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奧地利與海洋無緣,全國距離地中海最近處也有80公里的距離。
但是在100年前,奧地利(奧匈帝國)還有著209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和4023公里的島嶼海岸線,以及亞得里亞海最大的港口——的里雅斯特港。
奧匈帝國
奧地利甚至還擁有一支包括3艘無畏艦、9艘前無畏艦在內的海軍。
1897年奧地利濱海區(粉色)
但卻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1918年11月奧匈帝國解體成4個小國,原屬於奧地利(奧匈帝國)的海岸線大部被劃分給新成立的南斯拉夫,小部分割讓給了義大利。
從此奧地利丟失了全部海岸線,徹底變成了內陸國。
奧地利在20世紀一戰前後的對比
經過二戰後的領土變遷和冷戰後南斯拉夫解體。昔日奧匈帝國的海岸線,今天大部分屬於克羅埃西亞,小部分屬於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
那麼奧地利為什麼會失去海岸線成為內陸國呢?
一、從「內陸邊區」到瀕海國
今日奧地利的主體民族是德意志人,奧地利在歷史上也曾長期屬於德意志文化圈和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3個世紀中,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逐漸取而代之,成為西歐的霸主。
法蘭克王國
公元8世紀末期,法蘭克帝國的查理大帝東征,順勢將奧地利地區納入囊中。當時的奧地利位於法蘭克人勢力的最東端,因此被稱為「東方邊區」(拉丁文:marchia orientalis)。
查理大帝死後,龐大的法蘭克帝國分裂為東、中、西三部分。其中東法蘭克王國繼承了查理大帝的皇帝稱號,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即德意志民族國家的雛形。
查理大帝死後分裂成三部分的法蘭克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所統治的德意志地區,在歷史上受羅馬文化影響不深,沒有形成中央集權統一政權的先例。因此帝國只是個眾多地方諸侯的聯合體。皇位在強大諸侯之間傳承。
而此時的奧地利也轉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邊地伯爵。
公元996年,史書上第一次出現「奧地利」一詞(古德語:Ostarrîchi,即「orientalis」拉丁文「東方」的古德語譯名)。
最早統治奧地利邊區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巴奔堡家族。115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將奧地利由邊地伯爵升格為公爵,奧地利公國從此開始成為帝國內部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
奧地利處於德意志民族的最東端,周邊都是異族分布:
奧地利四周的民族分布
其北部是西斯拉夫人建立的波西米亞王國;
東部是馬扎爾人建立的匈牙利王國;
南部是南斯拉夫人建立的卡林提亞和卡尼奧拉公國。
複雜的民族環境,深刻影響了奧地利的歷史發展。
為了壯大國力,巴奔堡家族的公爵們於1155年遷都多瑙河畔的羅馬舊城「文多波納」,並改名為維也納;利用多瑙河發展水運貿易貿易。
多瑙河與維也納
但是多瑙河主要流經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幹半島,注入黑海;奧地利仍然缺乏直接通向地中海的出海口,與地中海貿易圈聯結在一起。
隨著商業的繁榮,貨物海運的壓力越來越大。這時的「內陸邊區」奧地利開始意識到海洋的重要,將眼光放向出海口。但在巴奔堡時代,奧地利沒能獲得出海口。
1246年巴奔堡家族的最後一任奧地利公爵「好鬥的腓特烈」在與匈牙利人作戰時身死絕嗣。公國貴族推選波西米亞國王奧塔卡爾擔任奧地利公爵。
神聖羅馬帝國里的波西米亞
奧塔卡爾將波西米亞和奧地利連為一體,又順勢控制了南部的幾個小公國,成為帝國內強大的諸侯。
這也是奧地利公國歷史上的首次「擴容」,以德意志人為主體的奧地利第一次與西斯拉夫人建立的波西米亞連為一體,這在神聖羅馬帝國中也是獨特的存在。
奧塔卡爾的領地範圍
這威脅到了剛當選為帝國皇帝的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一世的地位。為了削弱奧塔卡爾的力量。
魯道夫一世集合帝國軍隊,於1278年在維也納東北部的馬爾什原野擊敗了奧塔卡爾,奪取了奧地利公國,從此開啟了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時代。
哈布斯堡家族的「老巢」在瑞士北部的「鷹堡」,即「哈布斯堡」。考慮到其他領地較為分散,而奧地利領地較大,又僻處東部,受其他諸侯影響小。
再加上新興的瑞士聯邦不斷擠壓哈布斯堡王朝在瑞士北部的領地,14世紀後,哈布斯堡王朝失去了鷹堡,轉而將東部的奧地利作為主要基地。此後哈布斯堡王朝長期把持皇帝權位,維也納也成為帝國事實上的首都。
1282年-1400年奧地利領土擴張
獲得帝國力量做背書,奧地利開始快速向南擴張。1335年阿爾貝二世合併了南斯拉夫人的卡林提亞和卡尼奧拉兩公國。
其中卡尼奧拉公國有一小段亞得里亞海的海岸線,雖然很短、聊勝於無,但這是奧地利第一次接觸到海洋。
奧地利向南獲得的亞得里亞海海岸線
1374年,地方勢力將亞得里亞海東岸的伊斯特拉半島上的帕津城堡獻給奧地利,海岸線進一步擴大。
奧地利公國也再次迎來擴容,這一政治體內同時存在著德意志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三大民族,這也使奧地利國內的民族分布更加複雜。
二、強鄰環伺,擴張受限
14世紀時,哈布斯堡王朝諸帝為了確保皇位傳承,授予國內諸侯大量特權,導致帝國分裂態勢加劇。原臣屬於帝國的北義大利地區分裂為諸多城市邦國。其中最靠近奧地利的就是威尼斯共和國。
威尼斯建城始於公元5世紀。威尼斯人利用水城和港口優勢,大力發展海運貿易,其商業勢力逐漸從義大利北部沿岸地區擴張至整個東地中海,建立起強大的海軍。
威尼斯共和國本土及殖民地勢力
14世紀末,威尼斯共和國為了壟斷海運貿易,向亞德里亞海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宣戰,的里雅斯特市民為了自保,於1382年舉城內附奧地利公國。
就這樣奧地利兵不血刃地從威尼斯人手裡獲得了亞得里亞海的重要港口和貿易中心——的里雅斯特,大量的商品經由這座海港走向地中海和亞非,奧地利也從此正式成為瀕海國。
的里雅斯特
但威尼斯的勢力依舊強大,到了15世紀,威尼斯國勢達到鼎盛,控制著義大利東北部大量領土和亞得里亞海北部幾乎所有的港口,控制人口達250萬;成為奧地利擴張海岸線,擴大海洋力量的主要阻礙。
此時的奧地利才是個剛剛進入「海洋圈」的新手,海上力量完全無法與威尼斯相比。只能通過「蠶食」的方式拓展自己的海岸線。
1452年奧地利以繼承方式,從南部的義大利人建立的阿奎萊亞主教區,取得了臨海的杜伊諾城堡。
杜伊諾城堡的位置
1466年,奧地利又以贖買方式,從南斯拉夫人建立的克羅埃西亞王國取得了里耶卡港。
1511年,帝國皇帝兼任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與威尼斯共和國的戰爭中取得臨海的格拉迪亞斯城;1516年奧地利又從威尼斯共和國取得了弗留利港東部地區。
15世紀中期至16世紀初期,鄂圖曼土耳其人相繼滅亡了拜占庭帝國,控制了小亞細亞、巴爾幹半島和北非等環地中海地區,成為東地中海地區新的海洋強權。
鄂圖曼帝國的擴張
鄂圖曼帝國的興起導致兩個結果。
其一,向中歐的擴張直接導致匈牙利王國的瓦解。1526年鄂圖曼帝國在莫哈奇戰役中戰勝匈牙利人,占據了匈牙利王國中、東部的廣大地區。
匈牙利王國殘存的西部地區,為避免被異教徒統治,被迫向西部鄰國奧地利臣服,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附庸。
原屬於匈牙利王國的亞得里亞海岸線,以及阜姆港也歸於奧地利控制。這也是奧地利的第三次擴容,繼德意志人、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之後,原屬於匈牙利王國的馬扎爾人和部分羅馬尼亞人也進入奧地利政治體中。
鄂圖曼帝國對巴爾幹半島的擴張
其二,16世紀中期,鄂圖曼帝國全面控制了東西方間的貿易商路,打破了威尼斯共和國的貿易壟斷地位,導致威尼斯商業的蕭條,再加上新興的鄂圖曼海軍憑藉帝國資源大量造艦,很快就取代威尼斯海軍,成為東地中海新的海上霸主。
隨著威尼斯的衰落,奧地利在亞得里亞海內的海上壓力有所減輕,但在東地中海上,仍受到鄂圖曼海軍的壓制。
威尼斯共和國與鄂圖曼帝國對東地中海的爭奪
整體來看,自14世紀以來,奧地利為促進海洋貿易發展,採取了諸多措施。尤其是的里雅斯特港,因其處於亞德里亞海的里雅斯特灣的最深處,優越的港口條件使奧地利尤其重視。
為了加強控制,自1382年開始奧地利就將的里雅斯特設為直屬於哈布斯堡皇室的帝國自由市,並且吸引德意志人向其移民。
至17世紀末,的里雅斯特市城區的德意志人比例超越義大利人。但是在附屬的郊區,義大利人的占比依然超過80%。
171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進一步將的里雅斯特設為自由港,希望以此振興海運貿易與威尼斯和鄂圖曼競爭,但由於奧地利沒有掌握亞德里亞海的制海權,成效甚微。
這也導致奧地利的海岸線拓展極為有限,始終局限於亞得里亞海東北部沿海地區。
截至18世紀末,奧地利所控制的海岸線僅有卡尼奧拉沿岸,以及克瓦內爾灣沿岸地區。
1799年奧地利控制的海岸線
卡尼奧拉海岸線短窄,克瓦內爾灣內多島嶼分布,都缺少良港,不適合船舶停靠,再加上亞德里亞海環境封閉,這使奧地利無法充分利用臨海的便利條件,間接錯過了地理大發現的機遇,成為唯一沒有大規模參與海外殖民的列強。
這也是奧地利只能成為大陸霸權而非海洋強國的重要原因。
亞得里亞海
18世紀中後期,中歐大國波蘭立陶宛聯邦衰落,奧地利夥同普魯士和俄國參與了第一次和第三次對波蘭的瓜分。奧地利迎來第四次擴容,大量波蘭人和烏克蘭人被整合進奧地利君主國。
三、短暫的海權曙光
18世紀末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奧地利的海權情況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1797年拿破崙率軍入侵北義大利,彼時的威尼斯共和國已經衰落到只能靠旅遊業維持國家運轉的地步,領土也只剩下威尼斯本土、亞得里亞海東部沿岸地區和愛奧尼亞群島;旋即被拿破崙大軍征服。
拿破崙帝國
當時的奧地利與英國、普魯士王國、西班牙、荷蘭、撒丁王國等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妄圖干涉法國革命。
作為法軍統帥的拿破崙為了拉攏奧地利,在占據戰爭優勢的情況下,主動與之簽訂簽訂《坎波福爾米奧條約》,將所征服的威尼斯本土、亞得里亞海沿岸的伊斯特拉半島、達爾馬提亞地區割讓給奧地利,以此換取奧地利脫離反法同盟。
這使得奧地利的海權情況大為改善。
《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簽訂後奧地利從法國獲得的沿海領土
1798年奧地利背棄和約,再次對法宣戰,相繼參與了第二次、第三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反法同盟。
其中在第五次反法同盟中,奧地利大敗,將所有沿海地區割讓給法國,再次成為內陸國,直到第六次反法同盟擊敗拿破崙後,奧地利才收復了《坎波福爾米奧條約》規定的沿海領土。
第五次反法同盟失敗後,奧地利失去沿海領土成為內陸國
拿破崙戰爭不僅改變了奧地利的海權情況,也改變了國家結構。
1806年,在拿破崙的壓力下,哈布斯堡王朝的弗朗茨二世皇帝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而將奧地利由大公國升格為帝國,把哈布斯堡王朝領地整合到奧地利帝國體系內,改稱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奧地利帝國
威尼斯本土歸屬於帝國下的倫巴第-威尼托王國。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被統一整合成帝國統治下的伊利里亞王國,1849年專設成奧地利濱海區,而的里雅斯特港由於地位重要,成為直屬奧地利皇室的自治領地。
維也納到的里雅斯特的鐵路
此時鄂圖曼帝國也已經衰落,奧地利帝國在亞得里亞海內再無敵手。奧地利走出亞得里亞海,稱霸東地中海仿佛不再是夢。
為此,奧地利採取了諸多措施維護和發展自己的海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興建海軍。早在1802年,奧地利就在威尼斯興建了第一所海軍院校,這所院校給奧地利培養了大批海軍人才。
1857年至1859年奧地利海軍的諾瓦拉號護衛艦搭載354名軍官和船員,以及7名科學家完成了環球航行,成為奧地利海軍重要榮譽。
1866年奧地利海軍艦隊在達爾馬提亞外海的利撒島附近成功擊敗了數量超過自己的義大利海軍艦隊。奧地利艦隊擊沉了兩艘義大利鐵甲艦,而自身沒有受損。這極大地鼓舞了奧地利建設海軍的熱情。
擊敗拿破崙後,奧地利重新控制了沿海地區
但19世紀中期的兩場民族統一運動打破了奧地利的海洋夢。
19世紀的德意志和義大利在政治上依然是四分五裂、一盤散沙。
當時的義大利分裂為七個邦國,他們都被歐洲大國所控制:其中南部的兩西西里王國被西班牙控制,中部的帕爾馬、摩德納、托斯卡納等小邦國以及教皇國受到法國的控制,東北部的倫巴第和威尼斯則被奧地利所統治。
拿破崙戰爭後,義大利依然四分五裂
只有西北部的撒丁王國保持獨立。彼時的撒丁王國利用港口發展商貿,資本主義經濟蓬勃發展,也希望實現義大利的統一,使資本主義制度推進到整個義大利。
1852年加富爾出任撒丁王國首相,開始計劃統一義大利。1859年,撒丁王國以將割讓都靈、薩伏伊割讓給法國為代價,依聯合法軍擊敗奧地利,收復了倫巴第和威尼斯地區,統一了義大利北部。
這使得奧地利帝國失去了威尼斯的海岸線和優質良港,海權發展受到極大削弱。不僅如此,1860年至1870年撒丁王國相繼兼并義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其他邦國,完成國家統一。
這使得一個比威尼斯共和國還要強大數倍,且擁有亞得里亞海近一半海岸線的海權國家出現在奧地利帝國側翼,嚴重限制了奧地利海權和海軍的發展。
義大利統一導致奧地利失去威尼斯海岸線
與義大利類似,19世紀的德意志分裂為三十多個邦國,德國人民迫切希望國家統一。
而作為德意志傳統領袖的奧地利對待統一態度消極。於是德意志東北部的普魯士王國扛起了統一的大旗。
普魯士通過1866年的普奧戰爭,將奧地利排擠出德意志。之後又在1871年擊敗法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之外的德意志諸國。
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德意志帝國興起,對奧地利帝國形成強大的壓力,進一步分散了國家資源,嚴重影響奧地利的海權發展。
普魯士領導德意志統一,削弱了奧地利實力
同時,奧地利國內形勢也發生變化。1867年,由於奧地利被普魯士擊敗,國內民族暴動頻繁,為了穩定國內局勢,向國內第二大勢力——匈牙利貴族做出讓步,哈布斯堡王朝將匈牙利升格為與奧地利帝國平等的王國,由此單一制的奧地利帝國改組為二元制的奧匈帝國。
普魯士領導德意志統一,削弱了奧地利實力
隨著國內眾多少數民族民族情緒和獨立運動興起,奧匈帝國大量資源被內耗,再無力支撐大的海權計劃。
直至19世紀末,奧匈帝國海軍僅擁有3艘無畏艦、9艘前無畏艦,9艘巡洋艦、19艘驅逐艦、60艘老式雷擊艦以及6艘潛艇;其規模遠小於英、法、美、德等主要列強,只能「蝸居」在亞得里亞海內與義大利海軍「小打小鬧」。
奧匈二元帝國
四、一戰解體,成為內陸國
奧地利(奧匈帝國)從一個面積67萬平方公里的瀕海帝國退縮成為一個僅有8萬平方公里內陸小國,直接原因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而奧地利並不無辜,因為奧匈帝國也是一戰爆發主要肇事國之一。
奧匈帝國吞併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十九世紀,曾經強盛一時的鄂圖曼帝國已經衰落,巴爾幹半島上曾經被土耳其人征服的各民族紛紛獨立,建立起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等新興國家。
鄂圖曼帝國撤出巴爾幹後的局勢
與此同時,海權受挫轉向陸權的奧匈帝國開始「南向」轉移擴張方向,試圖填補鄂圖曼帝國撤出後,留下的權利真空,獨享「巴爾幹」。
1908年奧匈帝國吞併了原屬於鄂圖曼帝國的波士尼亞地區,這是奧地利的第五次擴容。
這就與同樣覬覦波士尼亞的塞爾維亞發生矛盾。塞爾維亞希望與波士尼亞合併,進而形成一個南斯拉夫人的統一國家,而奧匈帝國則希望滅亡塞爾維亞,以消弭國內斯拉夫民族的反抗。
普林西普刺殺斐迪南大公
矛盾的升級導致1914年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在塞拉耶佛刺殺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
最終經過一連串外交連鎖反應,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戰爭中,奧匈帝國和自己的同宗兄弟——德意志帝國同一陣營,對抗英、法、俄三大強權。高昂的戰爭成本超過了奧匈帝國的承受範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的同盟國(紅色)和協約國(綠色)
同時,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錯誤的民族政策也為帝國的解體埋下了伏筆。
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奧地利僻處東部,距離德意志核心區較遠,德意志人的數量本就不多。又經過了五次擴容,民族成分極其複雜。素有「布頭帝國」的外號,比喻國內的民族就像布頭一樣繁多。
哈布斯堡王朝無力以數量並不占優的德意志人去同化異族。典型的例子就是早在1335年就併入奧地利的卡奧尼拉公國,其主體民族是南部斯拉夫人,但直到一戰前,仍然沒有被德意志人同化。
再加上奧地利的領地多是通過聯姻繼承的方式兼并,並不是通過戰爭占領,這種兼并融合程度不高,也不利於對異族的同化。
這導致戰前的奧匈帝國內有十多個民族,卻沒有任何一個民族人口占比超過50%,占據統治地位的奧地利德意志人只占全國總人口的24%,第二位的匈牙利人也只占20%。
複雜的民族關係極其脆弱,全靠龐大的軍警鎮壓,以及帝國老皇帝弗朗茨一世卓越的個人能力維持。整個國家仿佛一隻火藥桶,只待一次大規模的社會危機點燃,就會爆炸。
1910年的奧匈帝國的民族分布
1918年這個時機到了。一戰進入尾聲,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陣營敗局已定,大量的戰爭成本導致奧匈帝國國內經濟陷於崩潰,社會矛盾尖銳,各民族為了逃避戰爭責任,紛紛謀劃獨立。再加上頗有威信的老皇帝弗朗茨已於1916年駕崩,帝國瓦解已無可避免。
1918年10月14日,奧皇卡爾一世宣布接受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原則」,承認奧匈帝國境內各民族獨立的權利,希望將帝國整合成類似於美國的聯邦制國家。
但為時已晚,各民族開始自行其是,獨立建國。
帝國北部的捷克斯洛伐克首先宣布獨立,匈牙利緊隨其後宣布建立共和國。
帝國西部的特蘭西瓦尼亞與羅馬尼亞合併。
帝國南部的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宣布與剛剛復國的塞爾維亞王國聯合,計劃建立一個南部斯拉夫人的統一國家。
奧匈帝國的解體
奧皇卡爾眼看大勢已去,黯然宣布退位。1918年11月奧地利本土也宣布成立共和國。至此立國六百餘年的哈布斯堡君主國土崩瓦解。
帝國解體之際,沿岸地區都被非德意志人所占據。的里雅斯特郊區的義大利人大量湧入城區,壓制了城區的德意志人,使得這座港口城市和同屬於義大利人的伊斯特拉半島雙雙歸併到義大利。
亞德里亞海東岸的伊利里亞和達爾馬提亞地區,克羅埃西亞人占據主體地位,他們與塞爾維亞等其他各南部斯拉夫民族聯合,組成了新興的南斯拉夫王國。至此奧地利徹底失去了海岸線,成為一個封閉的內陸國。
1945年二戰結束後,義大利作為戰敗國,將伊斯特拉半島割讓給了南斯拉夫
1991年冷戰結束,南斯拉夫解體,原屬於奧匈帝國的伊斯特拉半島和達爾馬提亞沿岸地區歸屬於新獨立的克羅埃西亞,僅有科佩爾市短小的海岸線歸屬新獨立的斯洛維尼亞。
現代義大利的里雅斯特省(紅色)
今日的亞德里亞海已經沒有了奧地利的海岸線,只有一些建築遺蹟還保留著奧地利的印記。像是的里雅斯特市充滿中歐風格的米拉馬雷城堡、聖儒斯定教堂,述說著中歐帝國的風采。
的里雅斯特已經成為一座義大利城市
參考文獻:
1. [美]史蒂芬·貝萊爾著、黃艷紅譯:《奧地利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版;
2. [奧地利]埃里希·策爾納著、李澎卯等譯:《奧地利史:從開端至現代》,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3. 何蓉著:《奧匈帝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4. [美]時代-生活圖書公司編著、張帆譯:《帝國的末日:奧匈帝國:公元1848-1918》,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荊聞人
資深世界歷史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