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父母最該出現的地方缺席:你嫌性教育太早,壞人不會等你準備好

2020-07-18     媽媽充電屋

原標題:別在父母最該出現的地方缺席:你嫌性教育太早,壞人不會等你準備好

在飯桌上,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什麼是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想要性的人。所謂的教育不就是這樣嗎?」
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沒有開學。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是作者林奕含用血淚寫出來的小說,房思琪就是她,她就是房思琪。林奕含中學時被老師侵犯,被父母忽視,導致她患上抑鬱症。

她曾經很努力地想走出來,她努力愛努力生活。她哭著把自己的經歷寫成小說,她想重新開始,可小說出版才兩個月,她就自殺了。

林奕含的經歷不是個案,成都14歲的女孩小小(化名),疑被性侵致懷孕墮胎,患上抑鬱症跳樓身亡。

林奕含用生命呼喚的性教育,依然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我們小時候基本沒接受過性教育,現在我們成了父母,即使意識到應該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只能是一路跌跌撞撞的前行。

前不久上海10歲男孩在書店猥褻5歲女孩的事件深深觸動了我。沒有孩子天生是十惡不赦的,孩子犯的錯是教育的缺失,這個缺失不只是孩子的性教育,家長也需要補課。

我希望因為性教育缺失導致的悲劇越來越少,近期我看了一些關於兒童和青少年性教育的書,我把我認為比較重要的點寫在這篇文章里。希望能有更多父母看到,喚起他們對性教育的重視程度,能更有針對性,也更全面更有效的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在介紹怎麼對孩子進行性教育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性」。

01 性不等於兩性關係——「性」的5大要素

很多人都會把性和兩性關係聯繫在一起,覺得性是令人厭煩噁心的,提到性會有強烈的羞恥感。如果提到性你只能想起島國動作片,那你的理解就太狹隘了。性不僅僅是兩性關係,它還包含更豐富的內容。

常年從事青少年性教育研究工作的胡萍老師,收集到的孩子們對性的理解是這樣的:

我對性的認識是比較噁心的,我覺得了解後就不再純潔了。
我對性的認識是恐怖神秘又可怕,很黃,少兒不宜。
我覺得性就是那些不正當的男女關係,覺得非常下流,提到性就很不舒服。

孩子們對「性」的認知是受到我們「談性色變」傳統文化影響的,但性真的這麼不堪嗎?

胡萍老師認為,對性的解釋要從性與每個人自身的關係出發,找到人類生命中跟性有關係的元素,它們是性別、健康、生命、愛情和隱私。

性別:性器官從身體上將一個人歸屬於男性或女性。

健康:性器官的健康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性心理的健康與個體人格健康密切相關。

生命:性是人類孕育生命的基礎。

愛情:愛情也包含在性的範疇里,因為愛情是讓人類感覺到幸福和快樂的情感,這種情感可以伴隨性的衝動,也是人類組建家庭的基礎。

隱私:性是個體的隱私,隱私權是受法律保護的。

性教育的本質是人格教育,幫孩子全方位的理解「性」,會積極引領孩子構建健康的人格。看到「性」對孩子的影響,你還會覺得性教育是可有可無的嗎?

02 性教育應涵蓋的4個方面

基於性的5大元素,性教育應該包含4個層面,分別是:性別教育、愛與生命的教育、情感與責任教育、道德與法制教育。

性別教育,是讓孩子認清自己生殖器的基本結構和簡單功能,讓孩子了解男女的不同之處,進而接納自己的性別,同時尊重他人的性別。

愛與生命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生命來之不易,讓孩子明白生命來源於愛,讓孩子懂得愛自己,愛父母,珍惜生命。

情感與責任教育,是讓孩子學會表達愛,表達感恩,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道德與法制教育,是讓孩子逐漸建立性道德,了解性的相關知識,了解相關法律規定,進而約束自身的行為,也學會保護自己。

上海書店10歲的男孩,最缺失的是道德與法制教育,他不知道他的行為是觸犯道德甚至法律的。因為性傷害患抑鬱症離世的林奕含,14歲的成都女孩,她們最需要的是愛與生命的教育,如果她們能多愛自己一些,也許就不會輕易結束花兒一樣的生命。

03 對孩子性教育的具體做法

對孩子的性教育是必須要做的事情,我們要根據孩子的認知特點,循序漸進把性的相關知識講給孩子聽。

  • 性別教育:讓孩子了解並接納自己的性別,認清性別角色

我們可以利用繪本讓孩子了解男女的不同是進化的結果,告訴孩子男女生殖器的名稱及基本的功能。讓孩子明白生殖器官跟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一樣,我們必須要尊重它、了解它、保護它。

只讓孩子了解生理性別是不夠的,還要讓孩子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性別。重男輕女或是重女輕男的家庭,很容易讓孩子對自己的性別不滿意,我們要及時察覺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接納自己。

孩子也會在日常生活里觀察父母相處的模式及性別特徵,這是孩子對性別角色的初始認知,會影響孩子日後和同性異性的交往,父母要做好示範。

  • 生命與愛的教育:生命來之不易,愛自己是王道

孩子最初對生命的認識來源於「我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我們要認真正面回答孩子的問題,不要隨口說「你是垃圾桶里撿來的」,「你是買來的」,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生命沒有價值。

我們要給孩子傳達的生命觀是:生命源於愛,而非源於性。在解釋生命孕育和出生時,不要只停留在物質層面的精卵結合,要把愛的情感和生命的形成聯繫起來。讓孩子知道,因為爸爸媽媽相愛,才有了他的誕生,他是愛的產物。

當孩子了解到了生命的價值,他才會更愛自己,愛自己的身體和生命。我們也不要對年幼的的孩子進行「大愛無疆」的教育,愛的教育應該按照愛自己、愛父母、愛人類的順序進行

懂得愛自己,孩子才會更珍惜自己的羽毛,在面對誘惑,情緒低落的時候不會選擇傷害自己。

  • 情感與責任教育:學會愛的表達,承擔責任後果

因為傳統文化的影響,孩子對愛情中的情感感到噁心和羞恥,我們要幫孩子正確理解愛的情感,正確表達愛。

在胡萍老師的《善解童貞》里,指出愛和性的表達的關鍵區別在於:男女身體接觸時,如果沒有性衝動和性喚起,就是表達愛;如果有,就是在表達性。

父母在孩子面前可以表達愛,但不可以表達性。不管孩子的年齡多大,夫妻間的性行為都涉及隱私,要迴避孩子。

我們還要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建立起對性衝動的審視和控制能力。胡萍在六年級學生的性課堂用「兩個拳頭的距離」,教孩子們處理和異性交往時應保持的距離。

「不管男孩女孩,與異性交往的時候都要保持兩個拳頭的距離。如果你上大學後真正愛上了一個人,他也愛你,你們的感情是真誠的,你就可以拿掉一個拳頭。等到你與相愛的人都能夠自食其力,能夠一起面對未來生活,你們決定進入婚姻的時候,你可以拿掉第2個拳頭了。」

  • 道德與法制教育:幫孩子構建性道德,進行性法制教育

一個人的性道德是從出生就開始建立和發展的,和道德的發展過程類似,孩子早期的性道德依賴於父母。進入幼兒園和學校後,受到父母、老師、權威及同伴群體的影響。隨著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才會逐漸形成自己的道德價值觀。

我們要尊重孩子性道德的發展軌跡,不要用成人的道德標準衡量兒童的行為。發現孩子有不良行為時,針對孩子的行為糾正,不要針對孩子的人格。

比如3歲的孩子在幼兒園摸自己的生殖器,如果我們說孩子下流無恥,對孩子進行人格和道德評判,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道德的壞孩子,產生不健康的羞恥感,影響他一生的幸福。

因為3歲孩子的性道德發展還處於低級的「懲罰和服從」階段,他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作為家長,我們要告訴他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能做的,他就會服從。我們只需要輕輕告訴他,如果你想摸的話,只能在自己的房間,不被人看到的地方,不能在公共場合摸,他就會知道該怎麼做了。

我們也不能忽略對孩子進行性的法制教育,讓孩子知道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白違法所必須承擔的後果,孩子就能主動用法律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

以上是對孩子進行性教育要包含的4大模塊,但這些內容不是一股腦的講給孩子聽。我們要尊重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當孩子有類似的疑惑時正面回答孩子,做適當引導。超前的性教育,會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希望在性教育這場考試中,每個家長都不要缺席,你嫌對孩子的性教育太早,壞人可不等你準備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hgYYHMBnkjnB-0zbf2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