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到底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

2023-01-05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匈奴人,到底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

作為秦漢時代中國文明的北方強敵、持續對中原構成了巨大威脅的游牧民族,匈奴人的種族來源一直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有的人以現代的蒙古語、漢語廣東話來論證匈奴和匈牙利的關係,認為在現在的廣東話中「匈牙利」和「匈奴」的發音很像,而廣東話又保留了一些中古漢語的特徵,因此匈牙利人就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

那麼,歐洲的匈牙利人真的是匈奴人的後裔嗎?匈奴人到底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呢?

匈奴武士形象

在現代的人類學成熟之前,很多學者都試圖分析探討過中國北方匈奴人的人種和族源。

王國維認為,根據《晉書》的記載,匈奴人的長相是高鼻、多鬚髮,和「西胡」無異;黃文弼則根據著名的馬踏匈奴的石雕上匈奴人「多須、面短、鼻平」的特徵,認為匈奴人是蒙古人種;有人還根據蒙古諾因烏拉的匈奴墓葬中出土的織物上、一個匈奴貴族有藍眼睛,就斷定匈奴人屬於突厥人種。還有俄羅斯學者認為匈奴人屬於古斯拉夫人。

茂陵的馬踏匈奴石雕

諾因烏拉的匈奴墓中出土的匈奴貴族織物

在古代,圖像學和模糊的文字記載不足以證實某個種族的真實人種。因此,要確定匈奴人的真實種族來源,一定需要藉助人類學的研究成果。

可喜的是,現在已經有不少體質人類學的成果,比較精準地揭示了匈奴人的血統構成:匈奴人的主要成分是蒙古人種的北亞類型。

俄聯邦境內泰雷津出土的匈奴女性遺骨

20世紀以來,人類學者對不同地區發現的匈奴墓葬進行了人骨鑑定。杜門對蒙古各地匈奴墓葬出土的38個頭骨的研究結論是:從其平均值可以判定,匈奴帝國時期,綜合的顱骨系列在人種上屬於蒙古人種北部亞洲類型。

20世紀60年代,格赫曼對伊沃爾加匈奴墓地發現的部分頭骨進行了研究,認為伊沃爾加的居民可分出在銅石並用時代的土著居民、與諾音烏拉墓地相似的匈奴人和中國古代北方居民三個群體,達維多娃也持同樣的意見。這些人基本上都是蒙古人種。

2000年,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蒙古國立歷史博物館和蒙古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聯合發掘烏蘭巴托西南的莫林·托勒蓋匈奴墓,經韓國人類學家鑑定,墓主為30歲左右的匈奴壯年女性,身高約1∙5米,體貌與現在的蒙古人比較接近。

而在中國國內,對於匈奴族群成分的研究一刻也沒有停過。人類學家對春秋戰國時期具有匈奴文化因素,也就是春秋時代屬於北狄文化的杭錦旗桃紅巴拉、涼城崞縣窯子、包頭西園等墓葬所出的頭骨進行鑑定。

桃紅巴拉居民具有偏闊的中鼻型、低眶型和頗大的上面部扁平度,顯示出北亞蒙古人種的某些特性。

崞縣窯子8個顱骨的主要特徵屬於北亞蒙古人種,具有偏短、偏闊的正顱型、中等偏狹的面型,偏低的中眶型和較狹的鼻型以及較大的上面部扁平度。這些人的面相,與遙遠的外貝加爾地區匈奴人的遺骸相吻合,這說明在征服外貝加爾的匈奴軍隊中,此前早已有來自中國北方人群的基因融入。

中國境內部分漢代匈奴墓葬也由專家做了人種鑑定。陝西神木大保當墓地是東漢初期至中晚期歸順漢朝的南匈奴人墓葬。這裡出土的匈奴人遺骨顯示:南匈奴人整體上與蒙古人種北亞類型明顯接近。

青海大通上孫家寨乙區M1墓是東漢晚期墓葬,墓主的身份是「漢匈奴歸義親漢長」,毫無疑問這個墓主人是匈奴貴族,人類學家發現,他的頭骨特徵與北亞蒙古人種相似,但包含某些接近東亞類型的特徵。

而且從墓葬的文化類型看,墓葬的形制和風俗也和漢代墓趨同。

因此,結合不同地區的匈奴人的顱骨和人類體質學樣本,我們可以大致得出這樣的結論,匈奴人的先民主體是蒙古人種的北亞類型,在崛起的過程中他們南下征戰,吸收了生活在華北地區的蒙古人種東亞類型的先進文化,最後大約在戰國末年和秦漢之交,這些人形成了名為「匈奴」的文化群體。

塔吉克出土的製作於公元前2-1世紀的黃金馬具,上面是一個匈奴騎手的形象

但從新疆還有中亞地區出土的匈奴時代墓葬中的人類遺骨樣本則顯示,地理位置靠西、以及西遷到中亞的匈奴部族,則呈現出亞歐混血的人種特色。

結合歷史的記載來看,作為百蠻大國的匈奴人曾經向西入侵西域,征服了西域的城邦諸國;在郅支單于西逃到中亞的康居之後,單于也在當地迎娶了中亞的游牧民族女子充實後宮。因此西遷中的匈奴人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混血特徵。

所以,從考古發掘和人類學證據來看,匈奴很明顯屬於蒙古人種,只是西遷中亞的匈奴人在人類學特徵吸收了一部分歐羅巴人種的體貌特色,雖然某些匈奴貴族也許有混血人種的某些特徵,但這也無法改變匈奴人的主體是蒙古人種的屬性。

而且在漢朝和匈奴征戰的年代,尚無現在意義上的民族概念,當時的族群與其說是有相同的血緣關係,倒不如說是有共同生活地域和生活方式的共同體。

因此,在討論一個民族的祖源時,光通過語言描述或者模稜兩可的文物壁畫來分析是欠科學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6fc3d8e49f9492b6c5cb5f4c338e1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