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一個讓家長糾結的月份,特別是新生家長,剛開學又趕上教師節中秋節。孩子剛步入新的環境,一方面擔心孩子能不能適應,另一方面又糾結過節要不要給老師送禮。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過節給老師送禮似乎成為一種「時尚」。教師節、中秋節、兒童節,甚至學校運動會,都成為給老師送禮的好由頭。我清楚地記得,在孩子第一年上幼兒園的親子運動會上,中大班的家長給老師轟轟烈烈地送鮮花和錦旗,新生家長都傻眼了。
給老師送禮物,一般有兩種形式
第1種是花錢給老師買一些價值不菲的禮物,比如水杯、鮮花或直接送購物卡。有的是家長各自為戰,自己送自己的,有的是家委會組織,全班統一購買。簡單來說就是花錢。
第2種是孩子做一些小手工,比如卡片乾花之類的。當然也需要花錢購買一些原材料,但比起成百上千的昂貴禮物,這些小手工造價就低多了,更看重的是手工製作的心意。
送禮還是不送禮,這是一個問題。對家長來說,最痛苦的並不是要不要送禮,送什麼,而是做完送或不送的決定之後,內心的糾結。
送還是不送,都會有問題
對決定送禮的家長來說,內心是希望通過送禮,讓孩子得到老師更多的關照,在學校的生活更加順遂。有期望就容易產生失望,當你斥巨資給老師買了禮物,滿心歡喜以為給孩子鋪好了路,結果發現舞蹈表演的時候孩子並不是站在C位,排座位也沒有排到中央,你心裡會不會有失落和不平衡呢?
這時候你怎麼想?占C位的的孩子給老師送的禮更多,我送的還不夠,這次送200,下次送500。一旦陷入了這樣的循環,就會陷入無盡的痛苦。
決定不送禮的家長,心裡可能也會有那麼一絲絲的猶豫,如果別人都送就我不送,老師會不會區別對待我們家的孩子?
這樣看來送禮還是不送禮,似乎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怎麼著都很難兩全。但實際上之所以會陷入兩難,是因為一開始就陷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給老師送禮是有期望的,期望孩子能得到特殊照顧。
回歸過節送禮的初衷,會少很多糾結
換一個角度去想送禮的問題,當你給家人送禮物的時候,你會想什麼?你只想表達對親人的在乎,表達我們把他放在心上。孩子過生日送他一個變形金剛,你也不會期望他回家給你捶背捏腳,打掃衛生,考100分,你只想表達對他的祝願,僅此而已。
回到給老師送禮的問題上,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在教師節的這一天,我們應該表達的是對老師的感激,感謝他對孩子的照顧,感謝他付出的辛苦,而不是期望用禮物去換回一些什麼。
回歸過節送禮物的初衷,要不要給老師送禮,你就會得到答案了。
如果你對老師無感,那就讓節日悄悄溜走吧,因為即使你強忍著內心的不快,給老師送了禮物,表達了祝福,老師也體會不到你的真心,反而會成為雙方的負擔。
如果你想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那不管你送什麼,還是簡單發個簡訊,你都不必糾結。因為你只是想表達自己的心意,不期望得到什麼回報,也就會少很多痛苦。
站在老師的角度看,收禮物也像燙手山芋,稍不留神就出事,孩子畢業就舉報老師收禮,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我是老師,我會更希望家長配合我的工作,把孩子教好,課堂上不給我添亂,就是最好的禮物了。
過節送禮還是不送禮,並不是什麼天大的難題,只是有時候我們想得太複雜了。這就有點像「孕婦效應」,因為你在糾結這件事情,所以會把老師的任何表現都跟「收不收紅包」「收多少紅包」聯繫起來。但實際上一個人的行為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只是因為你在糾結送不送禮,所以你眼裡看到的也全是這些。
過節送不送禮,聽聽自己的心,今年過節不要再糾結了,好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0Cwc3QBLq-Ct6CZhjh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