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巴爾幹怪象:小國克羅埃西亞向來霸道,為何送波赫一段海岸線?

2019-11-07     田瑞安

以「亂」聞名於世的巴爾幹

世界歷史上,被稱為「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幹地區可謂威名遠揚,它不僅是歐洲最敏感的地帶,還曾點燃一場世界大戰。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衝,這個面積僅55萬平方公里的半島何以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能量?那還得從它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說起。

作為東西方文化和宗教的交匯地,歷史積怨深重是巴爾幹地區亂的主要根源。數百年來,生活在巴爾幹地區的諸多民族歷史起源不同,地緣環境也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更是千差萬別。這些差別與民族、宗教等矛盾交織在一起,再加上歐洲列強都對巴爾幹垂涎三尺,不斷利用內部紛爭挑起衝突,巴爾幹儼然成為大國利益的角逐場

中世紀以來,拜占庭帝國勢力侵入巴爾幹地區,這裡成為基督教內部鬥爭的舞台,信奉天主教的西部與信奉東正教的中東部彼此敵對,勢不兩立。到15世紀鄂圖曼帝國勢力浸入時,基督教文化與伊斯蘭文化又不斷爆發衝突。此後,發生在巴爾幹地區的各種衝突都直接或間接與民族宗教問題有關

本來,各種民族宗教矛盾交織,時而爆發的衝突已導致巴爾幹地區內部動亂頻發。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列強為攫取自身利益紛紛插手地區事務。「博弈」中,大國在巴爾幹地區屢次爭鬥並實施強權統治,給該地區留下諸多民族不和和宗教衝突的禍根。特別是在上個世紀的近一百年里,巴爾幹地區的人民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

繼承豐厚「遺產」的克羅埃西亞

上世紀90時代以來,小國林立的巴爾幹地區仍不太平,尤其在南斯拉夫解體後誕生的六個小國之間,互相看不順眼,彼此關係緊張。從地圖上看,獨立出來的小國克羅埃西亞幾乎「繼承」了前南斯拉夫的大部分海岸線,只給最北部的斯洛維尼亞和最南部的黑山各留了一小段。

相比塞爾維亞和波赫這兩個前南成員,克羅埃西亞的知名度就低點了。然而,這個不起眼的加盟共和國最後卻分到最豐厚的遺產,曾經唯我獨尊的「大塞爾維亞」反倒被擠成一個內陸國,旁邊的波赫也好不到哪去,要不是強勢的克羅埃西亞「發善心」讓給它一小段海岸線,這個「火藥庫中心」也一樣看不到海。

這樣的「遺產分配」,歷史因素當然是主要的,但其中也有西方大國趁亂拉偏架的因素。不管怎麼說,克羅埃西亞幾乎霸占了亞得里亞海東岸,那麼問題來了,在民族、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面不同的一對鄰居,克羅埃西亞為何大度地讓給波赫一段彌足珍貴的海岸線?這還得簡單扒一扒兩國的歷史。

「出身」不明確的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所在地區最早為羅馬帝國所征服,帝國一分為二後歸屬西羅馬統治。西羅馬帝國被滅後,東哥特人征服這裡,此後又被拜占庭帝國征服。公元7世紀前後,斯拉夫人進入該地區,成為現代克羅埃西亞人的前身

9世紀時,克羅埃西亞已基本改信基督教。公元10世紀初的幾十年,在第一位國王托米斯拉夫帶領下,克羅埃西亞完成了統一,克羅埃西亞國達到鼎盛時期。之後的幾百年,克羅埃西亞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鬥爭史。為了爭奪沿海地帶,克羅埃西亞先是與匈牙利和保加利亞斗得不可開交,後來又與匈牙利組成克羅埃西亞—匈牙利王國共同對付威尼斯。

16世紀,匈牙利被崛起的鄂圖曼帝國擊敗,其大部分領土被兼并。而包括克羅埃西亞大部的剩餘部分則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接管,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19世紀初拿破崙下令取消神羅稱號,此後,哈布斯堡王朝陸續收回原匈牙利王國的大片領土。到1867年,克羅埃西亞歸屬新成立的奧匈帝國。

從克羅埃西亞的歷史看,其「歸屬」西方的時間居多,這也是克羅埃西亞人從不認為自己同東邊的斯拉夫人一樣,而是想方設法進入雅利安人的行列,往往以「日耳曼化的克羅埃西亞人」自居。

奧匈帝國在一戰中戰敗,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自然逃不掉懲罰,只得服從組織安排與戰勝國塞爾維亞共同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作為南斯拉夫王國的前身,這個由協約國攢成的國家的確顯得不倫不類。

克羅埃西亞人就這樣捏著鼻子過了二十年,終於等來了機會。二戰爆發後,克羅埃西亞國內本來就蠢蠢欲動的「獨立運動」更加活躍。1941年4月,德國入侵南斯拉夫,獨立組織「烏斯塔沙」趁機宣布獨立並成立包括波赫大片領土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隨即加入軸心國陣營。

臭名昭著的「烏斯塔沙」

促成克羅埃西亞獨立也就罷了,就在1941到1945短短四年間,烏斯塔沙這個法西斯的傀儡政權卻對其它種族犯下了滔天罪行。烏斯塔沙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純種」的克羅埃西亞,視生活在克羅埃西亞與波赫的塞爾維亞人為他們的主要障礙。

對此,當時的烏斯塔沙政府部長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他們的目標:在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境內,三分之一的異族人必須改信天主教;三分之一的異族人必須被驅逐出境;三分之一的異族人必須被徹底消滅。

就這樣,在「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境內,屠殺塞爾維亞人和猶太人以及強迫東正教徒改信天主教的事件不斷發生,塞爾維亞人同猶太人和吉卜賽人一樣不受法律保護。尤其是對同屬南斯拉夫王國的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實施了報復手段令人髮指。

據統計,近40萬塞爾維亞人慘遭殺戮,其中35萬人死於號稱「巴爾幹的奧斯維辛」的雅塞諾瓦茨集中營。等到以塞爾維亞人為主的抵抗組織南斯拉夫祖國軍打來時,克羅埃西亞人遭到的報復可想而知,這樣的冤冤相報也是南斯拉夫種族問題不斷惡化的歷史原因。

「掩蓋」矛盾非長久之策

二戰後,作為克羅埃西亞人的狄托也奉行史達林遏制大國沙文主義的政策,南斯拉夫國內民族矛盾一度被掩蓋下來。但正如前文所說,歷史積怨深重,遲早會爆發。狄托死後,南斯拉夫局勢日趨緊張,率先鬧獨立的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

1991年5月,克羅埃西亞不顧塞族人的堅決抵制舉行獨立公投,支持克羅埃西亞獨立的一方最終以絕對優勢勝出。次月,克羅埃西亞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很快,克塞兩族之間爆發流血衝突,克羅埃西亞戰爭爆發。

戰爭爆發的當年底,在克羅埃西亞的塞族地區成立了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武裝衝突持續到1995年,克羅埃西亞政府軍占領了塞族共和國部分地區,當年底,各方簽署了岱頓協定,衝突宣告結束。1998年,所有塞族地區才重歸克羅埃西亞。

歷史「簡單」的波赫

相比克羅埃西亞,波赫的歷史就「簡單「多了,除了在公元14世紀短暫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波士尼亞王國,在歷史上大多數時間,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僅為兩個地理上的名稱。從被鄂圖曼帝國征服起,波赫又相繼淪為奧匈帝國、塞爾維亞王國甚至是傀儡國「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屬地。

波赫位居歐洲火藥庫中心地帶,歷史表明,誰將它吞併都難免落得悲慘下場。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歐洲列強爭奪「鄂圖曼遺產」的過程中,沉不住氣的奧匈帝國宣布把波赫納入版圖,主動背上了這個火藥桶,結果竟在那裡引發了一場世界大戰。

鄂圖曼帝國統治時期,土耳其人利用「優厚政策」逐漸將波赫境內伊斯蘭化。狄托領導時期,南斯拉夫正式承認「講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的斯拉夫穆斯林」為穆斯林族。直到今天,穆族仍是波赫最大的族群,其代表就是波赫獨立後的波什尼亞克人。

二戰後,波赫成為南斯拉夫的一個聯邦共和國,但採用的仍是鄂圖曼帝國時期的邊界,與當地實際民族的分布有很大出入。上世紀90年代波赫戰爭後,波赫境內分成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政治實體。

為體現民族平等,波赫實行獨特的政體,「政要」由三人組成的主席團擔任,三個主體民族各出一人,任期為四年,四年中每人輪流擔任八個月主席團主席。主席團主席相當於國家元首,如此一來,波赫在一年內可能先後出現三位不同的國家元首,他可能是波什尼亞克人,可能是塞爾維亞人,也可能是克羅埃西亞人。

結束語

回顧克羅埃西亞和波赫的歷史後不難發現,這對鄰居關係一直倒還不錯。一方面,也許是當年兩者同屬於「克羅埃西亞獨立國」而有著較為親密的關係與「合作」;另一方面,以穆斯林為主的波赫夾在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中間,在雙方爆發衝突時往往起到擋箭牌的作用。

歷史上,同樣有野心的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一直衝突不斷,它們互相看對方不順眼,但也都沒吃掉對手的實力。在這種情況下,拉攏中間的波赫就成為雙方的策略。畢竟,作為巴爾幹地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具典型的地區,波赫境內的克族和塞族可都是少數民族。

也許因此,克羅埃西亞雖在巴爾幹半島「霸占」了漫長的海岸線並擁有上千個島嶼,卻大度地「讓給」波赫一段海岸線。對相對貧窮的波赫來說,雖然這段僅20多公里的海岸線還存在諸多問題和不便,但也算成了沿海國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YbVWG4BMH2_cNUg96U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