫魯雪夫會面中,慣用恫嚇方式的赫魯雪夫肆意欺凌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讓美國在兩強爭霸中向蘇聯讓步。赫魯雪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1961年8月,柏林圍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覆核試驗。

包括後來古巴飛彈危機的一系列事實證明,這位美國總統雖然年輕卻異常強硬。在嚴峻的形勢面前,甘迺迪意識到「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彼時中南半島的衝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總統和他的顧問很快做出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表現出美國的強大力量和對抗蘇聯的決心。

兩強雖互不相讓,但在對抗方式上卻都有默契:衝突遵循十年前的韓戰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避免兩超級強權間使用核戰爭威脅的方式

1962年,美國將「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再度升格為「駐越軍事援助司令部」,專門負責特種戰爭指揮,同時大量向南越輸送美軍人員和作戰物資。到當年底,在越美軍人數已達1.2萬人,飛機約240架。1963年11月,美國支持南越軍方發動政變推翻並槍殺吳廷琰,當月22日,甘迺迪總統遇刺身亡。

詹森

先不說甘迺迪遇刺與這位副總統有無關係,繼任的詹森對急於擴大越南戰爭表現出的狂熱就足以令人疑惑。宣誓就職不久,詹森即批准國防部轟炸北越與寮國、柬埔寨的「麥克納馬拉—阮慶計劃」,美國人不再遮遮掩掩而是赤膊上陣了。

至1964年底,美國派遣到南越的軍事人員增加到3萬多名,對南越政權的援助共達4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用於直接軍費開支。「北部灣事件」後,美國再度計劃增兵越南。當年8月,美國國會召開秘密聽證會,眾議院以400票對0票、參議院以81票對2票通過「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以他的判斷「採取包括使用武裝部隊在內的一切必要措施去援助東南亞防禦條約中的成員國。」

甘迺迪遇刺一年後的1964年11月,詹森在美國大選中以壓倒多數的選票當選總統。看得出來,當時的美國人是多希望這個「戰爭狂人」當總統

1965年2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提交對北越實施戰略空襲的「滾雷」作戰計劃。詹森很快批准,美軍隨即對北越的90個目標展開摧毀性轟炸。同時,詹森批准向越南南方派出首批美國地面作戰部隊。3月,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成為第一批進入戰區的美軍戰鬥人員,美國在越南的「特種戰爭」終於升級為「局部戰爭」。

當年7月,詹森再出大手筆,動用戰略空軍的B-52轟炸機對北越展開「弧光作戰」,讓越南人民第一次見識了「地毯式空襲」。美國空軍參謀長柯蒂斯·李梅上將宣稱:要把北越炸回石器時代。

隨著第101空降師的4000名人員進入越南,詹森將在越美軍提升至12.5萬人。到了年底,美軍在越數目已高達18.4萬人。

為保障大規模掃蕩行動,五角大樓要求總統把駐越美軍數目提升至40萬人。對此,詹森詢問駐越美軍司令官威斯特摩蘭:到底多少兵力才算夠?這位部下倒也算實事求是:直到敵人的兵力補充跟不上消耗為止。就這樣,到1966年8月,已有多達42.9萬名美軍士兵駐守在越南。

詹森任期後三年,美軍基本在對北越游擊隊、敢死隊展開清剿和掃蕩。在美軍強大的火力下,北越軍隊損失慘重,其處心積慮發動的春節攻勢也被擊潰。春節攻勢成為越南戰爭的一個轉折點,當威斯特摩蘭將軍計劃再增兵20萬的要求泄漏後,已開始厭戰的美國民眾不答應了。

最終,原本同意增兵的詹森總統被迫放棄這一計劃。面對不斷增長的美軍傷亡數字,1968年3月,詹森下令暫時停止「轟雷行動」,同時宣布放棄競選下任總統。

尼克森

1969年1月20日,尼克森在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上宣稱:「我們陷入戰爭,我們需要和平。新總統表示要推行「越南化」政策,即讓越南戰爭越南化,用亞洲人打亞洲人,美國人逐步撤出越南。然而,美國人言行一致嗎?

1969年3月,尼克森批准秘密轟炸北越及其盟友紅色高棉的陣地,轟炸導致柬埔寨遍地瓦礫,硝煙瀰漫。有數據顯示,在尼克森任內,美軍投放到柬埔寨的炸彈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國投放的總數還要多。

1972年3月,即尼克森訪華的次月,北越發動「復活節攻勢」。尼克森聞訊勃然大怒,隨即下令B-52戰略轟炸機對北越河內、海防及重要軍事相關設施進行全面轟炸。尼克森這次大手筆將美軍戰略轟炸的威力展現的淋漓盡致,越南北方再度陷入火海,武元甲精心籌劃的復活節攻勢以失敗告終。

1973年簽訂巴黎和平協約後,駐越美軍開始陸續撤出南越,僅留下小規模部隊「協助」南越當局。直到1975年北越軍隊打到西貢時,時任美國總統福特還試圖要求美國國會「重新考慮援助南越」,差點成為連續第五位介入越南戰爭的美國總統。

然而,這一次美國人民不會答應了。福特只好令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僑行動,4月30日,「常風行動」中最後一班美軍直升機從大使館撤離最後一批海軍陸戰隊員,標誌著美國捲入越南戰爭的結束。同日,西貢淪陷,越南戰爭以北越的全面勝利告終,美國人扶持多年的南越政權至此滅亡。

結束語

越南戰爭是美國曆時20年,耗資數千億美元進行的一場二戰後最大規模的戰爭,最終在軍事上沒有失敗的情況下撤出了越南。後來,美國人口口聲聲稱這場戰爭是個錯誤,卻難掩目的達到後的竊喜。的確,在冷戰期間,美國因這場耗元氣的戰爭一度被對手壓制,蘇聯的咄咄逼人一度令美國人如坐針氈。

然而在中南半島,美國遏制對手勢力向南擴張的戰略目標也達到了,至少在20年里堅守住了「陣地」。此後,美國改變策略與中國聯手對抗蘇聯,最終將這個巨無霸拉下馬,作為一場戰爭的回報,難道這還不夠豐厚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3gP-m4BMH2_cNUg-Hb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