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做題就焦躁,只是孩子性子急?小問題不解決,容易養成大麻煩

2020-10-03     媽媽充電屋

原標題:不會做題就焦躁,只是孩子性子急?小問題不解決,容易養成大麻煩

陪孩子寫作業就是一場家長和孩子的較量,誰先急眼誰就輸了。

一寫作業總有很多狀況出現,有的是孩子剛開始寫字,控筆力度不夠,字寫得歪歪扭扭。還有的是孩子一寫作業,就口渴尿急,一會兒冷一會兒熱,一會兒腿疼一會兒屁股疼的。

家長看著著急,孩子也著急。就算有時候家長能強忍怒火不發作,孩子自己又受不了,一邊寫作業一邊生氣,特別焦躁慌亂。孩子一生氣,家長強忍的怒火也爆發了,你作業寫成這樣,老子都沒生氣,你還有臉生氣?我看你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於是,一場硬碰硬的較量就開始了,作業現場就從」母慈子孝「變成了」雞飛狗跳「,親娘倆也」反目成仇「,氣呼呼地開始針鋒相對。

在《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中,有20多年一線教學經驗的于敏老師說,孩子遇到事情就焦躁慌亂,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尤其是孩子性格還沒完全形成的時候,很容易讓他成為一個沒有主見,不善思考的人。

孩子遇到問題焦躁不安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予正確的幫助,而不是責難。孩子焦躁,如果父母也焦躁,那結果就真的是一發不可收拾了。

首先,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責怪「焦躁」的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焦躁是受父母的影響,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看到孩子出了問題,有的父母比孩子還焦躁。孩子作業不會,家長心裡會咯噔一下,隨口說出,「這些知識老師都講過了,你怎麼不會?」「你上課都幹嘛了,是不是沒好好聽講?」「這都學不會,你的腦子是生鏽了嗎?」

父母這樣的批評和數落,只會讓孩子產生消極心理,讓孩子受傷。這也導致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只會焦躁不安,害怕父母批評數落,更不會思考了。

所以當孩子焦躁的時候,父母要寬容一些,積極鼓勵孩子。先幫助孩子冷靜下來,再想辦法解決問題。

第二,多給孩子講故事,少給孩子講道理。

我們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關於遇事冷靜、不焦躁的故事。對六七歲的孩子來說,講一個小故事勝過一籮筐的大道理。把道理滲入在小故事裡,孩子愛聽故事,也容易理解,說服性更強。

比如給孩子講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可以重點講,看到掉在缸里的同伴,有的孩子慌亂不知所措,有的孩子比如司馬光就沉著冷靜。通過這樣的對比,孩子就會明白,只有沉著冷靜,遇事不慌亂才能解決問題。

第三,父母要給孩子良好的心理疏導。

很多時候,孩子意識到自己犯了錯,或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就會發脾氣,表現的十分焦躁。作為父母,不要孩子一發脾氣就替他解決問題,或直接告訴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應該做的,首先是幫助孩子平復情緒,讓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再引導詢問孩子,哪裡遇到了問題,這樣的問題應該從何處入手,應該怎樣解決等等。

孩子遇事焦躁的情況,不會在家長糾正之後馬上改變。在一次次的引導過程中,孩子才會逐漸意識到慌亂焦躁不利於解決問題。慢慢地他就會下意識地,用父母教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冷靜應對,主動思考。

孩子遇事焦躁不僅僅是性子急,父母要做好引導,否則小問題會變成麻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xvz8XQBd8y1i3sJlI2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