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學習被爸爸帶到墓地:講道理磨破嘴皮,不如讓孩子體驗後果

2020-07-26     媽媽充電屋

原標題:孩子不學習被爸爸帶到墓地:講道理磨破嘴皮,不如讓孩子體驗後果

今天刷到兩個視頻,說的都是孩子不愛學習。兩個家庭里的爸爸媽媽,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先說反面教材吧,因為動靜鬧得比較大,都驚動警察叔叔了。

爸爸:「你不好好學習,對不起把你養大的奶奶」

事情要從車窗上出現的SOS開始。話說有熱心群眾看到一輛車的車窗上居然寫著SOS,這可是國際通用的求救信號。他覺得車裡的人有危險,就熱心地報了案。警察叔叔到現場後發現,是親爹和親兒子之間的戰爭。

兒子成績下降了,從前十名滑落到十名以後,爸爸就給他報了補習班。但孩子不想去,爸爸就開車拉著兒子去了墓地,兒子在車窗上寫下了SOS。

為啥要帶兒子來墓地呢?這位爸爸說,今天是奶奶去世一周年,孩子不好好學習對不起奶奶,因為是奶奶一手把他帶大的。兒子滿臉的不甘心和叛逆,跟爸爸大聲吵吵,「下次考不及格,就不學習」。

孩子應該好好學習,但把孩子的學習,跟把他養大而且已經去世的奶奶聯繫起來,未免有點太嚴重了。如果孩子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你不好好學習對不起奶奶把你養大,對不起父母早出晚歸的掙錢養家,這樣的說教除了讓孩子更叛逆,很難起到真正的作用。

媽媽:「讓你背詩你嫌累,上山看看吧」

不好好學習去墓地恕罪的教育方式讓人看著憋悶,那就換個畫風,看看智慧媽媽如何解決孩子不愛學習的難題。

一個小男孩,穿著防曬衣在山上干農活,你沒看錯,孩子在地里薅草一樣的東西,邊薅邊嘟囔薅不動,還不小心摔了個屁蹲兒。旁邊沒露臉的媽媽說,我們就是這麼薅的,在家背詩你嫌累嫌熱,這回上山看看。然後畫風一轉,孩子就乖乖學習了。

這位媽媽的做法挺明智的,對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每天空調電視遊戲機的孩子來說,學習確實是最苦的差事,他能接觸到的任何一件事都比學習開心。可孩子不會懂,他享受的這些美好生活,是他的爸爸媽媽辛苦打拚來的。

從父母的角度看,孩子就應該好好學習,不管是第一個視頻的爸爸,還是第二段故事裡的媽媽都這麼認為,但他們採取了不同的方法。

兩種育兒理念的碰撞:講道理VS體驗結果

第一個爸爸,選擇用講道理的方式告訴孩子,還動用了情感勒索。

這些話按道理講是對的,家長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成才,有個光明璀璨的未來。孩子也知道家人的好心,可每天把這些話掛在嘴邊,誰都會煩。這是情感勒索,不好好學習對不起家人,這對孩子來說是多大的心理壓力。

孩子不但要解決自己的學習問題,還有應對來自父母和去世奶奶的壓力。他只能用叛逆來舒緩自己,用跟父母吵架的方式讓自己好受一點。

民警對父子二人進行勸解,表面上恢復了和諧。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真想緩和父子關係,讓孩子發自內心的學習,這個爸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二個媽媽,就換了個思路。你自己去體會不好好學習的後果,你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殘酷和辛苦,你看看這個後果你能不能承受?看得多了,你才會知道有學習機會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孩子不愛學習,這兩位家長的做法其實代表了大多數的家長。一類家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試圖感動孩子去學習。另一類家長是讓孩子承受不好好學習的後果,讓孩子明白,你學習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任何別的人。

就像民警勸說第一位爸爸一樣,孩子不想學習,帶他來墓地,他還是不讀書。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人,不是成績。作為家長,做好該做的監督教育就夠了,帶到墓地來沒有意義。

民警還勸解孩子說,我知道你學習壓力大,但跟爸爸也要好好溝通,不要吵不要鬧,他們都是愛你的,希望你能更好。學習好不好,要看你自己的努力。你自己選擇的路,儘量也要好一點,這樣能讓後來的路更好走一些。

讓孩子體驗後果,孩子才能從「心」開始

對孩子來說,我們盡最大的努力教育他,給他提供好的環境,就夠了。我們可以期望孩子未來的樣子,但不要強求。

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他努力走好的每一步,是為了讓他自己的未來更好一些。如果達不到我們的期望,他也不欠我們誰的,他虧欠的只有他自己。因為他的人生路,終究是要自己走。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減少包辦,減少控制欲,多跟孩子用平等的方式溝通交流。同時有意識引導孩子,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也讓孩子能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比如,孩子不好好做作業,他就可能得到老師的批評,上課不認真聽講,他就要承擔考試失利的痛苦。

空洞的道理沒有任何的說服力,其實孩子也懂得這些道理,他的叛逆,他的不配合,很多時候是他自己內心的衝突。他知道自己做得不對,可懂得道理也不一定能做到最好,做到讓父母滿意,他就乾脆讓矛盾更激化,減輕自己內心的矛盾感。

少對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多讓孩子去體驗後果,才能真正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AITi3MBfGB4SiUwOk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