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倔強」小國,幾百年不曾低頭,為何與塞爾維亞不離不棄?

2020-04-02     田瑞安

以「亂」聞名於世的巴爾幹半島總面積超過5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500萬。在這個民族宗教矛盾錯綜複雜的半島西南部,一個面積僅為1.38萬平方公里,人口63萬的小國傲然屹立於亞得里亞海東岸,它就是今天的蒙特內哥羅共和國。

眾所周知,巴爾幹半島曾被鄂圖曼土耳其統治超過500年,期間,從北部的塞爾維亞到南部的希臘相繼「淪陷」。然而,當時叫「澤塔」的黑山卻憑藉山地優勢和頑強不屈的鬥爭存活下來,這裡驕傲地成為鄂圖曼帝國唯一沒有征服的巴爾幹地區。

縱觀黑山的歷史不難發現,這個小國與鄰近的塞爾維亞有著相似的經歷,兩者形如兄弟的親密關係有點類似今天的俄羅斯和塞爾維亞。上世紀90年代南斯拉夫解體時,與其他四個加盟共和國紛紛「離棄」不同,黑山仍與塞爾維亞不離不棄,兄弟倆還先後組成了南聯盟、塞蒙共同度過了十幾年。

如今的黑山已獨立多年,也投入了北約陣營,小日子過得還不錯。雖然這個彈丸小國一直很低調,但在巴爾幹地區恐怕無人敢小覷。那麼,黑山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頑強不屈?它與塞爾維亞為何情同手足,不離不棄?

一般認為,黑山人是巴爾幹半島上伊利里亞人的後裔。公元前三世紀,古羅馬征服這裡後設立伊利里亞省,黑山成為其中一部分。羅馬帝國衰落後,伊利里亞又相繼被哥特人和拜占庭帝國統治。

公元7世紀前後,斯拉夫人越過喀爾巴阡山遷徙至巴爾幹半島,其中的一支與這裡的伊利亞人逐漸「融合」。到了9世紀,黑山地區首次建立起「杜克利亞」國家。11-12世紀,隨著北方塞爾維亞崛起,改稱「澤塔」的黑山被併入塞爾維亞王國,至此成為塞爾維亞一個行省。

在1389年的科索沃戰役中,鄂圖曼土耳其打敗塞爾維亞,黑山藉此脫離塞爾維亞重獲獨立。之後,鄂圖曼帝國陸續征服巴爾幹地區,而黑山則憑藉山區地形和頑強抗爭保住了部分國土。16世紀初,黑山建立了以采蒂涅為中心的政教合一國家,為「收復」國土不斷與鄂圖曼土耳其和鄰近的阿爾巴尼亞作戰

就這樣不屈不撓抗爭數百年,進入18世紀,為共同對付鄂圖曼帝國,聰明的黑山人選擇與沙俄結盟。1876年,黑山趁俄土戰爭之機向鄂圖曼帝國宣戰。通過英勇作戰,黑山不僅奪得大量土地將領土擴大了一倍,還奪取了亞得里亞海的兩個港口擴大了海岸線

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黑山正式被歐洲列強承認為獨立國家,與塞爾維亞攜手跨入首批獲獨立的巴爾幹國家。同時,為了遏制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向南擴張,置於列強控制下的阿爾巴尼亞也宣告獨立。

1910年,黑山大公尼古拉一世建立了黑山王國。在1912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野心勃勃的尼古拉一世首先挑起了戰爭。黑山和塞爾維亞聯合向鄂圖曼土耳其發起進攻,經此一戰,黑山的領土向東北延伸和塞爾維亞接壤

接下來的一戰中,黑山又不遺餘力協助盟友塞爾維亞與奧匈帝國作戰。1916年初,不敵對手的黑山被奧匈帝國占領。一戰末的1918年11月,奧匈軍隊撤出黑山,塞爾維亞軍隨即取而代之。當月,塞爾維亞控制的黑山國民大會宣布廢黜尼古拉一世,黑山再度被併入塞爾維亞

戰後,黑山自然同塞爾維亞一起加入不倫不類的「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為了擺脫塞爾維亞控制,黑山反對派此後也進行了抗爭,但都被「大塞爾維亞」無情鎮壓,到了1929年,黑山只得繼續呆在更名後的「南斯拉夫王國」里。

二戰中的1941-1943年,黑山相繼被義大利和德國占領。1944年,在英國支持下的黑山游擊隊控制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在狄托領導的軍隊中,黑山人成為絕對的中堅力量,南斯拉夫游擊隊中很多優秀軍官和領導人都來自黑山。

二戰後,黑山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六個加盟共和國之一,其首都波德戈里察更名為「狄托格勒」,一代強人專門賦予這一光榮名稱,黑山在巴爾幹地位之高可見一斑。

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赫和馬其頓四個加盟共和國相繼宣布獨立。為此,黑山也舉行了公投,結果是高達95.6%的人願意繼續留在南斯拉夫聯邦。據現在史料看,當時黑山境內的很多穆斯林、天主教徒和傾向獨立的民眾因「不公正」抵制了公投,實際投票率僅為60%。

由此看來,黑山與塞爾維亞不離不棄多少帶點「裹挾」成分,這也為日後兩國漸行漸遠埋下了伏筆。之後,由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哥倆組成的「南聯盟」不斷為捍衛領土完整與周邊產生武裝衝突。也許是對米洛舍維奇接連挑起克羅埃西亞和波赫兩場戰爭心存不滿,在波赫戰爭後的1996年,黑山突然宣布與塞爾維亞斷絕關係。

從那時起,黑山的獨立自主意識已展露無疑。與塞爾維亞斷交後,黑山制定了一系列經濟政策,不僅廢除了塞爾維亞第納爾在黑山的法定貨幣地位,還相繼改用德國馬克和歐元,逐漸展現出向西方靠攏的姿態。

後來的事實證明,黑山與塞爾維亞「切割」實屬明智之舉。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黑山所受到的「損傷」遠不及塞爾維亞大,國內局勢也比塞爾維亞穩定得多。對南聯盟持續78天狂轟濫炸後,被譽為「第二個狄托」的強人米洛塞維奇被迫全盤接受北約的條件。

不久,米洛舍維奇黯然下台,西方見目的達到,開始由支持黑山獨立轉向支持維持現有的聯盟。然而,一向倔強的黑山並沒有因西方干涉而屈從。2003年,黑山與塞爾維亞在貝爾格勒簽署協議,決定將之前的聯盟變為由兩個完全獨立的國家組成,國名改為「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塞蒙」僅存在三年,2006年,黑山依據當時的協議舉行了獨立公投,最終以55.5%的微弱優勢決定終止與塞爾維亞的聯邦關係,這一結果剛超過歐盟規定的55%有效結果票數。如此驚險,不知是命運的安排還是歷史的巧合,但總歸是黑山人民自己的選擇。

當年6月,第60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接納黑山為聯合國第192個成員國。 2017年,黑山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依山傍水的「狄托格勒」

在當今黑山約63萬人口中,黑山族和塞爾維亞族分別占到45%和30%,其他的諸如波士尼亞克族、阿爾巴尼亞族等占比很小。在宗教方面,約75%的黑山人信奉東正教,並且屬於塞爾維亞正教會,而信奉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的阿爾巴尼亞人、波士尼亞克人等僅占少數。

應該說,相似的歷史和民族宗教成為黑山與塞爾維亞「走得近」的主要原因。然而,決定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最終是各自利益。在這一真理面前,再感人的「不離不棄」也顯得蒼白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GEKPHEBnkjnB-0zDQ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