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經常聽過這句話,也或者你也經常說?「我家孩子非常聰明,就是不專心,他要是好好聽的話,馬上就學會了。」
在「聰明」這個亮光閃閃的修飾詞面前,「不專心」,也就是專注力差,似乎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問題,只要孩子想馬上就能克服。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01 專注力是想有就能有的嗎?
關於專注力,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專注力是神經系統的一種特性,要麼有,要麼沒有。這個觀點並不被大眾認可,因為認可這個觀點,就相當於承認人類對「專注力」無能為力。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專注力是逐漸養成的動態過程。涉及到多種神經系統的相互作用,包括接受各種景象、聲音、觸摸等信息;加工處理這些信息;規划行動和執行行動等。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跟孩子說,去樓上把書包里的書拿下來。孩子去了樓上,卻沒有把書拿下來,因為他在處理這些信息的時候出現了障礙。
你的指令首先考驗的是孩子對聲音的處理能力。他聽到你的話,對你的指令進行解讀。但他解讀的過程中,只記住了去樓上,略過了「把書拿下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他在上樓的時候記得拿書,到了樓上就被其他東西吸引了注意力,他就忘記了他的任務。有點像個小孩,嘴裡嘟囔著去打醬油,摔了一跤醬油就變成了醋。
從這兩種觀點來看,第2種觀點更符合人類認知的發展,專注力是一個逐漸形成的動態過程。
蒙台梭利說過,給孩子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孩子聚精會神的去學習。孩子專注力的好與不好,是怎麼來判斷的呢?
02 衡量孩子的專注力,要看孩子這4方面的表現
並不是說孩子長時間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專注力好,比如孩子畫畫5分鐘離開座位,3分鐘換一個玩具,這種行為上的不安靜不代表孩子缺乏專注力。衡量孩子專注力的好與壞,要看孩子在這4個方面的表現:
- 專注力的穩定性
穩定性是在一定時間內,一個人能比較穩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對象與活動的能力。和穩定性對應的就是分心。
比如說孩子寫作業,一會兒摳摳指甲,一會兒摸摸頭髮,一會兒又撓撓痒痒什麼的,就是穩定性比較差。
- 專注力的廣度
廣度是人在一瞬間能清楚覺察或認識的對象的數量。聽到一段話,有的人能複述個七七八八,有的人只能記住有限的幾個字,這就是專注力在廣度上的差異。
- 專注力的分配性
分配性指的是一個人在進行多種活動時,把注意力平均分配於活動中的能力。
比如上課的時候,老師一邊寫板書一邊講課。有的學生能跟得上,有的學生就會出現聽課就沒辦法記筆記,記筆記就聽不了課的情況,這就是專注力分配不足的表現。
- 專注力的轉移性
轉移性是指一個人能主動的、有目的的把注意力,及時從一個對象快速切換、轉移、聚焦到另外一個對象的能力。
轉移性是專注力的靈活性,比如在考試的時候有一道題不會做,注意力一直在這道題上,做其他題目的時候也不在狀態,這就是專注力的轉移性比較差。
孩子在專注力方面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是正常的,這些問題可以通過系統訓練解決。
03 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日常遊戲來幫忙
很多時候孩子的專注力是被我們打斷的,比如孩子正在專心玩玩具,耳邊會傳來各種關心的呼喚:喝不喝水,熱不熱,吃不吃水果……
在保護孩子的專注力方面,我們要秉承蒙台梭利的一句話,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在《不急不躁:用遊戲提升兒童學習力》中,兒童學習力專家魏華針對專注力的每一個方面,都給出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進行的小遊戲,有針對性的解決孩子專注力方面的問題。
- 遊戲1:撲克牌遊戲,提高孩子專注力的穩定性
我們可以通過帶孩子玩需要「全神貫注」的遊戲,來提高孩子專注力的穩定性。比如,用每家都有的撲克牌,就可以玩「一分鐘高度專注」的遊戲。
取三張不同的撲克牌,排列在桌上,讓孩子選一張牌;
然後把三張牌倒扣在桌上,家長隨意多次更換三張牌的位置;
最後讓孩子找到他選中的那張牌。
在這個遊戲里,孩子只有全身心投入,緊緊盯著他選中的牌,才有可能取得勝利。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用家裡簡單的小道具,就能達到培養孩子專注力,鍛鍊快速反應能力的目的。
- 遊戲2 :復讀機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的廣度
有時候孩子喜歡重複家長的話,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玩「復讀機」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提升專注力的廣度,還有記憶力。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複述的內容,比如說3位數的數字,4位數的數字,電話號碼,成語,古詩,句子,還可以讓孩子說反話。
為了避免遊戲變得單調,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內容,讓孩子覺得新鮮有趣,又能在好玩的遊戲中提高學習力。
- 遊戲3:123口令執行多線程任務,提升專注力的分配性
為了解決孩子顧頭不顧腳,只能完成單線任務的情況,我們可以跟孩子玩「123口令」遊戲,讓孩子執行多線程的任務,改善分配性不足的問題。
家長喊口令,一起做動作;
第1次喊1、2時,要求擊掌兩次,第1次喊3,要用左手捏住鼻子,右手抓住右耳;
第2次喊1、2時,同樣擊掌兩次,但第二次喊3,要右手捏住鼻子,左手抓住左耳。
發出口令後三秒內沒做動作或動作做錯都算失敗。
這是在《不急不躁》這本書里給出的遊戲方法,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出很多其他的玩法。比如喊1的時候摸鼻子,喊2的時候拍拍手,喊3的時候跳一跳,這都會促進孩子聽覺和動作的協調性,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 遊戲4:方格大作戰,提升孩子專注力的轉移速度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舒爾特方格? 舒爾特方格可以用來測試孩子專注力的轉移性,還可以提高專注力水平,在飛行員航天員的訓練中也有舒爾特方格的一席之地。
在家裡我們也可以給孩子進行舒爾特方格的練習。在一張方形的卡片上畫方格,根據孩子年齡的大小,可以畫4×4、5×5甚至更多的方格。
拿4×4的方格來舉例,在方格里任意填寫阿拉伯數字1-16,然後用手指按1~16的順序依次指出每個數字的位置,同時讀出數字,耗費時間短的勝出。
如果不想自己畫舒伯特方格,可以在網上搜索,有很多現成的直接列印就好。不過我倒是覺得可以只列印格子更好,數字由家長和孩子一起填,有點給對方出題的意思,趣味性會更大,孩子更樂於參與。
魏華老師在《不急不躁》中寫道,孩子是一面鏡子,孩子身上的問題也折射出家庭教育中缺失或不足的地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家長不妨從自身找原因,這樣有助於徹底解決孩子的問題。
比如說,是否給孩子提供了安靜的學習環境,家庭生活節奏是否太快讓孩子不適應,孩子是不是有情緒上的壓力,在學習過程中有不愉快的體驗?這些負面的影響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如果一定要在「聰明」和有「專注力」之間做一個選擇,我會選擇專注。同樣的東西,也許聰明人5分鐘就學會了,普通人要花半小時。但如果聰明的人連這5分鐘的專注都沒有,他還是會一事無成。
從這個角度來看,聰明也許有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成分,但專注力卻是孩子的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