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差點成「香港」!英國最想占的地方為何是舟山,而非香港?

2023-09-08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舟山差點成「香港」!英國最想占的地方為何是舟山,而非香港?

香港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和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人均GDP高達5萬美元。

然而,香港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的一段屈辱史。

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香港的命運也隨即從中英兩國在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明文規定割讓香港島開始轉變。

香港紫荊花廣場

然而,英國在最初布局在華利益時,最先考慮的目標並不是想占領香港島,而是浙江的舟山。

鴉片戰爭期間,1841年英軍占領舟山後,隨即在舟山建立殖民政府,直到1846年才撤出。

浙江行政區圖

但英國人對舟山仍然念念不忘,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再一次攻占了舟山。當然,英國想長期占領舟山的算盤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得不到舟山,英國才「退而求其次」,將重心轉移到經營香港。

那麼,英國人占領舟山的計劃為什麼會失敗?香港和舟山的命運,此後又有怎樣的轉變?

舟山群島橫亘在錢塘江口,離長江口也很近

一、海上通衢

舟山和香港擁有相似的地緣環境,本身都是海島,且都位於一條大河的入海口。所不同的是,舟山面對整個中國的大動脈長江,香港面對的則是華南一隅的珠江。

這就決定了在殖民者的眼中,舟山的戰略價值遠高於香港,顯然更適合作為進入中國大陸的橋頭堡。

舟山群島有2000多個海島,主島舟山島面積502平方公里,主島距大陸最近點至少有8.1公里。

而香港島面積是78平方公里,與大陸只隔著幾百米的海峽。因此,舟山的發展潛力和迴旋餘地也高於香港島。

舟山位於中國沿海航海的中心樞紐位置

不過,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都只注重陸權,對開發舟山群島毫無興趣,直到738年唐朝在舟山設立翁山縣,隸屬於明州(寧波前身)。

這是舟山第一次出現縣治,但因為人口稀少,只有一些小漁港,33年後被撤消,此後又經過多次反覆。

唐宋開始,中國的經濟重心轉移至長江流域,寧波(明州)更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起點之一,商船雲集,各國使臣絡繹不絕。

北宋時期的明州

元朝時,寧波與泉州、廣州並稱中國三大港口,商船直通歐洲和西亞。

以陸權為核心的封建王朝來說,舟山的主要價值是漁業

鄭和下西洋結束後,儘管明廷停止了官方航海活動,還長時間實行海禁政策,民間海貿卻開始興盛起來。眾多海商、海盜,還有外來的葡萄牙人,都把舟山當作中國沿海最主要的中轉站。

江浙的絲綢、茶葉,江西的瓷器,海外的香料、珠寶、珍稀木材,首先存儲在舟山,然後再運往中國內地和歐洲西亞等地。

舟山又距離大陸有一段距離,官府很難管到這裡,不像香港島那樣緊貼著大陸。

舟山向來是海外勢力進入中國的最佳跳板

最有名的是雙嶼島,最繁榮時有上千艘海船停泊,數萬人口上岸定居,其中葡萄牙人多達1000人。

舟山是16世紀全球最大的海貿中心之一,或者也可稱之為海上走私中心。1548年明軍搗毀了雙嶼島,使沿海走私陷入低潮。

從舟山退出後,葡萄牙人只好另想辦法,在1553年通過賄賂得到了澳門的居留權,以及通商權利。

可見對於葡萄牙人來說,中國沿海的首選據點也是舟山,其次才輪到澳門。澳門和香港一樣位於「山高皇帝遠」的珠江口,朝廷可以容忍西洋人在此建立據點。

香港、澳門都在珠江口附近並非偶然

舟山雖然也是海島,但戰略地位更為重要。舟山不僅直面長三角,這個明清兩朝的統治核心,以及賦稅漕糧的最大來源地,還能沿長江深入華中腹地。這些都決定了朝廷不會對舟山置之不理。

清朝寧波府

二、覬覦已久

英國人是歐洲大航海運動的後來者,但勢頭很猛,先後打敗西班牙和荷蘭,18世紀初已經成為新一輪的海上霸主。

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先鋒是東印度公司,集殖民、貿易、武裝等功能於一身。

清朝前期實行海禁政策,強制沿海居民搬遷到內陸,使舟山群島變成無人荒島。海禁政策直到1685年才有所放鬆,開放廣州、廈門、寧波、上海四個口岸。

英國東印度公司設在印度的總部

寧波口岸由於距離茶葉、絲綢、瓷器的產地最近,各種商品的質量高、運費低,因此頗受歐洲商人歡迎。隨著海貿的發展和大批居民的回歸,舟山島南部形成頗具規模的城鎮。1688年,清廷在此設立定海縣,隸屬於寧波府。

長三角不僅是糧稅重地,也是思想、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清廷害怕外來思想會衝擊到這裡,從而危及自己的統治,故意把寧波口岸的關稅提高到廣州的兩倍,可仍未阻止外商前來。

乾隆下江南圖

英國人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了解寧波、舟山的地理環境和戰略價值,原本想在此設立商館,卻遭到清廷的拒絕,只好另想辦法。1715年英國東印度東司的第一個中國商館在廣州開業,中英貿易開始步入正規。

為了儘可能減少西洋人帶來的負面影響,乾隆皇帝索性在1757年下令,西洋商人必須去廣州交易,寧波等另三個口岸只對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傳統藩屬國開放。

廣州採用十三行制度管理洋商

乾隆這樣做,一來,廣州距離京畿和經濟中心長三角都要遠得多,不管發生什麼也影響不到皇帝和朝廷;二來,那裡本來就有葡萄牙人聚集的澳門,當地官府對管理西洋人有經驗。

儘管如此,英國東印度公司依舊更希望去寧波做生意,甚至在1759年還派人北上,向乾隆皇帝遞交書信,要求重開寧波口岸,當然沒有成功,反而更堅定了乾隆皇帝將西洋人隔絕在廣州的想法。

茶葉是英國人從中國購進的最大宗商品之一

趁著給乾隆皇帝祝壽的機會,英國派馬戛爾尼使團在1793年訪華,希望能與清朝達成一系列協議,其中最主要一條,就是允許英國商人在舟山的某個小島上居住和存放貨物。

英國人的如意算盤,是在舟山群島取得一塊類似澳門的領地,名義上服從清朝的管轄,實際上擁有很大的自治權,成為英國勢力進入中國的跳板。

清朝畫師故意矮化英國人

英國人也考慮過香港島,但當時香港還是個遍布丘陵山林的荒島,只有極少數原住民和海盜,且距離廣州太近,就在官府的眼皮子底下。

而舟山不僅地緣條件好,人口也多,定海縣下轄已有30萬人口,發展潛力遠遠大於香港島。

舟山人口的變化

事實上,葡萄牙人、英國人乃至所有歐洲殖民者,在全球的套路都是如此,先建立海上貿易據點,然後向內陸地區蠶食,最終殖民征服整個國家或民族。因此,他們一到中國,首先看中的都是舟山,正好證明了舟山的巨大價值。

通過駁船倒運貨物的英國商船

乾隆皇帝直接拒絕了馬戛爾尼的要求,一方面,清朝自詡為天朝上國,無法與英國平等交往;另一方面,英國的要求超出了清朝與外邦交往的慣例。馬戛爾尼未能完成使命,但英國人並沒有對舟山死心。

三、禍從天降

19世紀前半葉,隨著英國完成對印度的殖民,以及英國海上實力的增強,中英貿易也越來越頻繁。據統計19世紀30年代,每年來廣州交易的歐洲商船中,英國占到四分之三左右。

令人憤慨的是,英國商船攜帶最多的貨物是鴉片。雖然清朝明令禁止銷售鴉片,可英國商人串通官員和買辦,幾乎是半公開地把大批鴉片運至廣州,再銷往全國各地。

英國東印度公司倉庫里準備銷往中國的鴉片

英國人這樣做,主要是因為他們需要從中國購進絲茶瓷器,中國卻對英國商品沒興趣,導致大批白銀流入中國。為了扭轉這種不利局面,英國人便想到了具有麻醉作用、又容易成癮的鴉片。

僅僅1830-1839年,清朝因為鴉片貿易流出至少五、六千萬兩白銀,進一步加劇了財政困難和百姓的貧困,還有無數中國人受到了鴉片的毒害。正因為如此,林則徐才會奉旨到廣州禁煙。

林則徐主持廣州禁煙和虎門銷煙

1839年6月,林則徐從以英國商人為首的外商手裡,收繳到2萬多箱鴉片,統統在珠江口的虎門銷毀。1840年6月,英國遠征艦隊抵達珠江口外,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除了索要鴉片損失和戰爭賠款外,英國遠征艦隊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延續馬戛爾尼當年的使命,在中國沿海建立一個落腳點,或者叫前進基地。

少數英勇抗抵的清軍仍無法戰勝先進的英國軍隊

7月6日,英軍炮轟舟山島上的定海縣城,清軍既沒有做好戰備,武器又過於落後,定海縣城當日陷落,這是英軍第一次以武力侵占中國領土。英軍隨即以定海為基地,派軍艦封鎖寧波港和長江口。

7月14日,英國遠征艦隊宣布成立定海軍政府,由一名英軍上尉負責管理,以取代清政府對定海及舟山群島進行統治。此舉完全暴露了英國人的野心,想把定海變成殖民地,徹底脫離清政府的管轄。

清朝官員在洋人面前從狂妄自大變成卑躬屈膝

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攻打過多個中國城市、海港和軍事要塞,比如虎門炮台、廣州、廈門等地,但英軍唯一打算長期占領的只有定海。顯然,奪取定海是英國的既定目標,鴉片戰爭只是一個契機而已。

香港島是一個更容易奪取的目標,但英軍沒有表現出多少興趣。香港島人口稀少,無法為艦隊提供補給,又處在清軍防守嚴密的廣州附近,危險係數更高。

更何況,珠江口遠離中國的統治核心和經濟重心,對英國的價值不如舟山。

中英鴉片戰爭形勢圖

四、人民戰爭

英軍攻破定海縣城時,在城內大肆搶掠,激起了舟山百姓極大的憤慨。所謂的定海軍政府發布告示,要求百姓服從自己的統治,英軍還打算用鴉片向定海百姓採購糧食、蔬菜、肉類等軍需物資。

哪知,舟山百姓拒絕與侵略者合作,不出售任何物品,堅壁清野紛紛躲到鄉下。英軍曾想用武力奪取物資,但舟山島面積502平方公里,一半以上是叢林密布的丘陵山地,還有數以千計的海島,僅憑几千英軍根本無力控制。

舟山有2000多個海島,非常有利於游擊戰

不僅如此,舟山百姓還自發組織起來抵抗侵略者,以游擊戰襲擊小股英軍、向水源投毒,甚至捕捉到英國軍官作為人質,以此來威懾英軍停止殘害中國人、搜刮鄉里。

此外,寧波以及整個浙江沿海的百姓,都與舟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想盡辦法突破英國人的封鎖,把糧食、武器運上島,支援舟山百姓的抗英鬥爭。

舟山人民的抗爭比清軍更讓英國人頭疼

舟山及浙東百姓的鬥爭,使英國占領軍無法實現以戰養戰,只能依靠艦隊提供補給,所謂的定海軍政府如同擺設,得不到舟山百姓的任何支持。

從1840年7月至次年1月,英國占領定海已有半年,但舟山百姓拒不合作,所謂的定海軍政府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更無法為遠征艦隊提供補給。

定海的英國占領軍因為水土不服、疫情等原因,出現了大量減員,使英軍長期占領定海的信心大打折扣。

英軍艦隊打算把定海作為主要的中轉和補給基地

此外,定海及舟山群島地理上的優勢其實也是一種劣勢,清廷不可能割讓長三角門口的一片國土,這樣動搖其統治的根本,因此戰爭必將長期化,這是英國難以接受的。

除了定海,英國遠征艦隊在其他方向的進展都很順利,8月封鎖天津大沽口,迫使清廷派員談判。經過數月的磋商,雙方談判代表琦善和義律於1841年1月簽訂《穿鼻草約》,主要條款是賠償600萬銀圓和割讓香港島,以及歸還定海。

《穿鼻草約》是琦善和義律私下達成的,沒有得到雙方政府認可

英國人已經認識到,既然無法牢固占領舟山,那就只好選擇條件差一點的香港。1月26日,英軍占領香港島,3月,英軍撤出定海,所謂的定海軍政府昊花一現。

清軍重新進駐後,一邊修繕工事整軍備戰,一邊將定海縣升級為浙江省的直隸廳,不再受寧波府管轄,以全省資源加強定海防務,駐軍長官由原先的一名總兵增加到三名。

這也是舟山在行政上第一次脫離寧波,意味著其對於中國海防的重要地位得到承認。

五、暗藏禍心

然而,《穿鼻草約》沒有得到中英雙方政府的認可,戰火很快重啟。10月,英軍第二次進犯定海,清軍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三位總兵殉國,清軍潰散,定海再次失陷。這一次清軍做好了充足戰備,但仍然不敵全面領先的英軍。

英軍以定海為基地,重新封鎖長江口,並沿長江攻陷鎮江,擺出切斷大運河漕運的架勢。這下清廷頂不住了,漕運關係到清廷的財政運行,絕不能被切斷。

清軍在定海有完備的防禦體系,但仍然失守了

於是,清廷被迫妥協,以一紙《南京條約》結束了鴉片戰爭,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等等。英軍以定海為抵押品,聲稱等清廷履行完《南京條約》規定的賠款,才能歸還定海,清廷無奈只有接受。

不久,英國陸續開闢上海、漢口等租界,舟山是連結這些長江沿線租界與海外的樞紐,也是英軍艦隊的主要基地之一,隨時可以溯江而上,確保各租界的安全。

《南京條約》規定的五個通商口岸

第二次占領舟山後,英軍以舟山島為核心擴建港口,修建兵營,並重開定海軍政府,提高了管理級別,由一名英軍上校擔任首腦,並由一名德國傳教士管理民政,希望能以此來招攬舟山百姓的人心,但收效甚微。

即使英國人用金銀收買,舟山百姓依舊不肯與侵略者合作。1842年6月,舟山百姓結成同盟,共同簽署了《定海縣人民告白》,團結起來反對英國侵略者,以游擊戰的方式在陸地、海上各個地方發動襲擊,英軍即使躲在定海縣城內也惶惶不可終日。

清軍在定海的抵抗十分激烈

正是由於舟山百姓的持續抵抗,才讓英國人徹底放棄了殖民舟山的目標,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把經營重點轉向香港。1843年香港殖民當局成立,香港島的原住民很少,需要從大陸引進大量合適的人口,統治成本比舟山低得多。

1846年,清政府付清了2300萬兩白銀的賠款,英軍開始撤出定海。奇怪的是,英國人臨走前要求清政府簽了《歸還舟山條款》,似乎是想讓歸還行為顯得正式一些,其實是為下一步侵占中國利益做準備。

荒涼的香港島不是英國人的首選

《歸還舟山條款》規定,英軍撤出舟山後,清政府不得將此地的主權給予其他國家,如果有別國來犯,英國有義務保衛舟山。中國領土居然需要英國來保衛,這樣的咄咄怪事無疑見證了近代中國的屈辱。

事實上,這份條約的真正目的是要把舟山變成英國勢力範圍,不容其他國家染指,英國人自己得不到,也不允許別人得到。有了這個先例,歐洲列強紛紛開始在中國劃定勢力範圍,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社會。

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範圍

儘管明文規定歸還舟山給中國,可英國人還是不死心,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又占領了舟山。這一次更多地是出於軍事需要,為遠征艦隊進攻北京提供保障。

有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經驗,舟山百姓照舊拒絕與英軍合作,堅壁清野,讓英國人找不到任何機會。

於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一結束,英軍便灰溜溜地撤走了。至此,舟山「錯過」了成為「香港」的機會。

割讓香港

六、未來可期

占領舟山徹底無望,英國人只能將香港島打造成對華貿易的中轉站和殖民體系的重要支柱,開始重點建設介於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港

趁著取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勝利,英國人順勢租借九龍半島,以保障維多利亞港的運行。

然後又在1898年強租新界,將香港一步步擴大到今天的規模。賠款割地、通商開埠,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侵犯,但是在客觀上促進了香港的崛起,成為了「國際金融中心」。

依維多利亞港而建的英式建築群

對比舟山的30萬人口,香港的原住民只有數千,英國人開發香港又需要大量人力,使原住民得到相對較好的安置,沒有形成反抗勢力,使英國人的統治較為順利。

鴉片戰爭及晚清歷次對外戰爭的失敗,讓中國人越來越認識到海權的重要性。定海直隸廳一直與寧波府平級。

辛亥革命爆發後,浙江軍政府宣布脫離清廷,雖然廢除了寧海直隸廳,恢復為定海縣,卻改由省政府直轄。

廣東外海的民國海軍

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都在浙東設置行政專區,級別介於省與縣之間,管轄範圍類似清朝的寧紹台道,包括鄞縣(寧波)和定海縣。

1949年5月浙東解放,寧波專區成立,由鄞縣縣城建置寧波市作為專區治所,定海縣歸寧波專區管轄。

1949年的寧波專區,定海縣為唯一的群島縣

1953年,定海縣被拆分成三個縣,同時成立舟山專區,與寧波專區平級。後來舟山又被併入寧波專區,又再次與1962年成立舟山專區。

1983年中國實行市管縣體制,寧波專區改為地級寧波市。

1960年代的舟山專區

而舟山專區經過撤消和重設後,在1987年改為地級舟山市,成為中國首個群島型地級市,一直延續到今天。

舟山、寧波的建制沿革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舟山和香港都是中華民族這段屈辱史的見證。舟山原本是英國人的首選目標,由於清廷不敢割讓這片腹心要地,以及舟山人民的英勇反抗、寧波人民的支援,還有舟山群島本身龐大,超出了英國人的統治能力。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英國人最終選擇了條件不如舟山的香港島。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

2011年,舟山群島新區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戰略規劃,目標是充分發揮舟山,作為中國南北沿海航線與長江水道的交匯樞紐作用,以打造海洋型、外向型的經濟新格局。

舟山是中國唯一的群島地級市,人口只有100多萬,腹地較小。但是利用地處長江航道出海口,以及地處寧波和上海兩座大城市之間的優勢,積極協同與上海、寧波的發展。

舟山的區位

與上海合作方面,2002年,上海洋山港開建。

上海與浙江協同合作,舟山將嵊泗縣的洋山港劃給上海港管理。目前,以洋山港為核心的上海港是世界第一大港(按貨櫃吞吐量)

與寧波合作方面,2006年,寧波港、舟山港合併,「寧波舟山港」登上舞台。目前,寧波舟山港也是全球第一大港口(按貨物吞吐量)。

2022年港口排名

再加上寧波舟山一體化、跨海大橋、甬舟鐵路的建設,舟山的發展日新月異。

2022年舟山的人均GDP達到16.68萬元(摺合約2.5萬美元),位列浙江首位,超過了省內的杭州和寧波。

2022年浙江各市人均GDP,舟山位居第一

即使沒有成為「香港」,但舟山優越的地緣條件就擺在這,發展前景依然不可限量。

世界大港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65fa13d7d80b9c1d20ac07871236e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