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失敗遷都:緬甸遷都20年,新都怎淪為「爛尾鬼城」?

2023-09-14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全球最失敗遷都:緬甸遷都20年,新都怎淪為「爛尾鬼城」?

最近數十年來,時不時就會有某國遷都的消息。例如60年代的巴西、70年代的奈及利亞、90年代的哈薩克等。

其中,有的促進了國家發展,如巴西、哈薩克等國的遷都。有的則成為耗費民脂民膏的失敗工程。

巴西遷都

緬甸就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在過去數百年的歷史裡,仰光憑藉緊鄰印度洋成為緬甸首都兼第一大城市。

巔峰時期,仰光彙集了緬甸26%的人口,一度是全球最大的稻米貿易港。

仰光的位置

2005年,緬甸政府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突然宣布遷都內比都,這座新都位於緬甸內陸叢林地帶。

新首都擁有20車道的寬敞道路、全球占地面積最大的軍事博物館等。乍一看,這裡似乎建成了一座世界級都市。

內比都

從國際經驗來看,新都與舊都相比,基礎設施和人口規模一定存在差異,但只要政策得當,就能引導新都走上發展正軌。

哈薩克新都阿斯塔納

然而,緬甸為建設新都投入約百億美元,可經過近20年的發展新都依舊毫無經濟活力,人口增長陷入停滯。

時至今日,內比都人口不足仰光的15%,經濟體量不足仰光的10%,幾乎就是從林中的一座「爛尾鬼城」。

緬甸把首都從繁華的仰光遷往山區的內比都?遷都將近20年,投入巨資建設的內比都為何沒有發展起來?

緬甸地圖

一、佛都黎明

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約占該國總人口的65%,他們生活在緬甸最富饒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流域,周圍廣袤的山地中生活著撣、孟、克倫等緬甸少數民族。

緬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麓的白狼羌,7世紀中葉,白狼羌之地被吐蕃所占,白狼羌沿著江河通道一路南下,其中一支在9世紀進入伊洛瓦底江流域。

中南半島地形

剽悍的白狼羌征服了周邊的孟、驃等族部落並逐漸與之融合,形成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緬族。同時佛教於10世紀前後傳入緬甸。緬族等民族擯棄原始信仰,紛紛皈依宗教體系更為健全的佛教。

從9世紀起,強大的緬族以及深受緬族影響的撣族相繼建立蒲甘、阿瓦、東吁、貢榜等王朝,這些緬甸歷史上的統一王朝先後以蒲甘、阿瓦、曼德勒等地為都。

蒲甘古城

這些首都的位置大都位於今緬甸中部,即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這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在古時候是緬甸重要的農業產區。

如今緬甸最富庶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古時候是孟族的聚居地,緬族封建政權不可能在此建都。傳統的陸權思想只會讓緬甸君主向東方的泰國和北方的中國雲南擴張(西方有山脈阻隔),即便逐步壓制了南方的孟族,緬族也不會考慮把首都放在海邊。

東南亞歷史發展

1752年,東吁王朝在戰亂中滅亡,緬族建立的貢榜王朝隨之崛起,這是緬甸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封建王朝。

1755年,貢榜王朝南下占領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國王雍籍牙親自來到一座名為大光的城鎮。這是一座面積2.6平方公里的小石城,城中僅有數千居民。

雖然城小民寡,但城中卻有一座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的大金塔。雍籍牙禮拜了佛塔,並給城市取了新的名字,這就是近現代長期作為緬甸首都,如今依然是緬甸第一大城市的仰光。

仰光大金塔

1757年,貢榜王朝統一緬甸後,先後以實皆、阿瓦和曼德勒為都。曼德勒位於古都阿瓦以北不到50公里的地方,是貢榜王朝時期發展起來的一座城市,至今仍保留著貢榜王朝時期的皇宮。

在緬甸千餘年的封建歷史中,形成了緬族居中,孟、撣、克倫等族居於周邊山區的格局,在緬甸中部建都是緬族的自然選擇,這一點在19世紀末歐洲殖民者到來後被徹底改寫。

緬甸地形

二、伊洛瓦底之心

隨著貢榜王朝進入全盛期,緬甸不僅與中泰兩國發生戰爭,還在19世紀初向西越過那加山,將曼尼普爾、阿薩姆等王國(均位於今印度東北部)納入勢力範圍。

可緬甸碰上了一個強勁的地緣競爭對手,這就是已控制印度半島,試圖把手伸向阿薩姆等地的英國。

貢榜王朝崛起

英緬在阿薩姆等地的爭鬥,最終引發了1824-1826年的第一次英緬戰爭。緬軍固然戰力強悍,但在英軍蒸汽戰艦、康格里夫火箭等先進裝備打擊下,緬軍節節敗退。

英軍利用海軍優勢登陸下緬甸(緬甸南方),占領了仰光等地。在英軍的凌厲攻勢下,緬甸只得與英國簽署了不平等的《楊達波條約》。緬甸被徹底逐出曼尼普爾等地,還被迫割讓西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區。

1826年英軍登陸仰光

1852年,英國藉口緬甸擅自對英國船主罰款,發動了第二次英緬戰爭。戰爭進行了8個月,英國占領了緬甸最肥沃的伊洛瓦底江下游地區(下緬甸),上緬甸依舊被貢榜王朝統治。

至1862年,英印殖民政府在下緬甸成立英屬印度緬甸省,仰光被定為緬甸省首府。當時該地約有1萬居民,選擇仰光是英國人深思熟慮的結果。

英國占領下緬甸

首先,仰光地處印度洋東北側,坐落於下緬甸中心地帶,貢榜王朝曾在此設立總督管理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能夠很好的輻射緬甸省,便於英國統治這片新殖民地。

其次,仰光鄰近河運能力強大的仰光河,出港34公里後就能進入寬闊的印度洋。這種臨江通海的地理位置,便於開拓緬甸市場並獲取原材料,也能夠作為英國海軍在東南亞的戰略支點。

第三,下緬甸是緬族較晚征服的地區,緬族在當地人口占比中未形成絕對多數。將統治中心設在此處,有利於英國分化緬、孟、克倫等族。

緬族聚居在緬甸中部

19世紀60年代,仰光港口擴建完成,英國參照當時流行的棋盤式街道布局,出台了第一份仰光市政建設計劃,預計城市容納3.4萬人口。

仰光所處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緬甸最重要的農業產區。貢榜王朝時期,緬甸君主限制稻米等作物出口。英國占領下緬甸後,稻米作為一種重要商品作物,迅速融入到英帝國主導的全球貿易體系中。

英國迫使許多緬甸人放棄原有作物改種稻米,大片荒地被開拓出來。農業生產急需充足勞動力,隨著下緬甸的經濟發展,大量人口向下緬甸彙集。

仰光周圍是著名的稻米產區

仰光是下緬甸的首府,在對外開放政策的推動下,商貿、運輸業、金融業蓬勃發展。城市人口迅速突破了計劃規模,於1872年突破10萬人。

英國控制下緬甸的目的更多是掠奪而非建設,城市規劃建設難以跟上城市發展速度,但仰光的發展仍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1877年,以仰光為起點的下緬甸鐵路系統開工建設;1878年,模仿英國大學建設的緬甸第一所大學——仰光大學。與此同時,近代化的郵政、醫院、供水系統相繼在仰光出現。

20世紀初的仰光

下緬甸發展的同時,統治上緬甸的貢榜王朝試圖取得法國支持,並藉此制衡英國。此時法國已經控制了越南、寮國、柬埔寨等地,在中南半島上與英國形成競爭之勢。英國決定吞併上緬甸,將緬甸作為英屬印度的東側護衛以及染指中南半島的踏板。

1885年,英國挑起第三次英緬戰爭,僅數周時間英國就擊敗貢榜王朝,俘虜末代國王錫袍並將其流放印度。

錫袍

緬甸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的藩屬國,面對英國的行為,國力衰退的大清只敢口頭抗議,實質上容忍了英國的行為。

消滅貢榜王朝後,英國又耗費大約10年時間,征服了今緬北的大量土司勢力,仰光依然是整個緬甸省的首府。

截至1902年,仰光人口突破25萬。與1882年相比,年均增長3.5%,仰光一城占緬甸總人口比重也從19.6%上升到24.2%,其作為緬甸第一城的地位愈發鞏固。

20世紀初的仰光地圖

與此相對,因陸路貿易繁盛的阿瓦、曼德勒等內陸城市,在英國殖民時期陷入發展停滯。

縱觀歷史,緬族聚居的緬甸中部本是該國傳統政治中心所在地,英國的入侵打破了這種延續近千年的政治延續,英國大力發展仰光,讓緬甸政治中心從內陸轉向沿海。

三、軍國之都

20世紀初,不斷發展的仰光成為英國殖民體系中最大的稻米出口港。因被劃入英屬印度,大量信仰伊斯蘭教的南亞裔(主要是孟加拉族)進入緬甸,這也是如今緬甸羅興亞人的來源。(緬甸不認可羅興亞人的民族地位,將其定位為非法入境難民)。

羅興亞人

南亞裔擠占了本屬於緬甸人的工作崗位,更有甚者進入緬甸省政府高層,協助英國人管理緬甸。至1920年,仰光人口中有50%以上為南亞裔,緬甸人僅占35%。

隨著緬甸經濟發展,1937年緬甸被劃出英屬印度,成為直轄殖民地,仰光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緬甸長時間歸屬英屬印度

二戰期間,緬甸一度被日軍占領,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權「緬甸國」仍定都仰光。

二戰後,英國因國力衰退被迫放棄大量殖民地,以昂山為代表的緬甸獨立派為擺脫殖民統治而奔走。

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緬族占緬甸總人口的65%左右,少數民族大都擔心獨立後緬族一家獨大,進而剝奪少數民族利益。緬族則擔心少數民族獨立建國,破壞統一。

緬甸民族

緬甸計劃獨立後建立聯邦制國家,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分配權力。為了說服少數民族,1947年昂山等人召開彬龍會議,決定在緬族聚居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分別成立多個省和邦。

《彬龍協議》賦予緬甸少數民族自治權及保留民族武裝力量的權力,撣、克欽等族同意加入緬甸聯邦。

昂山在緬甸獨立前被政敵派人刺殺,但緬甸順利在1948年獨立,擁有80萬人口的仰光作為緬甸的首都。

二戰時,昂山曾與日本合作

緬甸獨立之初,憑藉英屬時期對農業的開發,緬甸人均收入一度位居亞洲前列,甚至一度超過了日本,但緬甸面臨的問題也日益嚴重。

昂山死後,緬族掌握的中央政府一直試圖推行大緬族主義,其他民族為了不被緬族同化,他們藉助山區地形割據一方,形成事實上的獨立王國且不斷與緬甸政府發生武裝衝突。

文官政府必須依靠軍隊來壓制少數民族武裝,緬甸軍方勢力不斷增強,從被政府指揮到指揮政府。1962年,軍方領導奈溫發動政變推翻文人政府,在緬甸建立軍政府。

奈溫

軍方是大緬族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主張削弱少數民族自治權。軍政府建立後,更多資金投向軍隊,軍方成為緬甸的一支特殊利益集團。

長期戰亂致使緬甸發展停滯,大量民眾為躲避戰亂湧入仰光,為此軍政府在仰光周邊建立衛星城鎮容納人口。

軍政府的橫徵暴斂和盲目的政策更讓緬甸經濟雪上加霜。上世紀50年代,緬甸人均GDP一度達到中國的兩倍,而2022年中國人均GDP已是緬甸的11.5倍。

1973年,仰光人口突破200萬,占當年緬甸人口的7%,至1989年突破450萬,人口占比提升到11.4%。

仰光

社會資源不斷向仰光集中,90年代初,仰光市內行駛著6.2萬輛汽車,占當時緬甸汽車保有量的50%以上。全國15所高等學府中的11所、65%的專家醫院和35%的普通醫院,以及絕大多數影院、博物館設在仰光。

以曼德勒、密支那為代表的內陸城市在英屬時期就被忽視,緬甸獨立後這些城市也發展緩慢。

仰光一城獨大

在緬甸軍政府的口中,仰光人口太多太擠,社會資源過度集中於一座城市是遷都的原因。實際上緬甸遷都的根本原因絕非這麼簡單。

軍政府建立後,反對之聲從未停止。西方國家還對緬甸發起了多輪經濟制裁,仰光作為緬甸首都存在一些弊端,這些弊端在軍政府統治下被不斷放大。

緬軍閱兵

首先,緬甸軍政府與西方國家關係較差。蘇東劇變後,緬甸面臨的外部壓力越來越大。縱然緬甸不斷加大軍費投入,依然難以抵消西方軍事威脅。

仰光集中了緬甸絕大多數的社會資源。一旦美西方發動入侵,緬軍將難以抵擋,而丟掉仰光將給緬甸帶來重創。

夜色下的仰光大金塔與市政廳

其次,仰光坐落在緬甸南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土壤肥沃卻遠離緬甸中北部。讓軍政府對盤踞緬北的少數民族武裝鞭長莫及。

自60年代後,北方的佤族、果敢(緬北漢人)等民族武裝割據自立,根本不聽緬甸政府號令。淪為三不管地帶的緬北成為「金三角」的組成部分,滋生出坤沙等大批毒梟。考慮到這些弊端,緬甸軍政府決定遷都。

金三角位置與緬甸少數民族武裝

2005年11月4日,近千輛軍車突然駛入仰光。軍政府在毫無預告的情況下命令國防、外交、內政、商務等10個政府部門即日起從仰光遷往緬甸中部的新都彬馬那,遷入部門還包括緬軍總部和電視台。

軍政府要求上述部門所屬人員必須在11月6日到達彬馬那,驚心動魄的48小時遷都工作開始了。

內比都政府建築

四、倉促遷都

大多數緬甸人對突如其來的遷都命令感到詫異,特別是必須在48小時內趕到彬馬那的緬甸下層公務員來說,原有生活就此終止,他們必須告別繁華的仰光,前往390公里外的新都。

緬甸的遷都舉動並非心血來潮,2000年前後,軍政府在極度保密的情況下開始了新首都選址。

緬甸中部的勃固山脈與本弄山脈之間,是狹長的錫塘河谷。這裡北依山勢,南望平川,戰略地位重要。

內比都位於河谷地帶

彬馬那是這片區域的主要城鎮,全市總面積6450平方公里,是仰光的9倍多。下轄彬馬那縣、達貢鎮、雷威鎮和772個村,人口92萬(2006年)。

內比都衛星圖

而位於新都核心區域的不足10萬,僅為仰光的0.2%。

彬馬那曾是緬甸民族英雄昂山發動獨立戰爭的軍事要衝及游擊隊大本營,也是仰光與北方大城市曼德勒之間的一個山區貿易中繼點。周圍盛產甘蔗、芝麻等,工業主要為製糖廠,仰光—密支那鐵路從彬馬那穿過。

內比都的位置

緬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坐落在彬馬那以北300公里。在外界看來,緬甸軍方無論是想擺脫美西方的軍事威脅,還是增強對緬北的輻射影響,曼德勒都是個現成的選擇,大可不必投入巨資建設新都。

其實,曼德勒的優勢就是它落選的原因。首先,曼德勒看似基礎設施完善,實際上在英屬時期和緬甸軍政府時期發展緩慢,人口始終未突破40萬。

軍政府要遷都曼德勒,勢必對老舊的基礎設施進行重建,否則無法滿足新都的定位,而曼德勒已有的城市框架限制了改進空間。

曼德勒

其次,經過約半個世紀的統治,大量緬甸民眾對軍政府呈反對態度。緬甸軍方需要一個全新的地標城市為自己樹立威信,遷都曼德勒或者其他緬甸中北部城市顯然無法實現這一目的。況且新都最初的人口可以不多,以免迅速形成反對勢力,時不時的遊行抗議。

2003年,緬甸軍政府就悄然在彬馬那縣城以西10公里的山谷中開始工程建設。軍政府深知許多民眾厭惡軍方,因而在彬馬那縣城東北15公里的地方另建軍事機關建築群。內比都的道路寬闊,多為8車道,據說可用作戰備跑道。

空蕩蕩的大道

仰光在2005年5月接連發生的爆炸時間和反對軍政府的抗議活動,可能是促使緬甸軍政府倉促遷都的動因之一。

大批緬甸政府工作人員突然接到遷往彬馬那的命令,且暫時不允許攜帶家眷。若逃離或違反命令,將被判處5年以上徒刑。

由於道路難行,這些人平均花費11個小時才從仰光到達彬馬那。此時新都大量公務員宿舍樓尚未完工,人們只能擠住在一起,每2天統一發一次食物。

林中城市

為了緩解基層人員的生活壓力,緬甸各政府部門只得在仰光和新都之間分別留駐一部分人員,二者定期輪換。

仰光的政治職能雖然被剝奪,但經濟地位短時間內難以撼動。軍政府突然遷都,讓大量本可以在仰光處理的事務,必須在仰光和新都之間往返審批,金融商務大受影響。外國大使館也未遷入新都,仍舊就在仰光。

遷都困難重重,緬甸軍政府卻堅定的推進這項工作。至2006年初,遷都工作從慌亂中走出來。當年3月27日的緬甸建軍節,軍政府在新都舉行盛大閱兵式,宣布新都名稱為內比都,意為「皇都」或「京城」。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到訪內比都

五、林中「鬼城」

在正式遷都前,緬甸已投入4億美元用於內比都建設。2006年後,緬甸軍政府進一步擴大對內比都的建設資金投入,總額將超過100億美元。而當年緬甸GDP不過119億美元,為了建設新都,緬甸可謂傾盡國力。

隨著緬甸民主運動的發展,軍政府對緬甸未來政治走向充滿擔憂,因而在彬馬那縣城東北15公里處,軍政府另外修建了一片區域,用以容納緬軍軍事機構。

軍政府首腦丹瑞大將(1992年-2011年在任)主導了遷都工作

緬甸經濟發展緩慢,軍方通過稻米、天然氣及寶石木材出口賺取外匯,這也是內比都建設的資金來源之一。

巨額資金的投入讓內比都的城市面貌迅速發生變化,寬敞的6車道馬路貫穿全城,有的地方更是達到8車道。對外連接仰光、內比都等城的高速公路在2008年完工。

內比都國際機場也在2011年啟用並開通了聯通緬甸國內主要城市,以及中國昆明等地的國際航線。

內比都國際機場

在內比都城中,還有大量體量巨大的地標建築。例如2008年軍隊節正式開門營業的緬甸最大動物園——內比都動物園;模仿仰光大金塔,通高99米的歐巴達丹蒂佛塔;占地超過600英畝,全球最大的軍事博物館等。

緬甸軍事博物館

內比都不斷發展的同時,緬甸國內政局也發生劇烈震盪。緬甸軍政府常年被西方制裁,壓力之下緬甸軍政府被迫於2008年同意修憲,逐步放寬軍方對國家的控制。

2010年,緬甸通過選舉的方式產生了新任政府。軍方成立的聯盟鞏固與發展黨(簡稱「鞏發黨」)贏得大選,軍方出身的登盛成為緬甸總統。

緬甸民主運動的靈魂人物,常年被軍政府軟禁的昂山將軍之女翁山蘇姬也在同一年獲釋,並於兩年後當選緬甸議會議員。

翁山蘇姬

為了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係,同時削弱民眾的敵意。緬甸軍方在2016年退居幕後,翁山蘇姬等人被推上前台,成立緬甸文官政府。

軍方仍握有實權,文官政府並未將首都遷回仰光。文官政府也制訂了關於內比都的發展規劃,但內比都的實際情況始終差強人意。

截至2020年,內比都城區人口不足50萬,同年仰光人口已突破750萬。雖然內比都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但當地缺少足夠的工業商業企業,經濟發展乏力。

宏偉的緬甸議會(位於內比都)

縱使修建了交通設施,這裡每年的對外貿易額不足仰光的1%。與充滿人氣的仰光相比,內比都堪稱「林中鬼城」。

緬甸並不是近些年唯一遷都的國家,近半個世紀諸如象牙海岸、坦尚尼亞、斯里蘭卡都進行了遷都。

緬甸第一大城市仰光

哈薩克將首都從東南的阿拉木圖遷往北部的阿斯塔納,有效提升了國家對北方俄羅斯族聚居區的控制力,維護了國家穩定。

巴西把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遷往內陸的巴西利亞,有效開發了中部地區,避免沿海與內陸發展差異過大。此外,印尼、赤道幾內亞等國也在進行新都建設工作。

哈薩克位於中亞

從國際案例來看,緬甸並非遷都個案。但不可否認的是,緬甸在遭受國際制裁的同時投入巨資營建新都,實際效果差強人意。

放棄仰光改用內比都,固然有增強對緬北控制力的考量。但仰光在近現代形成的經濟人口優勢難以在短時間內被抵消,內比都的教育、經濟發展程度仍無法與仰光相比,緬甸貿然遷都顯然違背了該國經濟發展規律。

即便緬甸在內比都劃出專門土地供外國建立使館,但外國駐緬使館至今仍留在仰光。

中國駐緬使館

遷都內比都,更多的是緬甸軍政府走的一步政治棋。2021年緬甸發生軍事政變,軍政府再度上台,緬甸民眾對軍方的不滿日益積聚。

內比都更像是緬甸軍方為自己建立的一座堡壘。民眾的敵意、經濟的停滯註定內比都無法真正取代仰光成為緬甸第一城。

軍方在內比都閱兵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d099c5d3d80c804dd030a09e0f3c1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