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間進行領土互換並不常見,大國間的土地交換例子則更少。而土耳其和伊朗就是有過土地交換事例的地區大國。
土耳其、伊朗歷史上有過領土交換的先例
1932年,在土耳其領導人凱末爾的主持下,土耳其和東方鄰國伊朗(波斯)簽署了領土交換協議。
土耳其、伊朗的領土交換
土耳其用233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山間盆地),從伊朗手裡換取了阿勒山的一支——小阿勒山東麓一小塊約100平方公里土地。
土耳其換取的土地地處山區,地勢崎嶇,且常年被冰雪覆蓋。
經過此次領土交換,土耳其不僅損失了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用肥沃的土地換取了相對貧瘠的山地。
土耳其、伊朗的領土交換地區
顯然,土耳其作為交換領土的提出者做了一筆」賠錢買賣「。
那麼,土耳其為什麼主動以大易小呢?
土耳其從伊朗交換獲得阿勒山的東麓
一、鄂圖曼、波斯瓜分庫爾德
土耳其、伊朗的領土交換地區,跟兩國跨界民族——庫爾德人的有著密切的關係。
庫爾德人
庫爾德人總人口有3000多萬,是中東地區僅次於阿拉伯人(4.5億)、土耳其人(6000萬)和波斯人(5400萬)的第四大民族。
然而,庫爾德人並沒有建立自己的國家。
庫爾德人分布
庫爾德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伊朗(第三大民族),土耳其(第二大民族),伊拉克(第二大民族)和敘利亞(第二大民族)四個國家。
庫爾德人的分布
根據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的研究,伊朗的人的祖先雅利安人從裏海沿岸遷徙到伊朗高原,建立了波斯第一帝國。
傳說庫爾德人是波斯帝國在同米底王國(約前678年-前549年伊朗高原的國家)的作戰中,波斯帝國滅亡了米底帝國。部分波斯人和米底人通婚過程中形成的民族——庫爾德人。
庫爾德人使用的庫爾德語在古波斯語基礎上產生,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
庫爾德人居住的地區(庫爾德斯坦)分布在今天伊朗、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山區,長期以遊牧為生。
庫爾德人生活在高原山地
但庫爾德斯坦地處亞歐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這就註定了庫爾德人歷史上被強權的輪番統治。
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3世紀,庫爾德人居住的地區被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6-前3世紀)、馬其頓希臘帝國(公元前3世紀-前1世紀)和羅馬帝國(公元前1-2世紀)等強權統治。
公元3世紀時期,波斯第二帝國建立。波斯第二帝國開啟了和羅馬的霸權之爭。
波斯第二帝國是一個以波斯人為主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包括庫爾德人和亞美尼亞人等。
羅馬帝國和波斯第二帝國爭奪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的土地
亞美尼亞人為了不被波斯人同化,宣布皈依基督教(波斯信仰拜火教)。阿勒山傳說是諾亞方舟停泊的地方,成為了亞美尼亞人的聖山。亞美尼亞人主要居住在阿勒山以北,庫爾德人居住在阿勒山以南。
亞美尼亞的位置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庫爾德人的土地被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第二帝國瓜分。
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滅亡了波斯第二帝國,並占據了東羅馬帝國的東部領土。庫爾德人被阿拉伯帝國統治。
東羅馬帝國(紅色)和阿拉伯帝國的對峙
阿拉伯帝國是一個以阿拉伯人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其統治地區的居民包括波斯人、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突厥人。
阿拉伯帝國統治下的庫爾德人、波斯人以及中亞的突厥人皈依了伊斯蘭教。阿勒山北部的亞美尼亞人依然堅持基督教信仰。
庫爾德人皈依伊斯蘭教
公元630年,伊斯蘭教內部因為繼承人問題,分離成為遜尼派(資格繼承制)和什葉派(穆罕默德血統繼承)兩個派別。多數阿拉伯人、庫爾德人以及突厥人信仰遜尼派,波斯人卻選擇了什葉派。
公元13世紀時期,阿拉伯帝國被日漸崛起的蒙古帝國所滅。
經過了蒙古人統治40年後,突厥人的一支——塞爾柱突厥人(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半島東部建立了羅姆蘇丹國。該國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了東羅馬帝國的禍患。
塞爾柱突厥人發源地,位於今天土耳其東部
公元13世紀末,塞爾柱突厥人的鄂圖曼家族在小亞細亞半島東部建立了鄂圖曼帝國(主要信仰遜尼派)。
隨後,鄂圖曼帝國占領了阿勒山的西部。小亞細亞半島東部被視為土耳其人的發源地。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被鄂圖曼帝國所統治。
公元1453年,鄂圖曼帝國滅亡了東羅馬帝國,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鄂圖曼帝國,建立地跨三大洲的帝國
公元16世紀,阿勒山東部的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在薩菲王朝的帶領下,逐漸統一了伊朗高原。建立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第三帝國(什葉派帝國)。
這是繼阿拉伯帝國滅亡波斯帝國800年後,波斯人再次獨立。
波斯薩菲王朝,統一波斯
波斯第三帝國和鄂圖曼帝國為爭奪中東地區的霸權,進行了幾個世紀的鬥爭。庫爾德斯坦和亞美尼亞人聚居區成為了鄂圖曼帝國和波斯第三爭奪的前沿陣地。
16世紀時期,在鄂圖曼帝國和波斯第三帝國的戰爭中,鄂圖曼帝國奪取了兩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鄂圖曼和波斯之間的大致邊境以阿勒山、兩河作為劃分。
鄂圖曼帝國和波斯帝國爭奪中東
17世紀,為了爭奪兩河流域,鄂圖曼帝國和波斯帝國再次爆發戰爭(1623年-1639年)。
1639年,鄂圖曼帝國和波斯簽署了《祖哈布條約》。鄂圖曼帝國和波斯的範圍大致劃分在阿勒山和底格里斯河之間。
就這樣,大部分庫爾德人和亞美尼亞人聚居區被鄂圖曼帝國所占據。小部分庫爾德人和亞美尼亞人聚居在波斯帝國境內。
鄂圖曼帝國和波斯帝國瓜分庫爾德人的土地(小阿勒山在斜槓左邊)
18-19世紀時期,鄂圖曼和波斯之間屢屢爆發戰爭,但誰也無法徹底征服誰。
阿勒山-底格里斯河-阿拉伯河一線成為了鄂圖曼帝國和波斯的大致邊界線。
庫爾德人遭遇兩個政權的瓜分。其中,鄂圖曼帝國占據了大部分庫爾德人的聚居區。
二、困擾土耳其的庫爾德問題
庫爾德人信仰伊斯蘭教,波斯第三帝國和鄂圖曼帝國也是伊斯蘭教國家。但庫爾德人在兩個帝國的待遇卻完全不同。
波斯是什葉派國家,庫爾德人多數信仰遜尼派。因為教派衝突,庫爾德人備受波斯統治者壓迫,零星起義不斷。
庫爾德人的信仰和鄂圖曼帝國信仰一樣。在鄂圖曼帝國統治前期,鄂圖曼帝國境內的庫爾德人的生活好於異教徒(包括希臘人、南斯拉夫人、亞美尼亞人等基督徒)。
鄂圖曼帝國境內的庫爾德貴族
庫爾德人主要充當鄂圖曼帝國的主要兵力,征戰基督教國家。
這使得庫爾德人獲得了鄂圖曼蘇丹的賞識。鄂圖曼帝國更是給予了庫爾德人更多的自治地區。
鄂圖曼帝國境內的庫爾德自治公國
18-19世紀,波斯、鄂圖曼兩個帝國在和歐洲列強的作戰中失利,逐漸走向衰落。
兩個帝國成為了英法俄等歐洲列強的肥肉。
尤其是鄂圖曼帝國,更是西歐列強競逐的主要戰場。鄂圖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地處土耳其海峽,是溝通黑海和地中海的交通要道。
因此,鄂圖曼帝國是英法俄等大國競逐的目標。
土耳其海峽的位置
鄂圖曼帝國占據歐亞非三大洲,統治了諸如希臘人、塞爾維亞人、亞美尼亞人等基督教民族。
此外,鄂圖曼帝國還統治著非土耳其人的穆斯林民族,包括阿拉伯人、庫爾德人。
鄂圖曼帝國境內的民族、宗教矛盾錯綜複雜。這也給了歐洲列強幹涉鄂圖曼帝國提供了藉口。
1821年,鄂圖曼帝國境內的希臘率先爆發了反鄂圖曼起義。英法俄等國為了在鄂圖曼地區彰顯自己的存在,紛紛支持希臘的獨立運動。希臘於1831年獨立成功。
希臘的獨立
希臘獨立使得鄂圖曼境內的其它民族的獨立慾望愈加強烈。為了防止其它民族效仿希臘,鄂圖曼帝國的民族、宗教政策開始趨於保守。
自治程度最高的庫爾德人等非土耳其人的自治權被收回。
1847年,最後一個庫爾德公國的自治權被取消。鄂圖曼的庫爾德人開啟了對帝國的反抗。
19世紀70年代,俄國打著解放斯拉夫人和基督徒的旗號,發動俄土戰爭。戰敗的鄂圖曼帝國承認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基督教國家獨立。
1877年之後,鄂圖曼帝國的土地進一步縮水
與此同時,波斯的日子也不好過。波斯在對外戰爭失利。
俄國通過俄波戰爭,逼迫波斯北方的東亞美尼亞(亞美尼亞,西亞美尼亞在土耳其)、北亞塞拜然(南亞塞拜然仍在波斯)割讓給俄國。
此外,俄國將波斯北部視為其勢力範圍,英國通過侵占波斯灣地區,將波斯南部作為勢力範圍。波斯成為了被英俄控制的半殖民地國家。
波斯被英、俄瓜分
隨著鄂圖曼帝國歐洲領土的流失,鄂圖曼帝國和英法俄關係日漸惡化。一戰時期,鄂圖曼帝國則加同盟國陣營,對英法俄作戰。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退出了協約國陣營。
一戰以同盟國陣營失利而告終。作為戰敗國,也是異教徒(相對英法等基督教國家)的鄂圖曼帝國,受到了嚴厲的處罰。
為了肢解鄂圖曼這個「異類」,協約國和鄂圖曼簽署了近乎嚴苛的《色佛爾條約》。
希臘獲得了土耳其海峽附近的領土,阿拉伯國家漢志的獨立得到承認,伊拉克、敘利亞等阿拉伯人的領土交給英、法託管。
《色佛爾條約》簽訂,鄂圖曼帝國和波斯喪失邊境
英法打著「民族自決」的旗號,許諾鄂圖曼允許境內的庫爾德人獲得高度自治,並允許獨立公投建立國家。
庫爾德人獲得了獨立建國的機會。
一戰不僅僅削弱了鄂圖曼帝國,英國因為在一戰中損耗過大,對波斯南部的控制減弱。
1917年,俄國發動十月革命,退出了波斯北部。波斯則利用一戰後的機會發生政變。1921年,波斯的軍官禮薩汗發動軍事政變,自稱陸軍大臣,掌握國家政權。
由於鄂圖曼領土大幅縮水,此時波斯和鄂圖曼帝國幾乎失去了邊境。
因為《色佛爾條約》的簽訂使得土耳其喪失了80%的領土,鄂圖曼帝國蘇丹(君主)遭遇前所未有的孤立。
鄂圖曼軍官和土耳其民族主義分子凱末爾率領土耳其軍隊,對鄂圖曼帝國和協約國作戰,打敗了希臘軍隊。
凱末爾
此時俄國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恐慌。英法決定扶持土耳其,對抗蘇俄。
庫爾德人成為了交易品。
1923年,土耳其和英法協約國簽訂了《洛桑條約》。為了不過削弱土耳其,英法答應庫爾德斯坦、西亞美尼亞的獨立被取消。
隨著庫爾德斯坦、西亞美尼亞(東亞美尼亞是外高加索三國,後加入蘇聯)獨立的取消,土耳其恢復了對於其東部地區的主權。
土耳其恢復了東部地區的主權後,和波斯有了邊境。當時土耳其和波斯繼承了原鄂圖曼和波斯北段560公里的邊境線。小阿勒山成為了界山。
《洛桑條約》後的土耳其,與伊朗(波斯)有了邊境
土耳其東部與波斯接壤的地區,主要居民是庫爾德人。
庫爾德人是土耳其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占9%的比重(1925年)。庫爾德人主要分布在土耳其東南部的山區,而該地區被視為是鄂圖曼的龍興之地。
土耳其境內的庫爾德人 聚居區(綠色)
為了保住自己的龍興之地,土耳其加強了對境內的庫爾德人的土耳其化政策。1924年,凱末爾宣布取消庫爾德人的身份,將其稱為「山地土耳其人」。
就在土耳其宣布庫爾德人土耳其化的次年,即1925年,禮薩汗宣布自己成為波斯的國王,波斯進入巴列維王朝時期。
巴列維王朝初期,著力廢除此前和英國(俄國建立蘇維埃政權後,退出波斯北方)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復了部分主權。波斯逐漸完成去殖民化。
巴列維王朝的建立者禮薩-汗
凱末爾對庫爾德人實行土耳其化的政策,激起了庫爾德人的強烈反抗。1928年,庫爾德人爆發了阿勒山大起義。起義雖然遭到了土耳其的鎮壓。但此時的波斯土耳其劃界,卻讓土耳其政府頭疼。
庫爾德人亞拉拉特大起義
因為庫爾德人是一個跨境民族。庫爾德人居住地在土耳其、波斯、以及英國託管的伊拉克西北部、法國託管的敘利亞東北部。
更特別的是,小阿勒山是庫爾德人的居住地之一。該地區地勢崎嶇,庫爾德人依靠小阿勒山和土耳其打游擊戰。
小阿勒山地處土耳其、波斯的邊境。其東麓在波斯境內。土耳其境內的庫爾德人在騷擾完土耳其軍隊之後,通過小阿勒山東麓逃入波斯。
小阿勒山的地理位置,地處土耳其、伊朗邊境。圖片源自Google地圖
庫爾德起義者通過在波斯的休整補給,重新回到土耳其境內騷擾圍剿的土耳其軍隊。
但是,土耳其如果跨境打擊庫爾德人,就是對波斯的入侵。這是波斯無論如何無法忍受的。
當時的土耳其剛剛恢復元氣,與波斯開戰勢必會再次元氣大傷。
小阿勒山,紅色圈為其東麓
土耳其的多次圍剿,都以失敗告終。因此,小阿勒山東麓的庫爾德人問題一直困擾著土耳其政府。
三、雙贏的交換
歷史上,波斯和土耳其之間為了爭奪中東霸權彼此爭奪不斷。
一戰後的波斯和土耳其依然保持著競技關係。因此,波斯最初的態度是希望藉助庫爾德人之手,削弱老對手土耳其。
庫爾德人起義
波斯國力相對強大,土耳其不希望利用武力入侵的方式解決問題。為此,土耳其的領袖凱末爾提出了跟波斯提出了領土協商,即交換領土的方式,解決土耳其的庫爾德人問題。
20世紀20至30年代,土耳其和波斯為了實現國家的現代化,都進行了世俗化改革。
伊朗(波斯)世俗化,讓女性去頭巾
庫爾德人在波斯、土耳其之間穿越,使得波斯北方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波斯、土耳其都希望有個穩固的邊境環境,以便著力進行世俗化改革。
因此,波斯接受了土耳其提出的領土交換方式解決土耳其的庫爾德人問題。
凱末爾和波斯國王會面,商討領土交換
為了表明領土交換的誠意,1931年,土耳其凱末爾提出將南部肥沃的土地戈圖爾劃給波斯,換取小阿勒山的東麓。
土耳其交換的土地面積233平方公里,其中60%的土地是中東地區難得的沃土。
小阿勒山的東麓地區地處山區,面積只有100平方公里,地勢崎嶇。
對於波斯來說,這樣不僅國土面積擴大了100多平方公里,用土地利用率較低。用較小土地換取較大的肥沃土地無異於天上掉餡餅。
因此,土耳其提出的領土交換方案得到了波斯的贊同。
土耳其、伊朗(波斯)領土交換,紅色為土耳其交換的地區
1932年1月,土耳其與波斯簽署協議。土耳其用面積較大的肥沃土地換取了小阿勒山的東麓。
至此,土耳其和波斯領土交換正式達成。土耳其和波斯的邊境確定。小阿勒山由邊界山,正式成為了土耳其的領土。
小阿勒山
隨著波斯和土耳其土地交換的完成,土耳其加強了對小阿勒山地區的打擊和封鎖。
土耳其在小阿勒山設立圍欄,堵死了庫爾德人通過兩邊跨境。這為土耳其圍剿該地區的庫爾德武裝叛亂提供了便利。
到1933年,土耳其基本上撲滅了本國境內的庫爾德人的叛亂。
1934年,為了進一步控制庫爾德地區,土耳其頒布了《移民安置法案》,鼓勵土耳其人遷移至庫爾德地區,並沒收庫爾德地主的財產。
通過鼓勵土耳其人遷入的方式,進一步在庫爾德地區「土耳其化」,稀釋庫爾德人在當地的比重。
土耳其化庫爾德斯坦地區(東南部)
此外,土耳其政府還在東南部設立軍事禁區。土耳其境內的庫爾德武裝問題雖然偶有發生,但整體上,土耳其維持了東部相對穩定的局面。
1935年,波斯更名伊朗。伊朗繼承了此前和土耳其簽訂的邊境協議。伊朗和土耳其的邊境在1935年基本形成。
土耳其、伊朗今天的邊境
伊朗在獲得了新土地之後,對於境內的庫爾德人、亞塞拜然人(第二大民族)採取了相對懷柔的舉措。
除了1946年,庫爾德人在蘇聯的支持下曾經建立過「馬哈巴德共和國」(1946年1月至12月;12月被伊朗政府鎮壓)之外,國內長期風平浪靜。
兩國的位置
土耳其和伊朗的領土交換,土耳其用失去100多平方公里土地的代價維護了國家的穩定和安寧。
此外,該交易使得土耳其和伊朗的關係進入了長達幾十年的穩定時期。可以說,這筆交易對於伊朗和土耳其來說是一筆雙贏的買賣。
土耳其、伊朗的領袖會面
長期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