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東戰爭,向來偏袒以色列的美國為何一反常態?下一盤大棋

2020-01-31     田瑞安

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到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以色列與周邊阿拉伯國家進行了五場中東戰爭,其中大都是以色列孤身對付「阿聯」。

然而,發生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是個例外,在這場因蘇伊士運河危機而起的戰爭中,以色列與英法聯袂出演,三個軍事強國對羸弱的埃及展開了群毆。

既然是蘇伊士運河戰爭,不得不說一下這條位於埃及境內的國際通航運河。作為溝通地中海和紅海的水道,蘇伊士運河自1869年開通以來就備受矚目。全長175公里的運河位於歐亞非三洲交界處,不僅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還將歐洲人到印度洋的航程縮短了5000-8000公里。

「股東」英國

蘇伊士運河固然是身為勞工的埃及人開鑿的,但作為投資方的英法掌管著運河管理權,埃及人只能一邊忍受著貧困,一邊看著歐洲人坐收來往船舶的運河使用費。

從法國手中買到運河股份後,英國就迫不及待派兵進駐運河,進而宣布運河為「大不列顛帝國保護下的中立區」。一戰中,鄂圖曼土耳其「一時糊塗」加入同盟國陣營,英國敏銳捕捉到從土耳其手中奪取埃及的時機。

將軍隊開進巴勒斯坦的同時,英國即宣布埃及為其「保護國」。一戰後,埃及的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迫於壓力,英國於1922年同意埃及「有條件獨立」,而這個條件就是保證英國對運河的絕對控制。

英國為此駐兵埃及,在專門劃出的運河區駐防,他們保護的是英國通往海外殖民地間的咽喉要道。大英帝國像一個總也斷不了奶的老嬰兒,通過這條生命線吸吮著來自遙遠殖民地的乳汁。

身為老牌殖民者,英國人太清楚蘇伊士運河的戰略和經濟價值了。在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中,如果問英國人對哪一塊更為青睞,那埃及絕不在印度之下。

1936年,英國與埃及簽訂有效期為20年的英埃條約,條約規定:英國終止對埃及的軍事占領,但仍保留一萬人駐軍,保留亞歷山大港海軍基地;一旦發生戰爭,埃及需向英國無條件提供港口、機場及交通、通訊等工具。

這顯然是一個不平等條約,但從後來的歷史看,英國人還是頗有遠見的。幾年後二戰爆發,英國與德國果真為爭奪蘇伊士運河在埃及展開殊死搏鬥,取得阿拉曼戰役勝利後,英國人總算有驚無險,仍將蘇伊士運河牢牢控制在手中。

「回收」運河

經過二戰,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大傷元氣,而埃及的民族解放運動卻有了更大發展,埃及人開始考慮他們過去不大敢想的事情。1951年,埃及宣布廢除英埃條約,次年7月,以納塞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英國扶植的法魯克王朝。

埃及「七月革命」後,納賽爾開始走出回收運河的第一步。1954年,英國與埃及簽定協定,同意在20個月內分批撤軍。到了1956年6月,英軍全部撤離埃及,但仍控制著蘇伊士運河。

1956年7月26日,在埃及民眾的歡呼聲中,後來被譽為「尼羅河雄師」的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公司全部財產移交埃及。

這一年,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條約正好到期。英國人當年簽訂這個條約果真頗有遠見,不僅預見到與德國在埃及的戰爭,還預見到埃及人的「反水」。

從某種程度上說,埃及的「過激舉動」是把對美國的怒火撒到英國人身上。美國原本承諾資助埃及修建亞斯文水壩,但看到納賽爾有投靠蘇聯陣營的傾向,時任總統艾森豪果斷下令斷絕對埃及的經濟援助。

如此一來,納賽爾更有藉口了,宣稱為了用運河盈利籌措修建亞斯文大壩的費用。而蘇聯趁機推波助瀾,赫魯雪夫滿口答應給予埃及經濟援助。

「外交努力」

英法一時懵了,這是近百年來一直溫順的埃及人嗎?時任英國首相艾登憂心忡忡道:「這是英國戰後所遇到的最危險局勢。」作為幾百年來強勢的殖民帝國,英法豈能就此罷休,雙方隨即聯合做出反擊。

當年8月,在英法策划下,22個國家在倫敦召開對運河實施「國際管制」的會議。未能達成協議後,英法拉上美國再度召集18國舉行會議,試圖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協會」,仍未達成協議。9月30日,英法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兩周後,安理會投票表決,正式否決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國際管制」的提案。

外交「努力」均告失敗,英法決定用武力解決問題。然而,當時已是20世紀五十年代了,赤裸裸地打擊一個主權國家是不是太招眼了?到底是經驗豐富,英法幾乎同時想到了旁邊的以色列,這個「袖珍大國」早在一年前就計劃入侵加薩走廊和西奈半島,現在正為埃及封鎖蒂朗海峽而惱火呢。

各有利益「訴求」,英法以三方很快商定了「聯合作戰計劃」:首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島發起進攻,吸引埃軍的主力部隊支援;接著,英法以保護運河安全為由出面調停,被埃及拒絕後「被迫」出動飛機摧毀其軍事基地,隨即從塞得港登陸向運河區進攻;最後全殲埃軍,英法占領西奈半島運河區,以色列占領西奈半島全境,三方皆大歡喜。

大打出手

1956年10月29日下午,由沙龍上校指揮的以軍傘兵旅空降西奈半島的米特拉山口,拉開了第二次中東戰爭的序幕。

英法以事先制定的作戰計劃堪稱完美,戰事進展非常順利,一切猶如照劇本上演:以軍短短几天就控制西奈半島全境,英法的「最後通牒」被納賽爾拒絕,隨即從航空母艦起飛戰機對埃及狂轟濫炸。

在保護西奈半島和運河間作取捨,納賽爾最終選擇了蘇伊士運河,這位埃及領袖非常清楚,英法大動干戈目的何在。

在塞得港,埃及軍民眾志成城抗擊英法聯軍,登陸的2萬多英法海軍陸戰隊員被埃及人的巷戰和游擊戰弄得焦頭爛額,最終也沒完全占領塞得港。

打仗打不過,埃及人還是有辦法的。很快,滿載廢鐵和空啤酒瓶的五艘沉船堵塞了運河的航道。埃及人用堵塞運河來保衛運河,多少帶點悲壯色彩,但這一招確實奏效,由此造成的石油短缺立即招致英法國內民眾一片罵聲。

在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下,英法以三國最終不得不宣布停火併撤出了戰場。

「美蘇聯手」

早在英法以在各自戰場高歌猛進之際,美國和蘇聯兩個大佬就開始表態了。起初,蘇聯正忙於處理「匈牙利事件」,一時難以兼顧蘇伊士戰爭。騰出手後,蘇聯即分別照會英法以三方,措辭之強硬極為罕見。

在給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的信中,蘇聯嚴詞警告:以色列的行為「將使以色列能否繼續作為一個國家存在而成為問題」。與此同時,蘇聯還向英法發出威脅:如不停火,倫敦和巴黎將遭到毀滅性的核打擊。


蘇聯的反應雖然激烈,但還在英法預料之內,而美國的態度就讓這哥倆摸不著頭腦了。美國一面拒絕蘇聯提出的「採取聯合軍事行動」,一面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議案要求英法立即撤軍。

軍事上,艾森豪下令美軍進入全面警戒狀態,同時直接致電英國首相艾登施壓;經濟上,美國故意拋售英鎊,導致英鎊匯率浮動並貶值15%,同時停止向英國的財政援助。

在戰後重大的國際爭端中,美國和蘇聯還是首次保持立場一致,這次罕見的「美蘇聯手」也成為長達近半個世紀冷戰中的唯一一次。

其實,美蘇強勢介入這場衝突的動機各不相同。蘇聯一方面藉此淡化其悍然出兵匈牙利造成的惡劣國際影響,一方面借插手蘇伊士運河危機擴張在中東的勢力範圍。

誰主沉浮

而作為「三國盟友」之一,彼時的美國早已不是一戰後那個暴發戶了,美國不僅要在歐洲站穩腳跟,還要在全世界占據主導地位。通過這場蘇伊士運河危機,美國成功拉攏了一批以埃及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有效阻止他們倒向蘇聯陣營。

此外,對英法兩個小弟這次的「秘密行動」,美國很生氣,老大必須讓手下人明白:「你們那套殖民手段行不通了,以後看我的吧」。


後來的歷史表明,這場蘇伊士運河戰爭的確加速了英法兩個殖民帝國的瓦解。在「民族英雄」納賽爾帶動下,亞非各地民族解放運動此起彼伏,英國不得不黯然退出遍布世界的各殖民地。相比英法的一無所獲,以色列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還是有所收穫的,至少迫使埃及解除了對蒂朗海峽的封鎖。

雖然軍事上失敗了,但收回了運河並贏得阿拉伯世界一片讚譽,埃及還是滿意的。當然,最大的贏家還是美國,將英法盟友踢出中東後,美國取而代之成為主宰中東乃至全世界的力量,從此專心與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展開曠日持久的較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aK8DXAB3uTiws8KVV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