覬覦五大湖出海口,美國人不惜發動戰爭,未遂,開挖「柯林頓溝」

2019-06-11     田瑞安

廣袤的北美大陸上,美國南北各有一個鄰居,對比兩處邊界線後不難發現,美國在歷史上和這兩個鄰居「打交道」的方式是不同的。相比於和加拿大筆直的西部邊界線,美國和墨西哥的邊界線就顯得蜿蜒曲折了。

難怪墨西哥人感慨自己「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建國後,美國就沒有停歇向中西部擴張的步伐。不管是花錢買還是直接搶,美國人最終實現了橫貫北美大陸的目標。在一連串開疆拓土動作中,墨西哥就貢獻了當時自己的「半壁江山」,2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收入囊中,美國一躍成為北美大國。美國人也許沒想到,100多年後的今天,為墨西哥人修的「長城」也是蜿蜒曲折

美國的獨立得到法國的很大幫助,可以說,美國是從英法在北美大陸的激烈較量中趁機而「生」的。迫於英國的壓力,新生的美國當時還不敢向北方下手,直到拿破崙上台,美國人的機會終於來了。

彼時,歐洲的英法斗得如火如荼,英國人掌控著海洋,法國人主宰著歐洲大陸。勢均力敵之際,雙方的目光不約而同投向了後起之秀美國。因孤懸海外,拿破崙下令歐洲大陸聯合抵制英國貿易。

惱羞成怒的英國人頒布敕令「要求美國所有船隻必須在英國卸貨,禁止美國和歐洲大陸貿易」。對英國人的蠻橫無理還沒來得及表示憤怒,拿破崙也頒布了禁令「美國船隻膽敢服從英國的命令,法國將視其為合法的追捕目標」,美國人徹底沒脾氣了。

在兩個大哥的同時威脅下,美國總統傑斐遜被迫頒布「禁運法」。這樣,任何美國船隻都被禁止到歐洲港口。禁運法給美國商業帶來沉重打擊,貿易一落千丈,美國人恨得牙痒痒。1809年,美國政府頂不住壓力被迫廢除了聲名狼藉的禁運法。與其同時,拿破崙率先向美國拋出橄欖枝,廢止了自己先前頒布的禁令。

本來還搖擺不定,這下美國全面倒向了法國。與英國海防艦幾次交火後,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正式宣戰

發動戰爭,美國人打出了「反抗英國霸權,打破海上貿易壟斷」的旗號,這在今天看來頗具諷刺意味。其實,時任美國總統麥迪遜說的再明白不過了:「這一年將加拿大地區兼并,包括魁北克,向聖勞倫斯河邊界進攻,直到把英國人徹底趕出北美大陸。」

「聖勞倫斯河邊界」,美國人不由自主道出了自己的「苦衷」。

眾所周知,位於美加邊界的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素有「北美大陸地中海」之稱,五個相連的湖泊不僅蘊藏著豐富的資源,還是當時非常重要的水運航道。

五大湖總面積高達24多萬平方公里,足足抵一個大英帝國。除了密西根湖在美國境內,世界第一大淡水湖蘇必利爾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均橫跨美加兩國。

關鍵的是,在地理上、經濟上具有如此重要意義的巨大水道系統,出海口卻不在美國境內。發源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聖勞倫斯河曲曲折折流過1000多公里,下游完全進入加拿大東部境內,最後以卡伯特海峽為河口注入大西洋聖勞倫斯灣。

聖勞倫斯河航道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19世紀初的美國正處在大發展時期,急切需要開闢深水航道提供貨運動脈,五大湖地區和大西洋港口的連接成為美國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時,開鑿伊利運河的想法已浮出,但礙於多方因素很難付諸實踐。

藉助這場「第二次獨立戰爭」,美國人希望一勞永逸解決五大湖出海口問題。戰爭打響後,美國從四條戰線發起攻勢,其中「五大湖地區和邊境軍事行動」格外引人注目,這也是美軍在1812年進攻的重點。

英國在海上占據完全優勢,美軍欲從五大湖地區打破陸上的僵局。英國人和美國人都清楚五大湖的重要性,期間,英軍指揮官一直擔心美國人封鎖聖勞倫斯河,如果蒙特婁和魁北克被占領,英軍的補給線就將被切斷,加拿大東部地區也難以堅守。

但不知何故,這次美軍把戰場集中在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一線,而沒有直撲聖勞倫斯河防線,

是役,美軍給養完全依賴私人承包商的弊端也暴露出來,前線美軍補給品匱乏,士兵們穿著單衣在高緯度地區的瑟瑟寒風中戰鬥,愈發低落的士氣導致美軍節節敗退。此後,兩軍在聖勞倫斯河及下加拿大地區互有攻防,但都沒占到便宜。

隨著拿破崙被廢黜,英國從歐洲調來大量兵力向美軍大舉進攻,嚴峻的戰場態勢一度令美國人後悔發動了這場戰爭。1814年8月,還未建成的白宮被英加聯軍一舉焚燒,總統府和國會大廈及停泊在港口美國軍艦和造船廠也都被英國人付之一炬,美國人至此士氣大挫。

大概是與拿破崙打累了,英國人似乎厭倦了戰爭,開始改變策略與美國講和。當年12月,兩國在比利時根特簽署和約正式停戰。根據《根特條約》,雙方均未做領土讓步,兩國邊界恢復到戰前狀態,美國人僅獲得在聖勞倫斯河的「捕魚權」

雖然沒有拿下五大湖出海口,美國在這場逼和大英帝國的「第二次獨立戰爭」中還是有所收穫的,不僅贏得了眾多國際聲望,還使美國民眾愛國熱情高漲,由此還誕生了星條旗之歌,最終促成後來英屬北美地成為加拿大聯邦,也算「將英國人徹底趕出了北美大陸」。

力排眾議開鑿伊利運河

回到美國計劃興建運河,最初,紐約州府規劃了兩條路線,分別連接安大略湖和伊利湖。在兩個方案的建造成本大約相同的條件下,最終決定修建伊利運河。1807年開始,當時的美國總統傑斐遜決定用一筆錢解決運河的建設資金問題。後因1812年戰爭,這筆錢最後未撥給紐約州府。

「第二次獨立戰爭」結束後,時任紐約市長柯林頓敦促州立法機關通過了建造伊利運河的法案。如同幾十年後國務卿威廉·西沃德花720萬美元購買阿拉斯加被嘲笑為「一筆糟糕的交易」,柯林頓這個花費700萬美元的項目被同僚們譏笑為「柯林頓溝」。

1817年,伊利運河破土動工。沒過多久,事實就證明「批評家」往往不具備戰略眼光。伊利運河運行的相當成功,不僅加快了運輸速度,還將沿岸地區與內陸地區的運輸成本減少了95%。

伊利運河便捷的交通使紐約人口爆發性增長,與之相連的中西部地區人口也快速增長,五大湖地區產業蓬勃興起,為美國經濟的加速發展注入強心劑,不到十年就償清了開鑿運河花費的成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t6q_GsBmyVoG_1Zhe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