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辦了本年度的G20峰會。
除了這場盛事本身,莫迪政府在發出的會議邀請函上和會議的名片,都用「婆羅多(Bharat)」一詞替換了英文國名「印度(India)」也引發了廣泛熱議。
G20邀請函中,Prime Minister of Bharat即婆羅多總理
多家印媒報道稱,莫迪政府將在9月18日至22日舉行的議會特別會議上,提出一項關於把印度(India)國名更改為婆羅多(Bharat)的決議。
而印度民間對於更名婆羅多的呼聲也很高,早在2020年便有普通印度民眾向印度最高法院申請將India改為婆羅多,理由是:India源於英國殖民者,而婆羅多與印度斯坦能凸顯印度的歷史文化。
但是此舉在同年6月被印度最高法院駁回,並指出印度憲法明確表示印度就是巴拉特,更名意義不大。
印度前板球運動員賽瓦格,呼籲印度隊身穿國名為「巴拉特」而非「印度」的球衣出戰板球世界盃。
婆羅多一詞,源於印度教史詩《摩柯婆羅多》,講述了婆羅多族的後裔般度和俱盧兩族之間的王位爭奪,包含大量印度民間神話、大量宗教等方面的內容。摩柯意為偉大,婆羅多指婆羅多族和擁有的土地。
長久以來,印度教教徒便以婆羅多稱呼自己的國家。而熟悉的India則是英國殖民印度後才有的單詞。
G20會議期間,印度總理莫迪面前的名牌為「婆羅多」
1950年頒布的英文版印度憲法的第一章第一條寫道:「印度,即婆羅多,是一個聯邦」。
而印地語版憲法則寫道:「婆羅多,即印度,是一個聯邦」。這表明婆羅多和印度都被官方認可,指代這個國家。
既然兩者可互換,為何印度當局好端端地要堅持改國名?婆羅多對於印度人而言究竟有何魔力?
印度英文版憲法
一、婆羅多的由來
婆羅多是一個不斷演變的概念,範圍最大的時候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與今天的印度不是一個概念。《摩柯婆羅多》創作歷時800年,直到公元4世紀才創作完成,在此之前,都以印度河代指印度。
印度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由上游的五條支流匯聚形成,河水沖刷形成大片灌溉平原,得天獨厚的地理自然資源,讓印度河流域成為南亞最早的宜居地。
印度河地理位置
土著達羅毗荼人便在此地創造了南亞原生文明—印度河文明。印度河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有著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貿易,最早進入農業文明和定居社會文明。
印度河文明
土著達羅毗荼人的安寧生活被入侵的雅利安人打破。公元前2000年左右,來自中亞高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一路南下,從開伯爾山口入侵了南亞,印度河文明走向終結。
雅利安人入侵路線
隨著雅利安征服者在南亞進一步擴張勢力範圍,土著達羅毗荼人成為奴隸、慘遭屠戮,不得不開啟了南遷之路。
南亞的文明版圖也隨之逐漸從印度河流域發展到恆河流域。
恆河流域
為了從思想上讓土著居民徹底順從,以土著文化的基礎之上,雅利安人創造了婆羅門教(印度教前身),同時頒布了《摩奴法典》來穩固雅利安人的絕對統治與權威。
婆羅門教倡導種姓制度,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自此印度自此開啟吠陀時代。
婆羅門種姓制度
在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的交流中,梵語就此誕生。梵語屬於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
梵語中,以Sindhu(信度,本意為河流)代指印度河文明。Sindhu(信度)遂成為古印度人對這片土地的稱謂。
梵語
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極盛,是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歐非的帝國。
波斯帝國版圖
作為印度鄰國,波斯以Hindu稱呼印度,因為波斯人在對梵語Sindhu(信度)的首字母S存在發音困難。並且將隔開印度與阿富汗的山脈稱為「興都庫什山」(Hindu kush),即印度山之意。
興都庫什山地理位置
同時,雅利安血統的後裔構成了印度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人(Hindustani people),亦被稱作興都斯坦人。
目前,印度斯坦人在印度占比43.6%。印度斯坦人膚色從淺褐至黑色不一,其中,種姓制度上層的膚色偏白、下層較黑。
印度斯坦人膚色多樣
隨著時間的演進,南亞開始陸續出現一些邦國。大小邦國之間相互征伐,嚴苛的種姓制度使得上層雅利安人與土著居民矛盾十分尖銳。
此時,一個小邦國—迦毗羅衛國的王子釋迦摩尼(剎帝利階級)創立了佛教,堅決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佛教開始小範圍的在南亞傳播。
印度邦國時代
公元前3世紀,希臘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率軍從興都庫什山脈的開伯爾山口入侵南亞,古希臘人將波斯人口中的Hindu稱為Indus。
隨後,Indus成為西方對印度的通用名稱。
亞歷山大的帝國
然而,亞力山大大帝占領整個南亞的圖謀並未實現,摩揭陀國的旃陀羅笈多率領軍隊擊敗了馬其頓大軍,隨後兼并了一眾邦國,建立了南亞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阿育王在統一次大陸後定佛教為國教,佛教達到鼎盛時期,婆羅門教式微。阿育王曾派使節出走南亞各地,修建了無數的佛教建築和佛塔,佛教也開始傳向世界各地。
阿育王時期孔雀帝國版圖
公元4世紀,恆河上游信仰婆羅門教的笈多家族崛起,通過軍事擴張不斷征服周邊的小國,最終推翻了孔雀王朝的統治。笈多王朝鼎力支持婆羅門教,企圖恢復婆羅門教的舊有主流地位,鞏固自身統治。
由於此時婆羅門教深深受到佛教的影響,已明顯有別於舊式婆羅門教,崇拜梵天、濕婆和毗濕努,並且根據對三位主神的崇拜創立了各種教派,融合佛教因果輪迴的思想主張業報輪迴—今生吃苦受罪,來生幸福順利,故以「新婆羅門教」自居,即現在的「印度教」。
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濕婆、毗濕努
在婆羅門教向印度教轉化的時代,《摩柯婆羅多》也在這一時期完成。婆羅多即婆羅多族和該族擁有的「南部的海洋和北部的雪」之間的土地。其實就是在說印度的領土範圍在喜馬拉雅以南,印度洋以北。
而一直以來都是以Sindhu(信度)指代印度,Sindhu(信度)原指印度河地區,並不能囊括整個南亞,所以婆羅多更符合這個時期印度的疆域和宗教文化。於是印度人自此便以婆羅多稱呼印度。
南亞地形圖
中國古代與印度交往十分密切。公元前138年,漢朝的張騫開拓的古絲綢之路就由川滇緬印古道向身毒(印度),再向西通往波斯、西亞、希臘、羅馬。張騫通西域時,發現「大月氏國」的東南方向有一個叫做「身毒」的國家,派遣副使前往。
我國從漢朝至隋唐時期對古印度的稱呼就是「身毒」,取自梵語Sindhu(信度)的音譯。中國高僧法顯、玄奘曾遊學印度,許多印度僧人也曾前來中國講經。
公元629年,玄奘法師西赴天竺取經返唐後,在著作《大唐西域記》里提出「身毒」宜稱「印度」,從此中國典籍便統一稱印度。
《大唐西域記》中寫道舊雲身毒,或日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二、殖民烙印,India的由來
歷史上,南亞屢次遭異族入侵,入侵者也帶來了新的宗教—伊斯蘭教。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8世紀)、中亞突厥人(11世紀)、突厥化蒙古人(16世紀)都曾入侵這片土地,有的還建立了政權。
伊斯蘭入侵者在古波斯語Hindu的基礎之上,加上stan的後綴,稱印度為Hindustan(印度斯坦),意為印度人生活的地區、印度國。
「斯坦」一詞在受波斯文化、突厥文化影響的地區廣泛使用。
8世紀,阿拉伯商人率先登陸南亞的孟加拉地區,孟加拉位於恆河三角洲,水利便利、盛產香料和黃麻,是阿拉伯商人貿易中理想的中轉站。伊斯蘭教也隨著阿拉伯商人的腳步開始在孟加拉地區傳播。
恆河三角洲
阿拉伯帝國的軍隊則通過陸上通道—開伯爾山口,曾一度占領了印度的信德地區( 即Sindhu的音譯,也譯作信度,印度河地區)。伊斯蘭教隨即在南亞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傳播開來。
從11世紀入侵印度開始,至13世紀初,同樣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突厥人聯合阿富汗蘇丹控制了南亞絕大部分地區,建立蘇丹國,定都德里。德里蘇丹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對印度教和佛教採取敵視政策。
伊斯蘭統治者將印度教作為穩定統治的手段,對其持打壓態度,奠定了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對立的基因。而倡導人人平等佛教卻在劫難逃,大批僧侶被殺戮,眾多佛寺和文物遭到破壞,佛教由此走向消亡。
德里蘇丹國版圖
16世紀,蒙古帖木兒後裔巴布爾率軍擊敗德里蘇丹國,建立了莫臥兒帝國,巴布爾也被尊稱為「印度斯坦的皇帝」。莫臥爾帝國也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採取較寬容的宗教政策,允許印度教與之共存。
莫臥兒帝國勢力範圍
13世紀到18世紀在歷經幾任信仰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後,印度儼然成為一個宗教多元化國家,只不過印度教位居下層。伊斯蘭教主要分布在南亞最東邊(今孟加拉地區)和最西邊兩側。
整體來看,南亞北方居住地是更為純正的雅利安人後裔,越往南混血程度越高,生活在北部平原的印度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就是前者。
南亞南部德干高原,生活在這裡的雅利安人與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後裔馬拉塔人性格彪悍、一直對莫臥兒王朝的統治者持抵抗態度,普遍信仰印度教。西部主要是一些少數民族,東部是孟加拉人。
南亞南部馬拉塔人,占印度總人口的7.6%,其語言馬拉塔語由梵語演變而來
在莫臥兒王朝穩定政權後,將北方平原印度斯坦族的通用方言取名為「印地語」。印地語中以梵語為基礎發展而來,包含大量的婆羅米字母。
使用印地語的是雅利安人血統更為純正的印度斯坦人,以婆羅多稱呼印度。南邊是含更多土著元素的少數民族語言,例如坎納達語、泰米爾語、孔卡尼語等。
印度語言分布
在進一步吸收了大量的阿拉伯和突厥語詞彙,以及莫臥兒幾百年王朝的影響下,在印地語的基礎上衍生了烏爾都語,使用阿拉伯字母,在南亞北部的穆斯林廣為使用。
在烏爾都語中,以印度斯坦稱呼印度,因此穆斯林群體稱這片土地為印度斯坦。
烏爾都語,巴基斯坦國語,也在印度北方的穆斯林中使用
印地語和烏爾都語統稱印度斯坦語,這時,印度斯坦人的概念被極大地擴展,以印度斯坦語為紐帶,不論宗教信仰是印度教還是伊斯蘭教或者耆那教,都被稱為印度斯坦人。
作為紮根印度千年的古老宗教,印度教對印度普通人民影響十分之大,印度教神廟遍布印度各地,印度教的哲學思想和社會綱領已經滲透到印度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這時的穆斯林征服者無法像摧毀佛教一樣除去印度教。
因此,莫臥兒王朝統治者採取利用印度教來控制南亞的方針,但此舉難以消除伊斯蘭教與印度教在意識形態與生活習俗上的相悖性。
印度教神廟
較之前幾任莫臥兒君主較為溫和的宗教政策,第六任君主奧朗則布採取強硬的宗教政策,大搞宗教迫害。
在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壓制、迫害印度教徒,並徵收人頭稅,並將印度教徒驅逐出官僚體系。許多低種姓的印度教徒因無法支付人頭稅等高額稅費而被迫改信伊斯蘭教,印度教起義頻發,宗教矛盾到達了尖銳。
奧朗則布像
18世紀60年代,英國海外殖民的步伐已抵達南亞。英國殖民者以貿易為名,以孟加拉地區為據點,通過4次戰爭征服南印度,隨後征服中部的馬拉特地區,然後於1849年將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收入囊中,自此完成對南亞的征服。
英國沿用了自古希臘以來,西方世界對印度的稱呼「Indus」,以「Indus」為詞根,稱印度為「India」。
為了鞏固南亞殖民統治,英國又玩起了之前對殖民地慣用的老招數「分而治之」,利用南亞固有的宗教、種族矛盾,挑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關係。
在最開始,為了防止有實力的穆斯林貴族復辟,英國人選擇扶持印度教來對抗伊斯蘭教,並且煽動兩教的對立。1885年,代表印度教利益的國大黨成立,印度教徒占絕大多數席位。
印度國大黨旗幟
印度在英國的全球殖民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地位,由於擔心印度教一家獨大,英國人又轉頭偏向印度的穆斯林群體。
在英國的支持下,國大黨的穆斯林代表自行退出國大黨,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聯盟,代表伊斯蘭教徒的利益。雙方常常因為各自宗教群體的利益爭鬥不休,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裂痕由此加深。
20世紀30年代,隨著印度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以及殖民統治的衰落,英國迫不得已同意英屬印度的獨立。
但是,英國斷然不會允許整個南亞獨立為一個完整的國家,英屬印度到底該怎麼劃定獨立國家,成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雙方爭議的根源。
國大黨在甘地的帶領下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拒絕英國授予的爵位,號召學生退出英辦學校、政務人員離職、抵制英貨、拒絕納稅,希望印度獨立後,建立印度教和穆斯林共存的統一國家。
甘地領導的暴力不合作運動
在印巴分治進程中,印度教內衍生了印度教民族主義與世俗民族主義兩大思潮。
印度教民族主義者追求一個國家(印度)、一個宗教(印度教)、一個民族(信仰印度教的民族)和一種語言(印地語)。他們認為印度的穆斯林是外來者,其聖地在沙特和巴勒斯坦。印度伊斯蘭教中的神話、英雄等都不是源於這片土地。
而世俗民族主義則持溫和觀點,主張不同民族、不同種姓、不同宗教信仰的印度人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英國殖民者,最終建立一個政治獨立、經濟富強的新印度。
被印度教徒攻擊的穆斯林
印度教民族主義鼓吹將民族獨立與教派利益相結合,在爭取獨立的過程中打壓穆斯林等異教徒,成立單純的印度教的國家,為印度教徒爭取更多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
以真納為首的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謀求在南亞建立純正的穆斯林國家。
全印穆斯林聯盟領袖,後被譽為巴基斯坦國父
雙方矛盾不可調和,直到1947年6月出台的《蒙巴頓方案》簡單地以宗教信仰為原則,主張將英屬印度分割為以印度教(英國殖民者將錫克教視為印度教分支)為主體的印度和以伊斯蘭教為主體的巴基斯坦。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宗教難民遷徙路線
印巴分治引發了20世紀最嚴重的流血衝突。雙方都希望建立信仰純正的國家,造成宗教間仇殺、大批宗教難民遷徙,1000多萬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別遷移到印巴,造成了印度和東巴(孟加拉)和西巴之間的對立。
三、印度教民族主義強勢崛起
獨立後,印度是一個宗教、民族和語言多元化的國家。
據統計,當時穆斯林占印度總人口的15%,印度教徒約占總人口的80%,其餘為基督教、錫克教、耆那教等。且印度的印度教群體和穆斯林群體多種多樣,在語言、種姓、族群以及獲得政治和經濟權力方面存在諸多差異。
獨立後,印度河在巴基斯坦
這時,印度曾就國名展開激烈討論,到底國名是India還是婆羅多?
剛獨立的印度還是不能與昔日宗主國英國完全拉開距離,最終印度憲法規定India和婆羅多都具有合法性,英文用India並不影響印度人稱自己國家為婆羅多。
1950年1月,印度憲法正式生效,印度成立共和國,同時仍為大英國協成員。
在印度,所有英文官方文件在提及國家、政府部門、國內外信函時都使用「India」這一名稱,並將政府人物描述為India領導人。
印度護照和投票卡等有效身份證件都使用 「India」一詞作為公民身份的官方標誌。
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開國總理尼赫魯為首的國大黨當局堅持世俗主義,強烈反對激進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印度教民族主義在尼赫魯執政期間一度陷入沉寂。
印度獨立後第一任總理尼赫魯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印度經濟改革與地方分權的加劇,邦的自主權大增,由於缺乏迎合地方選民利益的能力,國大黨喪失在印度政壇的超然地位,其一直堅持的世俗主義以共謀發展的理念也隨之褪色,印度教民族主義趁機再度抬頭。
1992年,世界印度教大會、國民志願團等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推動在以穆斯林聚居的北方邦摧毀了具有464年歷史的地標建築巴布里清真寺,並要求政府在遺址上重建印度教羅摩神廟。
印度教認為清真寺所在地即是印度教神祇「羅摩」的誕生地,曾經建有神廟。但莫臥兒帝國的一名將領於1528年在此地興建巴布爾清真寺,這塊小片土地從此成為穆斯林與印度教徒爭執的火藥庫。
印度國民志願團:現代印度教準軍事團體
印人黨作為印度教民族主義的代表政黨,憑藉此次支持重建印度教羅摩神廟迅速擴大了在印度教徒中的影響力。
20世紀90年代,印人黨問鼎聯邦政府,與國大黨一起成為印度政壇兩大主要政黨。
印度教徒拆毀巴布里清真寺
2014年,高舉印度教民族主義大旗的印人黨贏得大選並開始組建內閣,莫迪出任印度總理。
莫迪是一名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在上台後採取了一系列激進政策,煽動印度教民族主義情緒,這也標誌著印度教民族主義在印度正式強勢崛起。
莫迪的競選口號:「一個婆羅多,偉大婆羅多」(One Bharat, Great Bharat)
執政期間,莫迪曾多次公開強調印度需要摒棄「殖民思維」,在實體和理念上加速清除「殖民」痕跡。
2022年9月,新德里將通往地標建築印度門的道路改名為「責任大道」,該道路原名「國王大道」,為了紀念英王喬治五世。
2023年7月,莫迪去掉海軍旗幟中的聖喬治十字元素。
責任大道,原國王大道
在多次從煽動民族情緒的獲益後,印人黨持續炒作諸多敏感議題,如有條件授予來自周邊穆斯林國家的所謂「非穆斯林難民」以印度公民身份等,以期持續獲得大多數印度教徒的擁護。
抗議只授予「非穆斯林難民」印度公民身份的伊斯蘭教徒
G20峰會現在正值印度選舉期間,印人黨借G20這個東風,將自身的印度教民族主義立場廣而告之,有操縱2024年全國選舉的嫌疑,故技重施搞宗教對立,拉攏印度教(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支持。
剛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G20峰會
印人黨的目標是團結印度教徒,儘管印度教徒的民族眾多,但是莫迪政府的目標是讓具有人口數量優勢的印度教徒作為一個整體投票,為此該黨的執政策略是淡化種姓差異,同時加大對「伊斯蘭恐懼症」的宣傳。
2023年7月,由國大黨領導的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n National Developmental Inclusive Alliance,縮寫為INDIA)成立,一共有26個黨派組成,將在2024年的全國選舉中挑戰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
有趣的是,在INDIA聯盟宣布成立的同一天,印人黨與37個其他黨派舉行了全國民主聯盟大會。
2023年8月31日,由20多個政黨組成的印度反對派組織「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在孟買舉行戰略會議,商討如何在2024年大選中擊敗執政的印人黨
印度教民族主義已經成為當前印度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印人黨、國民志願團、世界印度教大會等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一直在持續推動重塑印度民族,最終建立印度教統治的國家的目標。
印人黨的影響力也在逐漸擴大。2019年大選時,在中央層面,莫迪所在的印人黨占據中央人民院543個席中的303個席位。
在地方層面,莫迪政府首次執政時,該黨只在7個邦執政,而現在已是15個邦和聯邦屬地的執政黨。
不過在2021年5月,在穆斯林占比30%的西孟加拉邦全部292個競選席位中,國大黨拿下了213個席位,而印人黨只有77席。
這給了莫迪所在的印人黨極大的威脅感,因為印度採取英國的議會制度,即使得票率低於執政黨,反對黨聯盟也有很大機會通過贏得更多席位而獲勝。
回顧2019年大選,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聯盟僅獲得37%的選票,但仍獲得中央543個席位中的303個席位。
印度採取聯邦制
而中立者認為India和婆羅多都指代國家,沒有必要區分先後,例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印度最高法院法官。
以國大黨為首的反對派聯盟INDIA則認為婆羅多是莫迪印度教政府將印度教理念強加於國民,以激化印度境內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矛盾。
國大黨領導人塔魯爾稱,「India」這個詞不是印人黨的私產,India擁有無法估量的價值,它屬於全體印度人,莫迪政府不應擅自拋棄這個名字。
印度執政黨印人黨試圖通過「抹除殖民主義」的藉口,實際上去推崇印度教民族主義,忽視了印度國內穆斯林群體、印度教世俗主義、以及其他族群的各種利益。
印度教育部長普拉丹9月5日稱,使用「婆羅多」是反對殖民主義觀念的重大聲明,應該早點發生。
印度改國名流程複雜,中央政府決策的提出、議案的通過、與各黨派、地方政府的協商與溝通、國際社會的反應和實際的準備工作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目前莫迪政府正寄希9月19日至22日議會上改名婆羅多的決議通過。以國大黨為首的反對黨聯盟「INDIA」對該國名一直反對態度。
並且改名婆羅多成本高昂,據印度專家估計,印度改國名的大致成本為14304億盧比(約合1266億元人民幣)。此過程中必將面臨多股反對力量的反彈與抗擊,這無疑會導致印度社會加速走向對立和分裂。
印度種族緊張局勢:印度東北部少數民族庫基族呼籲曼尼普爾邦分離
作者|Jean
貴州財經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在讀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