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萌娃看見媽媽落淚:寄宿能讓孩子獨立,卻親手毀掉獨立的根基

2020-10-14     媽媽充電屋

原標題:寄宿萌娃看見媽媽落淚:寄宿能讓孩子獨立,卻親手毀掉獨立的根基

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一名寄宿的小學生,正在低頭收拾自己的書包,一回頭看到媽媽,假裝淡定地轉過頭繼續整理,卻抑制不住雙肩抖動,哭了出來。

短短几秒鐘的視頻,男孩的隱忍讓不少人淚目。孩子背後的媽媽想必更是五味雜陳。媽媽說,她也想把孩子捧在手心裡,但更想讓孩子學會獨立和擔當。

孩子上寄宿學校,到底是利是弊?

有的家長讓孩子寄宿,是迫於無奈,家裡確實沒有人照顧孩子,還有的家庭是主動選擇。

支持寄宿的人認為,寄宿能鍛鍊孩子的獨立,讓孩子更有擔當,更勇敢;寄宿學校能保證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同時也解放了家長,有更多的時間去拼搏事業。

反對寄宿的人認為,年齡小的孩子寄宿,會讓孩子缺少歸屬感和安全感,影響親子關係;寄宿學校參差不齊,孩子可能會受到不良影響,在成長的關鍵期步入歧途。

網上搜索寄宿學校的危害,會看到很多很多,央視主持人白岩松也持反對寄宿。他說「打死我也不會讓孩子住宿」。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也反對過寄宿制,她認為,「早年情感滋潤對生命十分重要!孩子過早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會對其心理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這創傷程度,等同於成年人失去親人時所經歷的哀痛。」

顧名思義,寄宿制跟普通的走讀學校有一個區別,就是孩子放學後是回家還是回宿舍。回家意味著和父母相處,有家庭時間,回宿舍就是和老師同學相處。

探討寄宿制的好與壞,就是看放學後的時間,孩子是應該和父母相處,還是應該和老師同學相處?因為我家是男孩,我看的養育男孩的書比較多,我想結合男孩的成長特點聊聊,孩子在什麼階段該跟什麼人相處。

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該跟不同的人相處

澳大利亞著名的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指出,男孩的成長要經歷三個階段,這一點從古至今在世界各地都是這樣的。

  • 第1個階段,是從出生到6歲

這個階段的養育重點,是讓孩子在愛的包圍下安全成長。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與女孩相比分離更容易使男孩感到焦慮,認為自己被拋棄了,在感情上封閉自己。這點在3歲以前的孩子身上更加明顯。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專家建議男孩不要過早上幼兒園,因為男孩會比較「晚熟」。

在養育方面,孩子6歲以前沒必要過於強調男女差異,比如不允許男孩兒哭,讓男孩兒更像男子漢。在孩子六歲以前,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在內心深處感到安全,獲得與人親密交流的技巧。

通過6歲前孩子的成長特點,可以很明顯看到,在孩子6歲前,孩子更需要的是家庭生活。家長但凡有一丁點的辦法,都不要讓孩子寄宿。

  • 第二個階段,從6歲到13歲

6歲到13歲主要是孩子的小學階段,在這個階段男孩會感受到來自內心世界的召喚,開始嘗試著成為男人。

這個階段的男孩依然崇拜媽媽,但他們會更關注男性,他們想從身邊的男人身上學習他們想要的東西。孩子身邊的男人,首當其衝的自然是爸爸。

孩子會模仿爸爸的動作,學習爸爸的口頭禪,當然,他也可能會模仿老師的行為,模仿同學的口頭禪。在這個階段,爸爸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也是在孩子心中樹立英雄形象的關鍵時期。

史蒂夫·比達爾夫說,從小學到中學,男孩應該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得到他們的幫助,向他們學習如何處理事情,享受他們的陪伴。

在孩子小學到初中的階段,寄宿也不是好的選擇。如果不是萬不得已,讓孩子住在家裡是最好的選擇。

  • 第三個階段:14歲到成年

男孩在14歲左右進入快速發展期,男孩要完成從幼稚到成熟的轉變。進入青春期的男孩,有宏大的目標,他們夢想著更美好的地方,但他們卻不知道該如何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

在這個階段,父母不再占據主導地位,但他們必須給孩子挑選好的引導者,否則孩子就會在同樣無知的同伴身上尋找自我。

當然,這個引導者也可以是父母,前提是父母跟孩子一直保持融洽的親子關係,有足夠的能力指引孩子。更多的時候,引導者可能是父母的朋友,鄰居同伴,只要他們身上有孩子看得到的閃光點。

高中階段的孩子,寄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就要看學校里有沒有孩子的引導者了。

如果他身邊有可以成為他引導者的老師,孩子就可以健康成長,不會因為引導者的缺失讓孩子陷入迷茫。如果沒有,孩子就會跟和他同樣迷茫的同伴一起迷茫,他對未來美好的幻想也可能因為迷茫一點點破滅。

寄宿培養的是物理獨立,破壞的卻是獨立的根基

不要覺得孩子在寄宿學校能應對所有的事情,就代表孩子已經獨立了。事實上這是孩子被迫實現的物理獨立。

孩子真正的獨立,是他自願走出去,是他在家庭中獲得了足夠的溫暖和安全感,擁有了足夠穩固的親密關係,這是孩子獨立的根基,寄宿則可能會破壞這種根基。

通過以上孩子的成長特點,我們可以看出,在孩子成年之前,寄宿會或多或少給孩子帶來影響。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總會有一些無可奈何的情況發生。如果孩子已經在寄宿學校了,作為家長要想辦法彌補寄宿,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父母要創造機會跟孩子溝通,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每天跟孩子視頻通話,跟孩子聊聊天兒。聊聊孩子在學校的生活,也聊一聊父母在外邊的見聞,讓孩子接收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關愛,也便於家長時刻察覺孩子的情緒。

我是一年級小學生的媽媽,我享受每天接送孩子在路上的那段時光,孩子會牽著我的手蹦蹦跳跳,嘰嘰喳喳地跟我講,他前桌的同學扭頭說話被老師批評,他的作業終於得到「你真棒」的驚喜。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他真正需要我們的也就十幾年。孩子外表有多堅強,內心就有多脆弱,就像視頻里那個回頭看到媽媽忍不住哭泣的男孩,如果可以,真希望他的媽媽能改變決定。

把孩子推出去,只是讓孩子看起來很獨立,卻親手毀掉孩子獨立的根基。獨立應該是水到渠成的,時候到了,孩子會自己走出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CJAJ3UBd8y1i3sJozN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