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女孩鍾芳蓉的媽媽:孩子有出息了,她的孩子不會成為留守兒童

2020-09-02     媽媽充電屋

原標題:考古女孩鍾芳蓉的媽媽:孩子有出息了,她的孩子不會成為留守兒童

女孩子讀書有用嗎?我家後院的鄰居大爺算過一筆帳,得出的結論是:女孩讀書就是「坑爹」。

01 農村大爺算的經濟帳:女孩讀書是「坑爹」?白白損失7年掙錢的機會

鄰居大爺有個女兒,初中沒畢業就上班了。那時候有很多做腸衣的,二十年前一個小姑娘一個月能掙幾百塊,比農民的收入高得太多了。

他給供孩子上學的人家算了一筆帳,孩子初中畢業就上班,比上大學的能早掙7年錢。就算一個月掙500,一年6000,7年就是4萬2,這些錢都是供孩子上學的人家損失的。再加上花的學費,里外里又多好幾萬。這些錢在二十年前,能把老家的房子蓋得高高的,還能給兒子娶媳婦。

供孩子上學的,等女兒畢業了,也到了結婚的年紀。白花這麼多錢供孩子大學,結果給別人服務了。大爺就是算清了這筆帳,早早就讓女兒打工賺錢了。

那些年他確實有錢,家裡蓋了新房子,換了新拖拉機,兒子娶了媳婦,女兒也結婚了,不再給別人打工,自己搞了小作坊做腸衣。

可好景不長,現在他女兒的日子不好過。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小作坊關關停停只能薄利經營;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她老公嫌她上學少,處理不了財稅問題,還要再花錢僱人。

他兒子也不省心,初中沒上完就不上學,十幾歲的時候自由戀愛,在父母的反對下風風光光辦了婚禮。結婚後父母搞破壞,倆人也總吵架,生了倆孩子還是離婚了。

被大爺嘲笑供孩子上學被坑的,是他的親弟弟。他弟弟家一兒一女,倆孩子都上了大學,上學的那些年,家裡過得很困難,房子是整條街里最舊的,一年學費好幾千,種好幾年地才能湊夠一年的學費。

但日子一天天過,風水也會輪流轉,苦了那些年,孩子大學畢業了,他弟弟家的日子肉眼可見越過越好。

從最粗粗顯的角度看,讀書可有改善家庭的物質條件,但這不是讀書唯一的追求,也不是父母供孩子讀書唯一的理由。

02 北大考古女孩鍾芳蓉的媽媽:有出息了,她的孩子不會成為留守兒童

報考北大考古的留守女孩鍾芳蓉,那一份淡淡的恬靜,讓很多人印象深刻。

鍾芳蓉是留守女孩,在她不到一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外出打工,她從小跟爺爺奶奶長大。在央視的採訪中,她坦言,對爸爸媽媽有些生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爺爺奶奶更像父母的角色。

鍾芳蓉曾經兩次被頂上熱搜,第一次,是高考成績出來,全村人去給她報喜,她是大山里飛出的金鳳凰。

第二次,是她報考了北大的考古專業,有網友評論,貧困家庭的孩子應該學更賺錢的專業,比如金融,報考古這樣的冷門冷灶太任性。一時間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給這位小師妹寄禮物,鍾芳蓉成了考古界的團寵。

看完央視對鍾芳蓉和她媽媽的採訪,我由衷覺得鍾芳蓉的媽媽也該上一次熱搜。在對鍾芳蓉媽媽的採訪中,我找到了鍾芳蓉「任性」的資本。

鍾芳蓉的媽媽沒讀過什麼書,為了改善生活,孩子不到一歲就外出打工。聽到女兒得到高分的好消息後,她的第一反應是女兒有出息了,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了。

主持人追問她,什麼才算是有出息呢?她說,等女兒有了孩子,她的孩子不會成為留守兒童,可以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在一起,我沒有過。

我沒有過,輕描淡寫的幾個字,大概是鍾芳蓉的媽媽內心最大的遺憾吧?

留守兒童,是4個讓人心痛的字,看到這4個字,仿佛就看到一雙雙可憐巴巴盼父母歸來的眼睛,和一顆顆孤寂的心靈。如果可以,沒有人願意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無奈,在女兒不到1歲就外出打工的鐘芳蓉的媽媽,她也想一家人開開心心在一起,就像她期待女兒未來的人生一樣。但她沒有更好的選擇,她要讓女兒吃飽穿暖,讓女兒有學上,讓女兒的未來多一種可能性,她只能讓女兒成為留守兒童。

03 雲南麗江女子高中張桂梅:女孩子讀書,可以改變三代人

鍾芳蓉媽媽這段話,讓我想起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的校長張桂梅。她在大山里建了女子高中,她送出去1600名貧困女大學生,為了女子高中 ,她付出的幾乎是生命。

張桂梅為什麼辦女子高中?她堅信,女孩子讀書可以改變三代人。越是貧困地區越是重男輕女,有的家長會讓高三的女孩留家裡幹活,讓小學的兒子去縣城補習,就因為女孩子要嫁人,兒子才是自己的根。

張桂梅的高中里有一個被父母拋棄的女孩,她考上了大學,她結婚了,也生了女兒,她把女兒養得很好,這就是張桂梅眼中教育的力量。

這座大山裡的女子高中,培養出1600多名女大學生。她們沒有那麼多優秀的老師,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沒有所謂的素質教育,她們的成績只能靠刷題。

張桂梅坦言,刷題不是好辦法,卻是她們唯一的辦法。刷題是被很多「睿智」的人所不齒的,刷題讓這些女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卻能幫她們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

這世界上,有很多人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能說出最有道理讓人無法反駁的話。

「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這些父母是怎麼想的?為人父母,怎麼能這麼不負責任?」

「靠刷題高考,培養高考機器,孩子就廢了,能對社會有什麼價值?

如果可以選擇,誰不想沐浴在陽光下,一家人開開心心的生活在一起,在美妙的旋律中舒緩情緒,接受素質教育的洗禮?

我是從農村考出來的大學生,在大學校園裡,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是那麼自信陽光,而我呢?帶家鄉口音的普通話,整個高中時代只有數理化,不知道素質教育為何物,沒有特長沒有自信,我在校園裡曾經很自卑。

我現在還記得學校附近剛開的那家麥當勞,看著櫥窗里的價格,我和舍友感慨一個漢堡是兩天的生活費,我的同學卻談笑風生地坐在那大快朵頤。

人生就是這樣,有些人嫌棄的」幸福「,卻是別人可望不可及的遠方。一個人的努力,改變不了一個時代,改變不了一個家族,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家庭。一代一代的進步,整個社會才會越來越好。

父母可以沒有文憑,沒有高學歷,但不要詆毀知識的力量。相信知識,相信努力,才是貧困地區女孩唯一的出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P_TTXQBd8y1i3sJKdG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