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別克是中亞人口最多的國家,以44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承載了3300多萬人口。
烏茲別克深居歐亞大陸內部,周邊均是內陸國,是世界上「唯二」的雙重內陸國之一
它的鄰居,全球第一大內陸國、面積達272萬平方公里的哈薩克,人口卻不足2000萬。
中亞各國面積、人口和人口密度
烏茲別克地處中亞心臟「河中地區」,自古以來,農業和貿易極其發達,眾多強權在此上演多次興衰成敗,所以留存下來的歷史古蹟眾多。
然而,烏茲別克境內的大多數歷史古蹟,卻並不屬於現在的主體民族烏茲別克人,而是來自波斯人、希臘人、突厥人、塔吉克人、蒙古人的遺存。
烏茲別克第二大城市撒馬爾罕
現在,烏茲別克最出名的古蹟和景點,都和14世紀定都於此,稱雄中西亞的帖木兒帝國,緊密相關。
15世紀,裏海北岸草原的突厥遊牧民,在昔班尼的帶領下,攻滅了統治者以蒙古人血統為主的帖木兒帝國,奠基了烏茲別克民族的基礎,並一直持續到今。
昔班尼汗(1451年-1510年)與帖木兒汗(1336年-1405年)
現在,烏茲別克人以突厥人血統為主,可弔詭的是,他們將真正的民族奠基人昔班尼汗視作路人甲,反而十分尊崇蒙古人帖木兒,執著於帖木兒的後裔認同:在首都塔什乾和古城撒馬爾罕,隨處可見帖木兒雄偉的雕塑。
為什麼烏茲別克人對昔班尼和帖木兒的認知如此割裂?
帖木兒廣場為烏茲別克首都的市中心
一、成吉思汗裂土封疆
烏茲別克所處的「河中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中亞母親河阿姆河和錫爾河,發源於中亞東部的群山,自東而西,相伴而行,在乾旱的中亞,澆灌出肥沃的沙漠綠洲。
河中地區和費爾干納盆地,是中亞最適合發展灌溉農業的地區
波斯族系的粟特人,在6世紀之前,一直是這裡的主體民族,他們依託兩河豐沛的水源,發展出發達的綠洲灌溉農業,孕育了中亞最古老的綠洲城市撒馬爾罕和布哈拉,而撒馬爾罕在200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絲綢之路,帶動了撒馬爾罕(藍色圈)的繁榮
6世紀中葉,突厥人由蒙古高原遷來,中亞土著部落逐漸被突厥化。
公元659年,唐朝控制中亞,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無力經營中亞,阿拉伯穆斯林軍隊趁虛而入,中亞開始伊斯蘭化。
突厥的分布
公元8世紀中葉之後的四百多年間,河中地區的政權不斷更替,但在宗教屬性上,都屬於伊斯蘭政權,在民族和文化屬性上,均深受波斯-突厥影響。
這種影響一直持續至今,現在的中亞各民族,基本上是波斯、突厥文化和伊斯蘭教的組合體。
公元13世紀,中亞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征服者—蒙古帝國。蒙古入侵中亞,起因是本土強權,波斯-突厥文化系的花剌子模,將東方剛剛崛起的蒙古帝國的貿易使臣,連續撕了兩次票。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像(1162年-1227年)
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第一次西征,摧枯拉朽般消滅了花剌子模。之後,成吉思汗將新征服的土地裂土封疆,分封給諸子和諸弟。
長子朮赤的兀魯思(封地)占據了中亞的大部分,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則包括中亞最肥沃的「河中地區」。
蒙古三次西征:成吉思汗親征:攻占中亞;長子西征:占領東歐;旭烈兀西征:攻滅阿拉伯
成吉思汗的分封,實質上就是以少數蒙古人,去統治數量眾多的被征服地區民族。因此,暴風驟雨般的蒙古征服,並沒有改變中亞以波斯-突厥人為主體的民族分布格局。
分封制度,以及 「忽里勒台」(部落民主會議)選舉大汗制度,極大破壞了蒙古帝國的穩定。每個成吉思汗家族的王子,只要有一定能力,都認為自己可以被推舉為大汗,都敢於和朝廷叫板。
分封制又讓他們得到了部分土地、人民和軍隊,從而為其割據提供了條件和可能。在這種情況下,蒙古帝國最終分裂為五大汗國:
老四拖雷系的大汗汗國(元朝)和伊利汗國;
老大朮赤系的金帳汗國;
老三窩闊台系的窩闊台汗國;
老二察合台系的察合台汗國。
占據中亞,對中亞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主要是察合台汗國和金帳汗國。
蒙古五大汗國
察合台汗國鼎盛時期,疆域東起吐魯番,西至阿姆河,北達塔爾巴哈台,南抵興都庫什山,境內土著居民主要屬於波斯族系和突厥族系。
察合台汗國有兩個政治中心,西部中心在河中地區,東部中心在塔里木盆地。
疆域橫跨河中和塔里木的察合台汗國
金帳汗國由朮赤次子拔都在朮赤兀魯思上創建,轄境包括中亞北部草原和東歐草原,境內土著有突厥人,也有斯拉夫人。
後來,拔都再分封兄弟,長兄斡兒答的封地是白帳汗國,五弟昔班的封地為藍帳汗國。
金帳汗國、白帳汗國與藍帳汗國
成吉思汗裂土分疆,做為征服者的蒙古人,遠離母體文化,以少臨眾,就如溪流進入湖海,時間長了,難免會被當地土著同化。
於是,這兩個汗國的蒙古人逐漸突厥化,放棄薩滿教,改宗伊斯蘭教,這就為中亞民族的重組融合帶來了新鮮的血液,永久改變了中亞的民族分布格局。
未來的帖木兒帝國和烏茲別克人,將從察合台汗國與金帳汗國這兩個母體上分別孕育。
二、帖木兒:又一個成吉思汗
1350年左右,察合台汗國率先崩潰:以東西政治中心為中心,汗國分裂為由巴魯剌思部掌控的西察合台汗國,和杜格拉特部控制的東察合台汗國。
從此,語言相通的東西察合台汗國,同源殊途。
察合台汗國的分裂
1336年,一代強人蒙古人帖木兒巴魯剌思部,具體地址在撒馬爾罕以南的渴石城。
歷經多次征伐,1370年,帖木兒取代了西察合台汗國,建立帖木兒帝國,定都河中地區的撒馬爾罕,統治核心就在今天的烏茲別克。
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夢想,像成吉思汗那樣,重建一個蒙古帝國。
帖木兒第一個標籤是「成吉思汗家族女婿」。
14世紀的中亞部落中,仍然保留著上個世紀成吉思汗征服的鮮活記憶。雖然帖木兒使用的是突厥語言,生活在突厥文化之中,但他一直堅持自己的蒙古人身份。
但普通蒙古人和成吉思汗後裔的身份,差距巨大。做為一個普通蒙古人,如何名正言順成為西察合台汗國的繼承者?
撒馬爾罕城中心的帖木兒雕塑
迎娶察合台血脈的公主,做「成吉思汗系的駙馬」,就是他的政治投注。1399年,帖木兒為這位來自塔里木盆地的妻子,修建了著名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太陽在清真寺穹頂塗抹出閃亮的金光,殘暴的帖木兒沉浸在美人溫柔的眼波里。
他溫情的B面,也為數百年後流落在印度的他的後裔,莫臥兒帝國皇帝沙賈汗完美繼承,沙賈汗為他的妻子修建了著名的泰姬陵。
比比哈努姆清真寺
帖木兒的第二個標籤是「戰無不勝」。
自1370年始,帖木兒自詡為「伊斯蘭教的保護者」,進行了持續35年的擴張戰爭。
在大規模擴張之前,帖木兒用了10年的時間,鞏固了河中地區,打服了東察合台汗國,解決了後顧之憂,為自己奠定了穩固的政權基礎。
1380年開始,帖木兒開始了他血雨腥風的征服之路,在15年的時間裡,他打垮了金帳汗國,征服了伊利汗國。
伊利汗國的位置
1397年,又征服了印度北部。對帖木兒而言,征服印度是他輝煌軍事生涯中最得意的一筆,因為與成吉思汗止步印度河相比,他完成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止步印度河」的未竟事業。
1399年至1401年,帖木兒完成了全盛時期蒙古帝國都沒有完成的壯舉:他擊敗了曾結束蒙古帝國大規模擴張的埃及馬木路克王朝。隨後的1402年,他征服了突厥人的一支鄂圖曼土耳其。
帖木兒帝國
帖木兒時代,撒馬爾罕迎來了巔峰時刻:清真寺、宣禮塔、宗教學院、天文台鱗次櫛比,雄偉壯觀、裝飾華麗。撒馬爾罕是當時伊斯蘭世界的科學、藝術和文化中心。
可以說,帖木兒帝國是集波斯、突厥文化和伊斯蘭文明的混合體。
帖木兒俘虜鄂圖曼土耳其蘇丹巴耶賽特一世
帖木兒的第三個標籤是「死在東征路上」。
持續勝利下,帖木兒的野心膨脹到頂點,「慾壑難填」,他將下一個擴張目標對準了明朝。
他認為,做為成吉思汗繼承人,在法理上,他有責任恢復蒙古帝國的疆域,成為蒙古帝國血脈當仁不讓的繼承者。但1405年,帖木兒死在了東征明朝的路上。
明朝和帖木兒帝國形勢
帖木兒生前,他一直強調他的蒙古血統,一直強調他和成吉思汗的關係,他從未將自己視作突厥人。雖然他使用的語言,以及文化背景,早已突厥化。
帖木兒輝煌的軍事勝利,讓河中地區的各民族有了難以磨滅的共同心理記憶。同時,帖木兒的征服戰爭,加快了歐亞草原的突厥民族遷徙和融合,尤其是摧毀金帳汗國的征伐,讓金帳汗國境內的白帳汗國和藍帳汗國,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三、昔班尼:注水版的帖木兒
14世紀下半葉,金帳汗國在帖木兒的打擊下分崩離析,金帳汗國的大汗繼承順序,由拔都系轉移至拔都長兄斡兒答系。拔都五弟昔班傳承下來的藍帳汗國,趁勢而起。
烏茲別克人擴張
1428年,昔班的六世孫阿布海爾在裏海與鹹海之間,建立了烏茲別克汗國。汗國趁帖木兒帝國內亂,獲得了長足發展。
但汗國內定居思路和遊牧傳統的不可調和衝突,直接導致了1456年,白帳汗國後裔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率領堅持遊牧的一部分汗國部落,自號「哈薩克人(意為流浪者)」,脫離烏茲別克汗國,在巴爾喀什湖附近的七河流域,建立了哈薩克汗國,形成了今天的哈薩克民族。
烏茲別克汗國剩下的部落,就是今天烏茲別克人的祖先。
兄弟分家讓汗國元氣大傷。1468年,在哈薩克汗國和蒙古人的聯合打擊下,阿布海爾汗和他的兒子先後戰死,他的孫子昔班尼被迫身處亂世,輾轉逃亡在中亞的草原。
轉機在他投奔遠方親戚東察合台汗國之後出現了。昔班尼以東察合台汗國為依託,以他的祖父阿布海爾汗為旗幟,發展壯大了勢力,重建了烏茲別克汗國。
雖然昔班尼是朮赤後裔,根紅苗正的成吉思汗血脈,但他並沒有刻意強調自己的蒙古血統,相反,他更在意自己的烏茲別克人身份。
烏茲別克汗國的大致位置
1500年,他出兵帖木兒帝國,攻陷帝國的第二大城市布哈拉,第二年,他打敗了帖木兒的後代巴布爾,攻下帖木兒帝國首都撒馬爾罕,終結了曾經無比強大的帖木兒帝國,建立了後世以他名字命名的昔班尼王朝。
驍勇善戰的昔班尼,並不是一介武夫,他崇尚文化,留心經濟建設。帖木兒帝國瓦解之時,河中地區飽經戰亂摧殘,農業生產遭受極大破壞。
昔班尼征服河中地區之後,立即制定了恢復生產的一系列措施:修復和興建水利灌溉系統,鼓勵開墾因戰亂荒蕪的土地。
中亞的地形圖
在昔班尼的努力下,南下的烏茲別克遊牧民,定居在河中地區的綠洲上,和河中地區原有的突厥民族持續融合。
1501年至1510年,河中地區在昔班尼的治理下,蓬勃發展,又一個大帝國的雛形在孕育。
如果按照正常趨勢推斷,昔班尼汗成為繼成吉思汗、帖木兒之後的第三個世界征服者的日子,仿佛指日可待。
但這時,烏茲別克汗國西面,崛起了波斯第三帝國薩法維王朝。薩法維王朝信奉什葉教,與信奉遜尼教的烏茲別克汗國格格不入。
烏茲別克、薩法維、鄂圖曼三足鼎立
夾雜著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1510年,兩國爆發了謀夫(今土庫曼馬雷)戰役,昔班尼汗戰敗被殺,按照歐亞草原的悠久傳統,他的頭骨被勝利者薩法維王朝開國皇帝伊斯瑪儀製成了酒碗。
細密畫中描繪昔班尼汗喪命的謀夫戰役
幸運的是,雖然昔班尼汗的結局無比慘烈,但烏茲別克汗國並沒有因他的身死而滅亡。
他開創的昔班尼王朝,在他的後輩和同族努力下,定都布哈拉,建立了歷史上的布哈拉汗國,河中地區從此永遠成為了烏茲別克人的故鄉。
布哈拉汗國後來分化、瓦解,形成了布哈拉、希瓦、浩罕三個烏茲別克人為主體的汗國。
烏茲別克人的三大汗國
處於統治階層的烏茲別克人,融合了河中地區的突厥人,形成了全新的民族共同體,帖木兒帝國時期綠洲居民使用的察合台語言,最終成為了他們的共同語言。
這個時候,現代意義上的烏茲別克人正式形成,有了獨立的民族意識。
烏茲別克汗國分裂後的三汗國,其中布哈拉汗國一直延續到19世紀20年代
可以說,昔班尼汗帶來了烏茲別克人這個名字,但烏茲別克人的血脈和文化祖先卻主要來自於突厥人。
19世紀60年代,俄國入侵中亞,先後滅亡浩罕和希瓦兩汗國,將布哈拉汗國變成附庸。
沙俄入侵中亞之前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中亞出現短暫的權力真空。中亞出現了泛突厥化風潮,核心思想便是期望把所有操突厥語的民族,整合為一個統一的突厥國家。
1918年,蘇俄在烏茲別克人聚居區建立花拉子模蘇維埃共和國, 為瓦解泛突厥化,1924年,蘇俄實行以民族劃界的政策,劃分出烏茲別克民族,將原布哈拉、希瓦、浩罕三汗國的核心領土整合,建立了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現代烏茲別克的國家疆域從此奠定。
烏茲別克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1991年,蘇聯解體,烏茲別克獨立並真正成為現代民族國家,烏茲別克人終於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獨立自主的民族。
烏茲別克國旗上的藍色,是突厥人的顏色,也是帖木兒旗幟的顏色
為了喚醒民族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曾經在蘇聯時代被視作時代沉渣、殘暴的帖木兒,一躍而成為民族的英雄。
現在的烏茲別克,十分尊崇蒙古人帖木兒:城市廣場矗立著帖木兒的雕塑,帖木兒的陵墓成為國家的重要標誌,帖木兒的戰旗成為烏茲別克國旗最上邊的那條藍。
位於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的帖木兒雕塑
四、帖木兒和昔班尼
200年間,借著察合台汗國瓦解的東風,帖木兒和昔班尼兩代強人相繼崛起於河中地區。
脫胎於蒙古朮赤系的烏茲別克汗國,征服並融合了源於蒙古察合台汗國的帖木兒帝國,最終由昔班尼汗完成了現代烏茲別克人形成的最後一塊拼圖。
現代烏茲別克人和哈薩克人形成脈絡圖
帖木兒汗和昔班尼汗,都源出蒙古血脈,是烏茲別克人的來源之一,但烏茲別克人執著於帖木兒後裔的身份認同,離不開以下原因:
帖木兒是繼成吉思汗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征服者,他征服的足跡遠至地中海,以及今天俄羅斯的核心區域伏爾加河。
帖木兒定都撒馬爾罕,使這座曾多次遭受戰火焚毀的城市,涅槃重生,成為商賈雲集、文化藝術氛圍濃厚的名都,並給後世留下了一座承載了厚重歷史文化的世界遺產名城。
撒馬爾罕,世界文化遺產
同時,帖木兒帝國的歷代統治者,大都愛好詩歌音樂、尊重學者、熱衷建築和天文,為河中地區的城市浸潤了深入歷史脈絡的人文薰陶。這一切,讓烏茲別克人倍感自豪。
相反,昔班尼霸業未成而中道崩殂,更像是低配版的帖木兒。他無力阻擋波斯人,沒有建立像帖木兒帝國那樣的穩定大帝國,他征服的最遠足跡,基本與他殞命的地方重合。他在文化藝術上的建樹也乏善可陳。提起他,烏茲別克人心中始終意難平。
因此,烏茲別克人之所以把民族奠基人昔班尼汗視作路人甲,而執著於帖木兒汗的後裔認同,關鍵在於,帖木兒滿足了他們對榮譽的渴望,而昔班尼卻沒有。
都源出蒙古血脈的帖木兒汗和昔班尼汗
作者|泓蔚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