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的無病呻吟!明明發展的不錯,怎麼就成了「黑暗中世紀」?

2019-07-09     田瑞安

古典時代—中世紀—近現代,一般認為是歐洲人對其歷史的「三大」傳統劃分。而作為中間的中世紀,從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公元476年一直到大航海時代的公元15世紀,這一長達千年的時期又被歐洲人認為是「黑暗的中世紀」。

尤其是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神聖羅馬帝國建立的中世紀前期,西歐人索性稱為「黑暗時代」

說到原因,日耳曼「蠻族」的入侵、阿拉伯帝國的擴張、文化的衰敗、基督教會的腐化等不一而足。然而,即使不說這些「事件」的發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恐怕也不能把造成所謂「黑暗」的原因完全歸咎於這些「事件」。

如同兩次世界大戰奠定了現代世界的大體格局,發生在中世紀特別是前期的一些「事件」也對奠定近現代歐洲格局起到一定作用。甚至可以說,中世紀的早期是西歐歷史的一段重要發展期。下面我們重點捋一捋這幾件事,看看中世紀的歐洲究竟是怎樣一種「黑暗」?

亡於「蠻族」的西羅馬帝國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已日益衰弱,以日耳曼人為主的諸多散居部落開始向羅馬帝國境內遷徙。376年,被從中國北方逐出的匈奴人一路向西竄到東歐,襲擊了日耳曼的一支部落—西哥特人。

無奈之下,西哥特人渡過多瑙河進入巴爾幹半島,後得到羅馬皇帝同意向其境內「移民」。繼西哥特人後,同為日耳曼部落的法蘭克人、東哥特人、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等相繼湧入羅馬帝國境內。

受匈奴「西遷」影響,日耳曼民族的「大遷徙」轟轟烈烈持續了200年之久,盡情地折騰了西歐幾個世紀,毫不誇張地說,這一時期的西歐是日耳曼人的天下。公元476年,最後一位西羅馬皇帝被日爾曼人廢除,西羅馬帝國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西羅馬帝國亡於「蠻族」入侵,這成為「歐洲黑暗時代」到來的標誌性事件。然而,「蠻族」日耳曼人也是遭受「蠻族」匈奴人的入侵才南下的,這麼說來,導致「歐洲黑暗時代」到來的罪魁禍首應當是來自東方的匈奴人了。

奠定西歐格局的法蘭克王國

日耳曼人滅掉西羅馬帝國後,在其領土上建立了大大小小諸多日耳曼人王國,王國之間戰爭不斷,其中盎格魯撒克遜、法蘭克王國存在的時間比較長,而又以法蘭克王國的實力為最強。

486年,法蘭克人打敗了高盧軍隊,克洛維建立了墨洛溫王朝。此後,法蘭克王國不斷擴張,逐漸成為當時西歐最強大的國家。到了751年,宮相矮子丕平成為法蘭克國王,創建了新的加洛林王朝。

期間,通過著名的「丕平獻土」,這位國王將日耳曼「蠻族」文化與羅馬基督教文化完美地結合起來,為子孫樹立了良好榜樣。

十幾年後,「紅桃K」查理大帝隆重登場,他不僅繼承了父親「與羅馬教皇密切保持政治聯盟」的遺志,還雄心勃勃繼續開疆拓土,西歐的大部分土地都成為了法蘭克王國的領土。在查理大帝統治期間,法蘭克王國的國力達到最盛,羅馬帝國衰亡以來,持續動盪300多年的西歐終於又恢復了統一

查理大帝死後,法蘭克王國因內訌而被一分為三:西法蘭克、中法蘭克和東法蘭克,三個孫子人手一份,疆域大體分別成為現代法國、義大利和德國的前身,西歐格局就這樣定了下來。

雖然東法蘭克成為後來的德意志雛形,但在當時內部並不平靜。德意志民族確實能折騰,諸侯混戰中,奧託大帝殺出一片天地,稱霸後把自己的帝國稱為「羅馬帝國」,繼任者還嫌不夠再加上神聖二字。就這樣,讓德意志民族為之自豪千年的「神聖羅馬帝國」誕生了。

由此看來,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神聖羅馬帝國建立的這五百多年,西歐確實被折騰的夠嗆,但沒有日耳曼這個「蠻族」,可能還有別的「蠻族」,王朝更迭再正常不過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怎一個「黑暗」解釋的通?

海峽對岸

以前被羅馬人、維京人欺負,大不列顛群島彼時仍不得安生。5世紀中葉,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薩克森人來到這裡,之後形成了七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持續了幾百年後,到了829年,威塞克斯王國吞併了其他6個王國,英格蘭由此誕生。

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征服者威廉」建立了諾曼王朝,此後,英法兩國王室為王位繼承而打了著名的「百年戰爭」。

1265年,蒙福爾召集國會,開啟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英國議會。到了中世紀後期的1343年,英國國會分成了由貴族組成的上院和代表騎士、市民的下院,議會君主制正式確立。

伊斯蘭的擴張

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建伊斯蘭教。此後,伊斯蘭教軍隊展開一系列征伐,在八世紀初達到頂峰。敘利亞、波斯和北非的埃及相繼被其征服,大半個東羅馬帝國也「淪陷」。

公元714年,由北非汪達爾人組成的穆斯林軍隊越過直布羅陀海峽海峽進入伊比利亞半島,經過幾年戰爭征服了這裡大部分地區。直到700多年後的1492年,「光復運動」成功驅逐了穆斯林勢力,西班牙王朝才得以建立。

至此,伊斯蘭勢力向歐洲的擴張達到高潮,隨著倭馬亞王朝的覆滅及阿拔斯王朝的興起,擴張的步伐停了下來。

伊斯蘭勢力控制了北非後,突倫王朝成為埃及的統治者, 8世紀中葉,地中海周邊出現了新的貿易方式:法蘭克人用木材、毛皮換取阿拉伯人的絲綢、香料和貴金屬。就這樣,法蘭克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貿易蓬勃發展起來。

教會腐化

中世紀的西歐一般被認為是一個文化衰落的時期,基督教會的「腐化」也頗受詬病。「丕平獻土」後,羅馬教皇建立了教皇國,並設立了宗教裁判所用來懲罰「異端學說」,學校教育也都服從於神學。

尤其是後來教皇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1096年-1291年近二百年間,教皇又以光復聖地耶路撒冷為名發起8次十字軍東征。因此,羅馬教會和教皇的聲譽一落再落,也成為後來宗教改革中新教派攻擊天主教會的重要「證據」。

然而,作為歐洲古典文化的主要繼承者,基督教教會為西歐文化的復興做出了一定貢獻,這一點在中世紀早期尤為明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教會的活動在客觀上促進了西歐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奠定了歐洲教育的基礎。

應當說,從近代歐洲誕生的近代世界文明里,人權、民主、法制、共和、科學等新觀念林林總總,很多都有基督教教會的些許功勞。

經濟貿易發展

西羅馬帝國被滅後,日耳曼人在西歐「活躍」起來。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西歐的封建制度逐步發展起來。莊園是西歐封建制度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是由農民向貴族支付地租和承擔勞役的生產組織。

與中國封建莊園不同的是,莊園領主不能剝奪農民的財產,也不能把農民趕出他的份地,這是一條公認的封建「法規」。

受穆斯林征服的影響,在中世紀早期,歐洲內陸的對外貿易一度被打亂甚至停止。阿拉伯人控制北非後,威尼斯、君士坦丁堡和穆斯林控制的北非展開了興旺的三角貿易

傳統的地中海貿易區由義大利商人控制,主要搞東西方中介貿易;而北海、波羅的海貿易區則由德意志商人控制,主要經營各國的土特產,如英國的羊毛,德意志的糧食等。

隨著中世紀歐洲城市的出現,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為教士所壟斷,這就為日後的文藝復興作了準備。

此外,得利於中世紀農業技術的進步,西歐農業的發展也很快,耕地的擴大、農業生產的發展又使農業生產率得到極大提高,人口也迅速增長。據記載,公元600年,歐洲人口不足2000萬,到公元1200年已突破6000萬,1300年為7300萬,達到歐洲中世紀人口最高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dsAPGwB8g2yegNDp9u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