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期,以唐朝安史之亂為背景的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上映,雖然票房成績不俗,但電影的內容卻引來了不小的爭議。
電影將長安作為大量歷史事件發生的舞台,甚至帶火了揚州、岳陽等城市,而作為部分史實發生地的洛陽,在電影中卻沒有半點提及。
電影海報
大量洛陽市民對電影發起抵制,指責其將發生在洛陽的歷史事件張冠李戴給了長安。洛陽市隋唐史學會也向電影製片方發去了要求糾錯的律師函。
洛陽機構的回應
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達兩千餘年,其中前一千年,政治中心如同一個鐘擺,在長安和洛陽之間不斷擺動。這也引起了洛陽和長安究竟誰才是「第一古都」的爭議。
從夏商到秦漢再到隋唐,長安與洛陽被多個王朝定為國都,兩者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往往一者作為國都時,另一者充當「東都」或「西京」的角色。
唐長安城平面圖
漢唐無疑是人們對中國強盛大一統王朝的最直接印象。長安在西漢、唐朝時期是國家的中心,洛陽則在東漢、三國(曹魏)至兩晉南北朝時期坐上了首都的位子,盛唐時期依然扮演陪都角色(武則天時期為首都)。
10世紀之前,長安與洛陽的重要性不分伯仲。10世紀後,中國政治中心才離開長安洛陽兩地,向中原(開封)和北京轉移。那麼,中國第一古都,到底是長安還是洛陽?為何唐代之後,長安與洛陽都難覓盛世榮光?
不同時期洛陽城的位置
一、宅茲中國
長安與洛陽位於中國中部,長安地處黃河中游地區,周邊山壑縱橫,黃河支流沖刷形成的關中平原卻地勢平坦,這片4萬平方公里的膏腴之地十分適宜農業發展。
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古代,關中平原有著獨特的發展優勢。如果中原板蕩,以長安周邊為核心的政權就可以利用東側的山脈及函谷關封鎖通向中原的通道,將自己隔離於亂世。
關中平原與洛陽地理關係(圖片來源@雪白血紅)
如果中國處於統一時期,立足長安的政權就需要向中原投射影響力。如同高壓電長途輸送過程中電壓遞減需要加壓一樣。
豫西地區是長安向中原輻射影響力的第一站,長安釋放的政治影響力需要在豫西進行一次「加壓」,洛陽應運而生,這決定了歷史上長安與洛陽的互動關係。
洛陽位於長安以東300多公里,地處黃河流經熊耳-伏牛山區環繞形成的盆地中。洛陽地處黃土高原到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盆地周圍的山體較低且不連續,使其可以向東聯通廣闊的中原腹地。
洛陽位於山地向中原過渡地帶
從歷史上來看,洛陽有著3000年的文明史,其被確立為王朝首都的歷史遠比長安久遠,這一點無疑是洛陽爭奪「第一古都」的底氣。
夏商是中國最早的兩個奴隸制王朝,更是中華文明的孕育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那個生產力落後的時代,夏朝君主出於躲避自然災害、加強對周邊部落控制力的考量,不斷的遷徙首都。
洛陽盆地
位於今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被認為是夏朝都城斟鄩,肉眼可見的遺蹟支撐著洛陽「第一古都」的論調。
二里頭宮殿區復原圖
商朝和被他取代的夏朝一樣,以中原為勢力核心區,是典型的黃河流域文明。商朝同樣不斷遷都,今洛陽偃師的西毫是眾多商都之一。夏商兩朝的具體時間已不可考,但根據斷代工程研究,夏商兩朝的時間總長約1000年。
在這漫長的十個世紀裡,洛陽先後兩次出現了王朝首都,可以被看作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如今西安所在的關中地區在夏商兩朝人口繁衍並得到一定開發,但並未像洛陽那樣出現王朝首都。「歷史更久」是洛陽在「第一古都之爭」中強有力的底牌。
商朝勢力範圍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周王室(姬姓)本居住在關中地區,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土地滋養,以及周圍群山的保護,才讓本為商王朝臣屬的姬姓家族積蓄力量推翻商朝。
關中是周王室的龍興之地,西周建立後,其首都豐京鎬京(並稱「豐鎬」)均位於今西安長安區,這是長安歷史上第一次成為王朝的首都。
豐鎬與漢唐長安城的位置關係
經過夏商兩代發展,中原的發展程度高於關中地區。西周的建立者武王姬發有感於豐鎬遠離中原,希望在豐鎬與中原之間建立新都,以增強周王室對中原的影響。夏商多座古都聚集的伊洛地區被周王室看中。
武王因病早逝,其子成王命叔父周公旦繼續營建洛邑。洛邑(洛陽)和豐鎬(長安)在歷史上首次攜手,共同挑起周王朝大梁,而這種情況將貫穿此後的近兩千年。
豐鎬與洛邑
因周王室宗廟祖陵坐落在豐鎬,因而這裡被稱為「宗周」,而洛邑此後被稱為「成周」。
國寶文物青銅何尊上的銘文「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的出處,這裡的「中國」指的本是洛邑,因為其位於天下的正中央。「中國」的含義幾經擴展,最終成為我們國家的名稱,可見洛陽的特殊歷史地位。
何尊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並損毀了鎬京,西周滅亡,周平王逃至洛邑建立東周王朝。從東周開始,洛邑因為位於洛水北岸,被稱為「洛陽」(山南水北為「陽」)。
周平王東遷洛邑
東周是一個諸侯爭雄的時代,坐鎮洛邑的周天子雖然身份尊貴,卻無法節制諸侯。洛邑西連關中東接中原,受到四方諸侯的窺伺。
偏居西隅的秦國占據關中平原,秦國只需控制函谷關,就能封鎖東方各國唯一的西進道路。再通過商鞅變法、興修水利等多種手段使關中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糧倉,最終支撐秦國統一了六國。
秦國在關中平原快速發育
一統天下的秦朝以關中平原的咸陽為都,秦都咸陽的管轄區域覆蓋了今西安大部,因而也可被看作是西安建都史的一部分。
從第一個奴隸王朝夏朝到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超過1500年的歷史中,洛陽先後四代為都(夏、商、西周、東周),長安則只有兩朝(西周、秦)。
定都洛陽的「十三朝」(包括雙京時期)
二、大漢雙雄
秦朝滅亡後,在楚漢戰爭中奪取天下的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出現和秦朝同樣的地緣考慮,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將首都從洛陽遷往關中。
劉邦此舉最主要的原因是天下初定,危機尚未徹底消除,而關中平原四周皆有高山保護,只需少量兵力便能守住幾條狹窄的河谷,不像洛陽那樣是容易被攻破的四戰之地。
定都長安的「十三朝」(包括陪都時期)
漢武帝經略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後,長安更是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都市,以及東方文明的中心,人口超過24萬。
作為中國封建大一統王朝的第一個發展巔峰,作為大漢首都的長安,其政治影響的含金量要高於夏商周三代,這一點是長安作為「第一古都」的自信來源。
當然,失去首都光環的洛陽在經濟上毫不遜色。洛陽聯通中原的道路建設完善,黃河幹流在洛陽以北30公里處。來自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糧食布匹等基礎物資,還有絲綢、茶葉等外貿商品,然後再源源不斷地運抵洛陽,然後輸往長安乃至遙遠的西方。
絲綢之路
洛陽在西漢時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穩定的政治環境,大一統的西漢王朝政出長安,而中原地區的人口和富庶程度要高於關中,長安向中原輻射影響力,就需要洛陽作為「中繼點」,兩城的互動成就了彼此。
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洛陽能夠向東吸納中原的人力物力並輸送向長安,同時將長安的政治影響釋放向中原,形成政治以長安為核、經濟以洛陽為首的格局。
長安洛陽同屬司隸校尉管轄
公元一世紀,西漢在混亂中滅亡。劉邦後人劉秀重振漢室,但長安遭受粘戰爭破壞,劉秀將國都遷到洛陽,是為東漢。
東漢享國195年,其中的165年以洛陽為都。這個大一統王朝讓洛陽的政治經濟地位超越長安。
在洛陽看來,這是自己第5次成為首都。而在長安看來,之前的夏商周勢力範圍僅能覆蓋中原和關中,當時洛陽作為首都不能被看做強大帝國的都城。
漢代長安
反倒是長安,雖然出場晚,但相繼成為秦朝、西漢兩個大一統王朝的首都,洛陽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東漢)比長安晚。
東漢末年天下紛爭,中國相繼進入三國鼎立、西晉一統等歷史時期。洛陽因為歷史發展慣性,先後被曹魏和西晉政權作為首都。
三國時期,曹魏以洛陽為都
公元4世紀初,因晉朝宗室內鬥,遷居中原的五胡開始發展勢力,並滅亡西晉。西晉被滅前因洛陽被占,曾在313年-316年短暫以長安為都。
五胡亂華後在中國北方相繼建立十餘個割據政權,四戰之地的洛陽遭受嚴重破壞,沒有一個割據政權以此為都。深居關中的長安先後成為前趙、前秦和後秦的首都,這也是長安十三朝中第7-9朝的來歷。
前秦曾統一中國北方
三、兩京天平
公元439年,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統一中國北方。北魏首都本位於平城(今山西大同),為了贏得漢人大族的支持,並快速吸收漢文化。公元471年,親政的孝文帝拉開了漢化改革大幕,除了改漢姓講漢語,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遷都洛陽。
北魏時的洛陽十分富庶,城北的邙山風光秀麗,自古就有大量貴族將這裡選作靈魂棲息之所,因而產生了「生居蘇杭,死葬北邙」的說法,邙山一帶分布著不輸長安的帝王陵墓群。
北魏時的洛陽
公元535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洛陽鄰近東西魏交界地帶,已不適合作首都。
東魏將都城遷往鄴(今河北臨漳),實力較弱的西魏為了自保,同時也為了團結關中豪族,因而將首都設在長安。以關中為根基的關隴政治集團登上中國歷史舞台,他們以長安為核心,左右了此後隋唐兩代三百餘年的歷史。
東西魏對立
東西魏不久就先後被北齊、北周所取代,北周繼續以長安為都並於公元577年攻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
公元581年,北周權力被外戚楊堅奪取,楊堅建立的隋朝在589年消滅南陳統一中國,長安(隋朝稱為大興)再度成為天下的核心,這是長安再次崛起的標誌。
隋朝
隋朝恢復了中國大一統的局面,洛陽再度成為連接關中政治中心和中原經濟中心的紐帶。到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登基,他命人營建東都洛陽,並遷都於此。長安保留京師的名號,但主從關係已經與洛陽發生置換。
楊廣遷都洛陽,首先是中原作為經濟中心的地位愈發鞏固,這與大運河的修築關係緊密。
大運河將富庶的江南與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區緊密連接起來,南方的物資先抵達汴州(開封),再通過黃河運至洛陽,洛陽再次繁榮的同時,汴州也悄然興起。
大運河
其次是長安失去了早先的自然稟賦。隨著人口增長、土地開發和戰亂破壞,關中地區自然資源被過度索取,難以承載日益膨脹的人口,時不時發生饑荒。洛陽連接產糧區,境內設有多個大型糧倉,能夠滿足民眾乃至皇族的飲食需要。
史書中就有大量隋皇室東至洛陽就食的記錄,如到洛陽就食。如584年,「甲戌,駕幸洛陽,關內飢也。」594年,「八月辛未,關中大旱,人飢。上率戶口就食於洛陽。」等等。
洛陽含嘉倉
618年,關隴集團出身的李淵建立唐朝,作為關隴集團的大本營,長安再度成為首都。隨著唐朝恢復對西域的經營,以及絲綢之路的重新開通,長安一躍成為世界聞名的大都市。
長安城裡不僅有近百萬人口,包括官吏、駐軍和百姓,還有來自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使團、商人、遊客等等,繁華景象被無數文人墨客的爭相歌頌,《長安三萬里》展現的正是這幅令中國人神往的歷史畫卷。
電影中的長安街景
長安的首都地位基本貫穿了有唐一代。正所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城內的大明宮、曲江池、東西市成為盛唐之世的地標縮影,見證了太多帝國往事。
隨著長安城規模的擴大、盛世帶來的人口普遍性增長,僅4萬平方公里的關中平原已無力供養巨量人口。長安與洛陽之間主要依靠陸地交通,運輸成本太高。唐朝皇帝比此前的隋朝帝王更為頻繁的帶著整個朝廷「就食」東都洛陽。
洛陽,進出中原和關中的必經之路
唐朝實行兩京制,東都洛陽的政治地位並不比長安低,更有大量關中人口為謀求生計來到洛陽。武則天時期出於擺脫李唐舊勢力影響,以及加強對中原、江南的控制力的考量,女皇直接把都城遷到洛陽,號為神都。
武周時期的洛陽人口已達200萬,是當時世界上唯一超過200萬人口的都市。這是洛陽歷史上最高光的時刻。公元705年,武則天還政於唐中宗。唐王朝還都長安,洛陽恢復「東都」之名。
洛陽明堂與天堂
武則天之後,唐玄宗李隆基開啟了「開元盛世」。都城長安與東都洛陽都是當時世界級的大城市。西漢時形成的長安-洛陽雙軌政治機制仍舊在發揮作用,向天下輻射影響力。
巔峰過後往往是衰落,安史之亂後,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口承載力進一步降低。而唐朝帝王對地方的控制大幅下降,藩鎮割據自立,有的甚至拒絕上繳賦稅,長安成為「政治孤島」,再難統籌調度全國資源。
藩鎮割據
唐朝中期以後,長安幾遭兵燹,損毀嚴重。如公元885年,唐軍將黃巢農民起義軍逐出長安,唐僖宗從蜀中返回國都。雖經過修繕,但城中依然「荊棘滿城,狐兔縱橫」。
唐末中國的政治經濟格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原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的地位無可撼動,大運河的作用日益凸顯,將富庶的中原與江南緊密連接在一起,與之相對應的是關中地區的衰落。
黃巢起義等事件嚴重破壞了關中地區
連年戰亂致使關中百姓四處流亡,耕地荒廢,糧食急缺、社會蕭條,《舊唐書》記載「關東荐饑,群賊嘯聚」,在這種情況下,長安已不適宜繼續作為首都。
長安的衰落致使洛陽難以繼續發揮「中繼站」作用,連接關中和中原的地理位置,曾幾何時推動了洛陽崛起,如今也變成洛陽發展的桎梏。因為對於中原地區來說,洛陽的位置有些「邊緣化」。
關中衰落,洛陽從「兩地樞紐」變成「邊緣地區」
唐朝滅亡後,二城因為地緣、人口和農業狀況的變化雙雙衰落,失去了天下核心的位置。
西漢和盛唐是中國封建歷史的兩次巔峰,二者均以長安為都。在西安看來,這就是自己作為「第一古都」最不容辯駁的理由。
二者建都時長不一樣
但是在洛陽看來,唐朝是洛陽「十三朝古都」中的「第十朝」,卻是長安「十三朝古都」中的最後一朝。雖然有唐一代基本以長安為都,洛陽更多處在從屬地位,但唐亡之後,長安的建都史就此結束,總計跨度不過900餘年。
洛陽的建都史本就比長安早600-800年,而唐亡之後,中原的開封取代關中和洛陽成為政治經濟中心,但洛陽仍被後唐(923-936)確立為首都,五代的其他朝代以開封為都,也大都保留洛陽的陪都地位。
政治中心從關中向東移動
四、望向中原
公元979年,北宋統一中國。長安更名京兆府,由於北宋疆域遠沒有唐朝那樣廣闊,長安所在地區位於北宋西部,關中以西的河西走廊被少數民族控制,這讓關中地區的處境更為尷尬。
金滅北宋後,漢人的再一次大規模南遷,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在南宋時期完成。宋朝失去了大量領土,關中地區更是成為金、南宋、西夏交界的邊境地帶。
長安(京兆府)逐步邊緣化
元明清三朝,隨著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建立,以關中、中原、江南為核心的「華夏本位」思想受到衝擊。關中與中原不再被認為是建都的唯一選擇。
元朝時北京最終成為統一封建王朝的新首都,從政治、經濟、國防等多個角度來看,長安和洛陽都失去了天下中心的地位,在歷史舞台上黯然失色。
元朝
元朝定都北京,一方面是受金朝影響,同時也為了方便聯繫老家塞北草原。此後明朝遷都北京,更多的是天子守國門,守住這條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重要通道。
元朝完善發展了行省制度,京兆府被改稱奉元路(路為元朝省下一級行政區劃),成為陝西行省的省會,洛陽的行政區劃歷經變動,最後被劃入河南江北行省,成為河南府的府治。
經過元末戰亂,明朝將奉元路改名西安府。明清時期各府下轄多個縣,其中管轄府治城牆內城市區域的被稱為「倚郭縣」,如當時管理北京城內的就是大興縣和宛平縣。
西安府下轄長安縣
管轄西安府西部的仍叫長安縣,明初西安人口僅剩30餘萬,直到清朝中期才恢復到唐初的100萬左右,這一時期的西安一直是陝西省會。
洛陽的境況更是悲慘,明初人口不足10萬,乾隆年間也不過增至25萬。完全沒法與武周的神都相比。
明清西安城只相當於唐朝長安的很小一部分
西安憑藉關中平原尚能保留幾分元氣,充當地區行政中心。而洛陽因為地處天下中樞,遭受的苦難反而最為深重,幾近淪為白地,成為河南西部的一座普通城市。
清朝時,洛陽只是河南的普通一員——河南府
五、時代大潮
到了近現代,沿海城市開始發力崛起,西安、洛陽遠離海岸線,無緣這一輪機遇。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大規模修建鐵路,催生了石家莊、鄭州等一批新興的內陸城市,西安、洛陽又一次落伍了。
20世紀初的西安
1906年京漢鐵路通車,河南段的節點是鄭州。1908年汴洛(開封至洛陽)鐵路通車,並以此為基礎,1912年開始向東西兩個方向延伸,最終成為隴海鐵路。
由於黃河泥沙下瀉造成的地上懸河,京漢鐵路與隴海鐵路的交匯點最終放棄開封而選定鄭州,從而使1906年僅有2萬人口的鄭州崛起。
西安比洛陽更靠西,又有高山阻隔,直到1931年隴海線才修到這裡,西安和洛陽終於被鐵路連了起來,但在以海洋和鐵路為主導的時代競爭中,西安和洛陽都處於不利的位置。
清末鐵路網
解放後的1954年,河南省會從開封遷至鄭州,此時的鄭州已有100萬人口,50年內增長了50倍。洛陽人口約40萬,開封人口約30萬,明顯落後於鄭州。
解放初的西安人口雖然也只有30萬左右,但出於歷史慣性和政治影響力,仍然是陝西省會。事實上,無論西安(長安)如何衰落,至少是關中平原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西安城牆
而洛陽從漢唐國都,唐末被開封超越,降為河南省會,明清兩代更是丟掉了省會地位。新中國成立後又被鄭州取代,淪為河南一座普通地級市。
縱觀兩座城市的歷史,洛陽的建都史比長安更長且跨度更久。長安則因為西漢、盛唐在中國歷史中無可撼動的地位,其首都的「含金量」更高。
宋代之前,長安與洛陽更多呈現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狀態。政治中心的名號在兩城之間來回擺動了上千年,但二者結成的穩定結構讓漢唐等建都關中的王朝,將影響力輻射到中原及江南,兩城共同推動中國封建王朝走向盛世巔峰。
盛唐之姿
唐代以後,中國的政治中心東移、經濟中心南移,使長安、洛陽雙雙開始衰落,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到了近現代,海洋、鐵路主導了新一輪的社會進步,地處內陸的西安、洛陽無力阻止自身的進一步衰落。
西安夜景
截至2022年,西安人口1300萬,GDP總量1.15萬億元(全國22位)。同年洛陽人口708萬,GDP總量0.57萬億(全國44位)。
西安(長安)和洛陽,都是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二者同樣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古蹟數不勝數。從商周至漢唐,長安與洛陽如同大一統王朝政治天平的兩端,共同影響著中國歷史進程。
西安大雁塔與洛陽龍門石窟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