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報班隨大流就不會錯?教育孩子不能從眾,當心錢「才」兩空

2020-09-17     媽媽充電屋

原標題:給孩子報班隨大流就不會錯?教育孩子不能從眾,當心錢「才」兩空

提起孩子的學習,最常聽到的就是,「我也想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可周圍的人都在上課外班。別人都學,就我家孩子不學,這不就落後了嗎?」似乎是因為別人都搶跑,迫不得已也只能追隨。

這是典型的從眾心理。大環境如此,沒辦法只能隨波逐流。只是隨大流報的課外班,真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嗎?

給孩子報課家長就有一定的從眾心理,培訓機構又把這種心理的作用發揮到了最大化。很多機構都有老生推薦新生的活動,比如推薦新生報名送課返現的,朋友圈除了微商,就是家長的推課現場。

別的家長說好,別的孩子喜歡上,就適合自家孩子嗎?

在淘寶上買東西我們會看評價,報課外班我們也喜歡聽別人的意見。

我最近給孩子報了個線上英語班,周圍的小夥伴知道後就開始給我推薦好老師,有氣質美女,陽光帥哥,還有沉穩大叔,一時間像進了後宮,不知道該翻誰的牌子了。

如果孩子的喜好能像買肉買菜一樣,物美價廉是唯一的評判標準,那養孩子就能容易一百倍了。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即使擁有很多相同基因的雙胞胎,也有各自的偏好。

表妹家的雙胞胎就很讓她頭疼,表妹想著給倆孩子報同樣的課,接送方便。結果,早出生5分鐘的姐姐一到舞蹈教室就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妹妹卻賴在舞蹈教室不出來。無奈,表妹只好給兩個孩子報了不同的班,沒有實現打包上課的願望。

雙胞胎尚且如此,更何況沒有血緣關係的好友推薦了。

利用從眾心理給孩子報課,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

很多時候,給孩子報了好評如潮的課外班,一旦孩子上課出了問題,家長的第一反應都是,孩子有問題。因為別人對課外班評價很好,別的孩子上課也很好,只有自家孩子上課問題重重,所以問題肯定是在孩子身上。

有了這樣的想法,再看自己家孩子就越看越不順眼了。從眾心理的存在,會讓我們忽略孩子獨特的需求。長此以往,孩子只會對課外班越來越厭惡。

到最後實在上不下去了,家長只能給自己兩個解釋:一是課外班徒有其名,沒有傳說的那麼好,二是孩子沒這個天賦,不是這塊料。

但實際上呢,別的孩子也會有問題,別的家長會幫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信心滿滿地繼續學習。但跟風從眾的人,是沒有多餘的心思看別人背後這些努力的。

從眾報班的結果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報班,又一個接一個的停課,到最後家長一肚子怨氣:算了,孩子不是這塊料,反正我給他報過班,也算對得起他了,剩下的就聽天由命吧。

不管是孩子的衣食住行,還是教育方面,都不要盲目跟風,而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養育孩子,不能從眾,尊重孩子的個性,才能讓孩子綻放光彩

有家長說,現在不管男孩女孩,英語鋼琴都是標配,其他的課再選著報。這句在課外班圈兒廣為流傳的話,大概是英語和鋼琴機構傳出來的吧。

在給孩子選課外班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參考別人的選擇,但自己心裡要有一個評價標準。

  • 參考別人的選擇,標準是客觀性而非安全感

參考別人的選擇,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幫我們了解更多關於課外班的實際情況。但選擇的標準,不能是為了隨大流獲得的安全感,而是要客觀的評價。

就拿英語班來說,有中教有外教,有線上有線下,有大班課有小班課,教學內容也有不同,選哪個不選哪個,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

我們需要想清楚,讓孩子學英語的目的是什麼,提高口語,增大詞彙,學習語法?比如說練口語,最好不要找中教,儘量選小班課,讓孩子有更多開口的機會。離家遠近,上課頻率,課後配套複習等等,這都需要綜合考量。

還是那句話,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

  • 關注孩子特性,有自己的選擇邏輯

現在的專家太多,一人一個說法,特別是在網絡上,很多評論里活躍的人都是精通音體美各專業的精英。有人發一段孩子跳舞的視頻,就有人熱心評論,舞蹈動作有問題,換個專業的老師吧。

類似評論看多了,我會有一種錯覺:專業院校的教授院長都潛伏在網絡上,每天點評別人的舞蹈動作彈琴手勢。

不管你做什麼,總會有人背後否定你,我們無法獲得所有人的認同,當然也沒必要。我們要有自己的邏輯,關注孩子的特性,選擇最適合孩子的成長方式。

在孩子不到2歲時,我給孩子報了游泳班。很多人說我有錢燒得慌,才兩歲游什麼泳,家裡泡澡就挺好。但我堅持讓孩子學了下來,一是為了強身健體,二是我想讓孩子學會自救,萬一有危險來臨時,可以通過自救爭取救援時間。

當然,遇到水災的機率是極低的,但這就跟安全座椅一樣,防患於未然才能更安心。從孩子的表現來看,他也喜歡水,喜歡游泳,與其讓他自己在水裡瞎玩,不如讓他跟教練系統學習。

無論是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從眾隨大流看起來是節約了時間和腦力,但實際上並不會輕鬆。

因為從眾,做的決定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可能這個決定並不適合你,不會有好結果。再有就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主流」,再對標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這個主流。這樣算下來,從眾真的是費力又不討好的行為。

從現在開始,不要刻意迎合眾人,專注於自己,看看你需要什麼,孩子需要什麼,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心智和判斷力上。

最了解孩子的,除了他自己,就是你,別總跟著別人的步伐走了。適當的時候可以學習一下黃曉明的霸道總裁言論,「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QuFnXQBd8y1i3sJAa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