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的海上民族:京族,為何從越南遷移到廣西生活?

2023-09-13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中國唯一的海上民族:京族,為何從越南遷移到廣西生活?

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總人口超過1億。一些民族不僅生活在中國,還是中國鄰國的主體民族。如蒙古族、朝鮮族、哈薩克族等。

越南作為中國的重要鄰國,歷史上與中國聯繫緊密。越南的主體民族京族占越南總人口86%,總規模約8500萬(2022年)。

而在中國,京族也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雖然其在越南的人口基數龐大,中國的京族不足4萬人。

廣西京族三島的位置

中國京族的先民大都是渡海而來的漁民,中國京族居住在廣西南部沿海島嶼上,是中國唯一的「海上民族」。

歷史上,中國境內的京族人口是如何形成的?

京族三島(今已成半島)緊鄰越南

一、南北風疆各別居

先秦時期,從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到越南北部的廣大地區,生活著多支以「越」為名的民族,這片區域被稱為百越之地。

百越族群是如今中國南方以及中南半島上諸多民族的祖先,例如位於今廣西一帶的西甌越是今日壯族的祖先,而生活在今紅河平原的駱越,就是今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前身。

百越

公元前219年,統一中原僅兩年的秦帝國發動了對百越的征服戰爭。50萬秦軍一路南下,將百越之地化為中國郡縣,秦帝國勢力範圍觸及紅河平原。

漢文化隨之進入這片原始落後的地區,漢化過程催動百越民族融入華夏,也促進了新民族的誕生。

紅河平原

一部分漢化的駱越人發展成今日的京族(越南稱為越族),紅河平原河道寬闊、土地肥沃,京族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穩定的農業社會。

紅河平原西北,是一大片平均海拔在1000至1500米左右的山地。這片山地是雲貴高原向南的自然延伸,此地大部分是南北走向,呈弓形分布的高聳山體,構成了如今中越邊境的雲南段。

紅河東北方山脈的高度和密度都比西北方要低,但仍有十萬大山等諸多山體,阻隔著紅河向北的通道。十萬大山流出的北侖河向東注入北部灣,二者構成今中越邊境東段。

雲貴高原與越北

西漢時期,天下被劃分為十三刺史部,越南北部與兩廣地區一同被劃入交州。再到三國時期,統治華南的吳國設立廣州管轄今兩廣大部地區,餘下的今越南北部和廣西沿海成為獨立政區——交州。

公元3至6世紀,中國先後經歷三國、五胡十六國與南北朝的動亂。這期間五胡入華,在激盪的歷史歲月中與漢族不斷融合。

紅河平原土壤肥沃,且向北有山脈阻隔,進入農耕社會的京族沒有像游牧民族那樣,跑到遙遠的中原劫掠以獲取生產資料。

交州

從漢代至唐代,越南北方一直被中國封建王朝統治。盛唐時期,隨著漢人移民和漢文化的不斷輸入,生活在越南北部的京族的生產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安史之亂後,唐帝國開始走下坡路。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各地藩鎮相繼建立割據政權,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中原紛亂讓京族看到了成立獨立國家的機會,特別是公元939年,越南地方勢力擊敗了割據兩廣的南漢政權,取得了實質獨立地位。至公元968年,京族豪族丁部領稱帝。

南漢

此時宋朝正在試圖統一中國,但宋朝整體軍力弱於先前的秦漢隋唐,宋朝無力吞併這片非漢人聚居的邊遠地區,遂承認越南(北部)非中華之地,而將其看做藩屬國。越南被中國封王,在國內則以皇帝自居(外王內帝)。

經過上千年的漢化,京族已成為越南北方最強大的民族,越南正式獨立後,京族成為這個國家的主宰。

宋越之間也發生過多次戰爭,京族三島最早被越南占據,據說就發生在1052年儂智高(壯族)叛亂時期。

宋朝與越南邊境

10~14世紀,京族先後建立越南歷史上的李、陳等王朝,在獨立的發展環境下,漢文化與越人傳統相融合的京族民族文化逐步成熟。

受中國封建王朝的思想影響,京族也將周邊的少數民族視為「蠻夷」,如越南西北的衰牢、牛吼蠻;東北的僚人(壯族及與其同源的儂、布依等族)。

越南獨立初期,僅控制紅河三角洲周邊

統治越南的京族視自己為本地區的「中心」, 通過戰爭、羈縻、文化滲透等方式,加強對周邊「蠻夷地區」的控制。

越南向北是強大的中國,且滇桂兩地有著以壯族為代表的地方民族勢力,而東為大海西為高山,只有向南才是相對平坦的地形,由此拉開了越南長達7個世紀的「南進」。

11至14世紀,越南通過戰爭、結親等方式,從占婆國手中獲得了大片領土,相當於今越南中部。大量京族人進入新領土,同化融合當地占人及其他民族。

與此同時,中國先後經歷了宋元兩朝。越南不時與中國爭奪滇桂邊地少數民族的控制權。奈何中國實力強大,外加滇桂地區地形崎嶇,越南在北方的收穫微乎其微。

越南京族分布

二、戰火飄零北尋生

中越建立宗藩關係後,越南君主的繼位需得到中國帝王的正式任命,且越南應定期對華朝貢。

1400年,越南權臣胡季犛篡奪了最高權力,胡朝取代了統治越南174年的陳朝。此時統治中國的,是立國不到半個世紀的明朝。

1405年,陳朝王族殘存後裔來到南京,向明成祖朱棣哭訴遭遇。朱棣派明軍護送其回國繼位。深感不安的胡朝君主派軍伏擊了明軍,由此引來了明帝國的征伐。

明朝將越南重新納入版圖

1407年,明軍控制越南全境(今越南中北部)。胡朝皇族及大量京族貴族被俘虜到中國,越南再度成為中國郡縣。

這批越南貴族俘虜規模不足萬人,卻是中國較早的一批成規模京族「移民」,他們有的留朝為官,其餘被遣散到中國各地,其中不乏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印記之人。

除胡朝開國君主、太上皇胡季犛、皇帝胡漢蒼兩位高級俘虜外,胡季犛長子胡元澄因擅長火器製作,被明成祖徵召,被明軍奉為「火器之神」。後官至明朝工部尚書,1446年在中國去世。

明軍三眼火銃

明朝占領越南後,彼此之間人員往來更為密切。參照內地標準,越南府州縣三級定期選派歲貢生到北京國子監學習。另有大量京族工匠來到中國,例如永樂五年(1407年)農曆九月,交趾總兵官張輔遣送當地「諸色工匠」七千七百人入明。

還有一些越南少年被閹割融入紫禁城,其中最著名的,是負責北京內城九門修建以及重修故宮三大殿的阮安。

北京東直門

明朝的統治促進了越南文化發展,但官員盤剝和繁重的徭役讓越南人苦不堪言,各地叛亂蜂起。

1418至1427年,黎利領導的起義軍沉重打擊了明軍,明朝被迫在1428年撤出越南並承認黎利對越南的統治權,越南後黎朝建立。

黎利

中越之間恢復了宗藩關係,但後黎朝建立初期仍不斷襲擾明朝邊疆,越南北方領土有所擴張。

西北方,越南在1431年控制了原屬中國雲南的寧遠州(今越南萊州省)。明朝對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羈縻統治,當地土司被任命為世襲官員。實際上與明朝中央的聯繫並不緊密。

萊州省位於越南西北

特別是中越邊境的土司,經常因為極致誘惑或軍事威脅而在中越之間橫跳。只要越南動作不夠大,基本上不會影響中越關係基本面。

越南將寧遠州改為復禮州,當地仍由土官負責管理。這片山地素有「中南半島屋脊」之稱,山脈縱橫缺乏耕地,固然無法吸引京族移民,苗、傣等族是這裡的主人。

明朝的雲南區劃

東北方,越南突破原有的北侖河邊境線,沿著海岸線向前推進了約80公里,今廣西防城港的港口區全域,東興市、防城區沿海地帶均被越南占領。

防城港(當時屬廣東)沿海氣候與紅河平原相似,當地小型島嶼眾多,有大量漁業資源豐富的漁場。對於有漁業傳統的京族人來說,這片地區還是頗具誘惑力的。

京族漁民從海上來(圖片來源@無骨者伊瓦爾)

京族漁民選擇通過海路向東北遷徙,中越邊界的廣西段出現了一定數量的京族移民。這種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廣西始終是中國京族最集中的省區,漁民祖先也塑造了中國京族「海上民族」的特性。

目前有據可循最早的中國京族定居記錄,是廣西防城港京族三島的一份鄉約「承先祖父洪順叄年貫在塗山,漂流出到……立居鄉邑,壹社貳村,各有亭祠」。

京族三島在中越傳統邊境線之外

即這支京族祖籍越南塗山,在洪順三年從海上來到三島,建立起村社和宗祠並在此定居。此處的洪順三年為越南黎襄翼帝年號,即公元1511年。

相較於北方可憐的「收穫」,越南在南方可謂收穫頗豐,占城在越南打擊下不斷衰落,大片領土被越南吞併,京族移民的足跡也向南擴展並同化占族。

越南占族今有50餘萬人,僅占越南人口0.6%

胡氏篡權僅僅一個多世紀後,越南再度發生政治動盪。16世紀初,莫氏家族又篡奪了後黎朝政權。

莫氏沒有得到所有勢力的支持,如宣光總兵(轄區位於中越邊境一帶)武文淵及其後裔則趁機割據自立。後黎朝也在地方勢力支持下死灰復燃,與莫氏武氏爭奪紅河平原。

後黎朝VS莫朝,外加一個實力不強的武氏政權(圖片來源@無骨者伊瓦爾)

1540年,莫氏為緩解軍事壓力,試圖與明朝修復關係。莫朝太上皇莫登庸親入鎮南關叩首乞降,歸還廣西金勒、古森等壯族鄉寨(今屬東興市)。

此地以東一片不足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居住著數千京族漁民,因此該地並未歸還中國,而是成為飛地,越南稱永安州。巫頭、山心、𬇕尾組成的京族三島就位於這片區域。

京族三島

中興的後黎朝只是個傀儡政權,真正的權力被豪族阮氏掌握。1545年,阮氏家族領袖阮淦去世,其女婿鄭檢奪取權柄並大肆捕殺阮氏族人。

阮淦之子阮潢逃往南方,鄭阮兩家都宣布效忠後黎朝,但二者實際攻伐不斷,即越南歷史上著名的「鄭阮紛爭」。

越南在原先「三朝並存」(後黎、莫、武)的情況下,進入「四足鼎立」(鄭阮莫武)的新態勢。

四足鼎立(圖片來源@無骨者伊瓦爾)

戰爭造成大量京族民眾流離失所。

明朝《東粵疏草》記載,16世紀末峒官(明朝任命的壯族土官)黃克欽到越南傳令,越南塗山的京族民眾護送黃往返於兩國之間,這引起了賊黨的妒恨,塗山民眾遭賊黨攻殺。

1608年,明軍征越南夷賊,塗山夷人主動策應配合。征剿完成後,塗山京族被明朝安置在今防城港沿海地區居住。

塗山

17世紀中葉,鄭氏趁中國明清易代以及三藩之亂兼并了武氏和莫氏,一統越南北方。武氏莫氏族人逃入廣西雲南,由於人數少且分散,這批京族人很快被當地的漢族及少數民族同化。

總結來看,少量京族因戰亂遷入中國,但受山地阻隔以及當時滇桂兩省邊境多為少數民族居住的落後地區,不足以吸引大批京族遷入。且當地土司部族也不歡迎異族,少量京族如同墨水滴進大海,被稀釋同化。

越南的戰亂沒有影響越南的南進,特別是鄭阮紛爭格局奠定,實力較弱的阮主只能向南擴張來增強實力。

華人領袖鄚玖為阮主開拓湄公河三角洲西部

吞併占城後,阮主在18世紀上半葉從柬埔寨手中奪走了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這片土地的肥沃程度超過紅河三角洲,吸引了大批京族以及華人移民遷入。

如今的湄公河三角洲(越南部分)約3.9萬平方公里,占今越南總面積的11.8%,人口占18.3%,農業總產值占越南60%以上。

湄公河三角洲

三、愴然悠悠三島事

1802年,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封建王朝阮朝建立。作為東亞朝貢體系的一員,越南與中國保持了緊密的經貿聯繫。

大量華人來到越南,在紅河、湄公河流域定居下來,從事農商及礦業開採,為促進越南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9世紀初清朝西南地區民族分布,京族可忽略不計

相比之下,京族的生產力水平要落後一些,因此也就鮮有京族商人來到中國南方定居從商,僅有少數的京族漁民不定期來到中國沿海地區。

19世紀後,西方列強入侵東亞,朝貢體系瀕臨解體。英法等國更是在東亞、東南亞展開了激烈的殖民競爭。

英國吞併印度後順勢進入東南亞,控制了緬甸、馬來亞等地。法國則從中南半島東部襲來,於19世紀中葉發起了對越南的侵略戰爭。

控制湄公河三角洲後,法國於19世紀70年代全面入侵越南並進窺中國滇桂兩省。1883年,法國迫使越南簽訂《順化條約》並挑起對華戰爭,試圖讓清朝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

中法戰爭

法國最終憑藉堅船利炮,打贏了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清朝承認越南淪為法國保護國。

法國人將近代國界概念帶到越南。1886-1887年,法國相繼與清廷簽訂《中法界務專條》等條約,明確了中越1200餘公里的陸地邊界。西段以雲貴高原的山脈連線為界,東段以山地丘陵和北侖河為界。

北侖河,右為中國東興,左為越南芒街

中越依約交換部分領土,其中越南的飛地(京族三島一帶)、分茅嶺以北被劃入廣東廉州府(今屬廣西)。居住在飛地的3000餘京族漁民成為大清臣民。

京族三島併入中國

20世紀上半葉,越南作為法國的殖民地,與中國的文化經貿聯繫被弱化。居住在京族三島及散居在滇桂粵的京族人,開始融入中國社會。散居京族逐步被同化,三島的京族因為聚居的關係,保留了較為純正的民族風貌。

越南封建王朝長期採用漢語文言作為官方書面用語,越南還依據漢字創建字喃來記錄民族語言。法國殖民越南後,推廣用拉丁字母表計越南語(國語字)。

字喃、國語字、英語對照

中國京族大都來自越南東北部,他們的語言原屬越南語北方方言一支,他們不使用國語字而是保留了對漢字和字喃的使用。

中國京族語言受到粵語、壯語的影響,雖然能與越南人溝通交流,但中國京族的語言從越南北方方言獨立出來,成為越南語的另一方言分支——防城方言。

1952年,為解決制約廣西經濟發展的出海口問題,廣東省的欽州(包括京族三島)、北海被劃歸廣西,這裡是中國京族最集中分布的地區。

京族三島併入廣西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完成,中國越族總計6596人,規模雖小,卻是中國最早確認的30餘個少數民族之一。

該民族在1958年被定名京族,京族名稱據說是因為該民族最早居住在越南的古都升龍(今河內)周邊。

升龍皇城遺址

京族三島是中國京族最重要的聚居地,占中國京族總人口的25%左右。在第一次人口普查中,當地最早的京族移民已在當地繁衍了17代,最少的也是第3代。

20世紀70年代,通過開發建設,京族三島逐漸與鄰近大陸相連成為半島。通過鹽鹼地占比也從90%以上下降到70%左右,靠漁業而生的京族得以進行更多農業項目。

京族漁民

至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京族人口突破1萬。在此後的幾次普查中,京族人口始終保持增長態勢。例如京族占廣西人口從1990年前的0.02%上漲到2020年的0.06%。

中越邊境北侖河,右為中國東興,左為越南芒街

隨著90年代中越關係的緩和,兩國之間的貿易逐步恢復。不少京族民眾藉助自身語言優勢,加入到中越邊境貿易活動中。

作為中國境內唯一的京族聚居地,京族三島所在的廣西東興市有大量與京族或中越有關的景點,如北侖河口、大清國界一號碑、京族三島金灘等。再如京族米粉、海鴨蛋、海鮮粥等地方特色美食。

卷粉

中國京族的傳統文化得到了較好保存,京族少年兒童每周都有京語課程(越南語防城方言),因不使用越南的拉丁化國語字,中國京語教育側重於聽說。年輕一代的京族人能較為熟練的使用普通話和粵語(東興白話)。

哈節是中國京族的獨特節日(越南京族不過此節),傳說鎮海大王殺死了襲擾京族三島的蜈蚣精,當地民眾修建哈亭紀念,由此演變成哈節。

哈節

也有說法「哈」有「歌」的意思,節日這天,京族民眾在京語誦讀和歌聲中迎神、祭神、坐蒙、送神。

哈節的出現,與京族先民對平安出海、魚蝦滿船、祛瘟除疫、生活順遂的祈願密切相關,如今也是京族地區重要的旅遊觀光項目。

除了京族,中國的15個少數民族是中越間的跨境民族,他們在越南被劃分為27個民族(越南共計54個民族),集中分布在中越邊境山區。

越南民族分布

有的民族中越劃分相同,如仡佬、拉祜;有的名稱不同,如中國稱苗族,越南叫赫蒙族;有的則被重新劃分為多個民族,如漢族被越南政府劃分為華族、艾族。

壯族是中國第一大少數民族,亦是中越間規模最大的跨境民族。越南將壯族分為岱依族、儂、布標等6個民族。其中岱依族人口約180萬(2020年),是越南第一大少數民族。

壯族(包括分支)在越南各省人口占比

時光千載,歲月悠悠。

回首京族的發展歷史,自10世紀越南獨立後,就不斷有京族人遷入中國。因為山地阻隔,京族流向中國的人口遠不能與其南下的人口規模相比,進入中國的京族人被不斷同化。

19世紀末的列強入侵將京族三島等地劃入中國,這裡的居民也是中國京族的主要來源。2023年,中國京族人口約3.4萬且在持續增長。

中國京族保留了字喃、漢語文言族譜等諸多民族符號,而這些民族特色,如今在越南京族身上已經看不到了。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22cd5893a8574a260c7061a99fbd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