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裸的侵略擴張,居然就這樣洗白了?看日本人描繪的百年抗爭史

2019-08-01     田瑞安

太上皇訓政

1945年8月底,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飛抵東京,開啟了對日本長達六年的「訓政時期」。不知與這位太上皇搞了什麼交易,對戰爭應負「全責」的裕仁天皇繼續端坐在皇宮,靜靜注視著不遠處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1946年5月,裕仁天皇「大命降下」,時年68歲的吉田茂出任二戰後日本第一任首相。此後八年,吉田五次組閣,其政權持續時間之長在日本憲政史上屈指可數,吉田本人則被吹噓為當時「日本極少有的、具有國際感覺的傑出政治家」。

應該說,裕仁天皇雖然在戰爭中屢屢看不准局勢,但看人的眼光還是很準的。吉田主政期間,一直唯美國主子馬首是瞻,先後在麥克阿瑟「領導」下親自參與制定了日本的和平憲法、簽訂了「對日媾和」的舊金山條約以及日美安保條約,鼎力協助美國打韓戰等,可謂政績卓著。

吉田茂:「麥克阿瑟將軍為我國利益所做的貢獻是歷史上的一個奇蹟,是他把我國從投降後的混亂凋敝的境地中拯救了出來,並把我們引上了恢復和重建的道路,是他使民主精神在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牢牢紮根。」

亞洲優等生

在戰後百廢待興的動盪年代,吉田本人「躬逢其盛」,為瀕死的日本絕處逢生進而實現復興立下汗馬功勞。短短二十年時間,日本奇蹟般復興,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1964年,日本舉辦了彰顯實力的東京奧運會。當裕仁天皇向93個國家宣布開幕時,美國發射的衛星首次向全世界轉播了實況,看到美日20年前還打得不可開交,如今卻關係密切情同父子,世界尤其是亞洲人民不知作何感想。

1967年,經歷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任天皇,見證了日本跌宕起伏的近百年歷史,90歲的吉田茂在明治維新一百周年之際去世。當年,日本出版了吉田茂《激盪的百年史》一書,在這本暢銷世界的書中,日本民族被吉田吹上了天:

「從偏安一隅、向學大陸的小心翼翼的學生,到蔑視群小、惟我獨尊的亞洲優等生;從簽署城下之盟、被迫開國的封閉島國,到傲視群雄、黷武霸道的列強;從一片瓦礫、民生凋敝,到經濟騰飛、國富民強。沒人能否認日本民族的勤勉和智慧,但世界上勤勉、智慧的民族也不獨日本一個,而能從廢墟中崛起,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就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這樣的例子恐怕再難找了。」

按吉田的說法,日本人民與西方列強進行了長達百年的抗爭,才從小心翼翼的學生成長為「亞洲優等生」。如此說來,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一樣飽受列強欺凌,最終靠自己的「勤勉智慧」實現了富國強民。歷史真的是這樣嗎?不妨簡單回顧一下日本人眼中的百年「抗爭史」。

黑船事件

1853年,就在英國人用堅船利炮與中國「通商」十年後,美國海軍准將佩里率四艘軍艦開到日本江戶灣,向當時的德川幕府提出「開港通商」。日本人生平第一次見到如此威武的黑色鐵甲艦,在美國人不開港就開火的威脅下,幕府被迫簽定了日本與西方列強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開放下田、函館兩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

與中國的遭遇類似,看到美國企圖吃獨食,其他西方列強也紛紛趕到,日本只得與英國、俄國、荷蘭等西方列強一一簽定了「親善條約」,不情願地結束了鎖國時代。彼時的德川幕府靈機一動,突然把涼了幾百年的天皇搬了出來,試圖以天皇的名義與洋人締約。

天皇可不傻,才不會替幕府背這個黑鍋。在天皇的號召下,朝臣、大名及其家臣紛紛舉起救國旗幟,擁立天皇重回政治舞台。「黑船事件」後的日本政局一天比一天混亂,幕府的「喪權辱國」直接導致自己黯然退出歷史舞台。

幕府後期

德川幕府後期,經歷了屈辱的「黑船事件」,革新派聯合西南強藩和皇室公卿提出"尊王攘夷"——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與中國後來義和團的「扶清滅洋」何等相似,在幕府軍隊與西方列強的聯合鎮壓下,尊王攘夷運動最終失敗。

彼時,日本有識之士意識到,若想改變現狀實現富國強兵,必須要推翻腐朽的幕府。於是,尊王攘夷演變為「倒幕運動」。既然不再提"攘夷"了,曾因此聯合炮擊下關的美英荷法四國也改變了策略,轉而援助「倒幕派」。

1867年,剛繼位的明治天皇下達討伐幕府的密敕,倒幕勢力隨即結盟舉兵。次年,天皇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以薩摩藩、長州藩為主力的天皇軍大舉東征,「戊辰戰爭」由此打響。1868年5月,德川慶喜被迫交出江戶城,到11月,東北地區叛亂諸藩也被陸續平定,當盤踞在北海道的幕府殘餘勢力被掃清後,日本全境歸於統一

明治維新

對日本來說,推翻德川幕府、大政歸還天皇是打破舊秩序、開創新時代的偉大壯舉,對日本歷史具有深遠甚至決定性的影響。隨後,明治政府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

明治維新有力促進了日本的西方化、近代化進程,為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奠定了基礎。此後,日本為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而「脫亞入歐」、奮發圖強。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日本國力日漸強盛,開始向列強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從1894年開始修改條約,至1911年全部廢除,僅用了十幾年時間,日本先後廢除了幕府時代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用奪回主權的方式洗刷了恥辱。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也是日本「激盪的百年史」的新起點,從此,日本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迅速成為亞洲強國進而躋身世界強國。

侵略擴張

明治初年,日本就確立了「開疆拓土」的侵略方針,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對鄰國蠢蠢欲動。

1、侵略台灣

1874年,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台灣被殺」為由向清政府發難,進而出兵侵略台灣。自知羽翼未豐,日本軍事、外交同時出擊,經過一番外交鬥爭,日本通過《台事專條》拿到50萬兩「撫恤銀」,心滿意足地從台灣撤軍。日本第一次對外侵略就「選中」台灣,其狼子野心暴露無遺。

2、侵略朝鮮

看來明治維新是無所不學,1875年,日本效仿西方列強的「炮艦外交」,派出3艘軍艦耀武揚威開進朝鮮釜山海域,準備以武力打開朝鮮國門。次年,朝鮮被迫與日本簽訂喪失主權的《江華條約》,成為朝鮮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3、吞併琉球

1874年入侵台灣時,日本儼然已將琉球王國視作自己領土,叫囂「殺害琉球人就是殺日本人」。1879年,日本懶得遮遮掩掩,索性吞併琉球改名沖繩縣。滅國後,琉球人流亡中國開展「復國運動」。

期間,美國前總統格蘭特應李鴻章之邀親自到日本調停「琉球事件」,這大概也成為西方強權干涉日本「內部事務」的證據。最終,無論清廷的「三分法」還是格蘭特提出的折中方案」,日本都一概不理睬,仍按「琉球處分」。

對此,自顧不暇的清政府也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日本崛起擴張。到這個時期,日本以侵略朝鮮進而侵略中國為中心目標的「大陸政策」基本形成。

連遭「不公正待遇」

1、甲午戰爭

1894年,羽翼日益豐滿的日本終於和大清這個潛在對手交上火了。在各懷鬼胎的列強縱容支持下,日本分別在平壤陸戰中打敗清軍,在黃海海戰中擊潰北洋水師,傾盡全力取得了甲午戰爭勝利。

挨了一槍後,李鴻章簽訂了繼《南京條約》後最嚴重的一個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程度之深實為罕見。然而,日本人還沒來得及高興,沙俄就聯合法、德來了個「三國干涉干涉」。辛辛苦苦打下的地還得吐出來,日本人快氣死了,沒辦法,現在還不是跟列強比劃的時候。1895年5月4日,日本宣布放棄遼東半島,氣急敗壞地訛了清政府3000萬兩「贖遼費」。

對日本來說,這場「三國干涉還遼」無異于飛來橫禍,沙俄不僅壞了自己的「好事」,還在遠東加強了勢力,成為日本實施「大陸政策」的最大絆腳石。睚眥必報的日本人清楚,自己的下一個對手是誰,現在要臥薪嘗膽,重新整軍備戰。拿到手2.3億兩白銀,日本卻沒有揮霍,而是啟動了「海軍十年擴充計劃」,日本人在等待覆仇的一天。

2、日俄戰爭

1904年2月的一個深夜,俄國遠東總督府里觥籌交錯,歌舞昇平。突然,不遠處傳來兩聲巨響,隨後,魚雷爆炸聲和隆隆炮聲交織在一起,旅順港內一時間火光沖天,震天撼地,醉醺醺的俄國佬終於酒醒了,嘴裡不住嚷嚷著「黃皮膚猴子來了」。

這次,日本人是找上門跟沙俄算帳了。早在幾年前的八國聯軍侵華中,日本就對俄國一直賴在中國東北不走耿耿於懷。日本人從長計議,在成功孤立了「侵略成性」的俄國並取得英美支持後,通過擅長的談判-斷交-不宣而戰三步發動了這場復仇之戰。

戰爭打得果然艱苦,經歷了第一階段慘烈的旅順攻防戰,日本在付出巨大傷亡後取得了戰場主動權。次年的對馬海戰中,在東鄉平八郎「皇國興廢,在此一戰,諸君英勇奮戰感召下,不遠萬里趕來的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被日本聯合艦隊悉數殲滅。

日本人清楚,打敗俄國得到了美英不少幫助,戰爭結束後的1905年8月,日俄在美國調停下舉行談判。經過20多天的討價還價,日本如願「接手」俄國在旅順、大連的特權和長春到旅順的鐵路控制權,南庫頁島及附屬島嶼也一併收入囊中。

即使這樣,日本對美國「調停」仍不滿意,對沒有肅清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勢力和俄國拒絕賠款,對英美列強出於自身利益而對自己「不公正」,日本人又默默記下一筆帳。

3、一戰和巴黎和會

一戰爆發時,日本雖已躋身列強,但還不敢叫板美英。戰爭結束後,一通折騰的日本僅得到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幾個島嶼,身為戰勝國的日本大呼不公平,要求「接管」德國在山東的各項權益。

1919年,身為「五強」之一的日本興沖沖組團來參加巴黎和會。然而,在中國外交家們據理力爭下,日本最大的「戰利品」山東權益眼看要泡湯。此時,美國又出面「調停」了,在日本人看來,這種「霸權主義」無異於20多年前的三國干涉還遼。

巴黎和會上,日本自稱代表黃種人提出「種族平等」,議案隨即被三巨頭否決,日本人真是氣不打一出來,「憤而退出會場」。1922年,在美國施壓下,日本不情願地將山東歸還中國,同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又令日本人如鯁在喉。

《五國條約》規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艦總噸位的比例為5:5:3:1. 75:1.75,雖然被限制的主力艦總噸位超過法國、義大利而位列第三,但「世界頭號海軍大國」不願屈居美英之下,日本人雄心勃勃:遲早一天要把美英勢力趕出亞洲。

4、「動輒」制裁

一戰後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20年間,美日關係總體是「遏制與支持」並存。雖然意識到日本會是一個麻煩製造者,但出於戰略布局和牽制蘇聯的目的,美國一直充當日本的強大後盾和「兵工廠」。

從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全面侵華再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1940年,美國向日本源源不斷輸送石油、鋼鐵等戰略資源,並給予大量貸款。日本人懂得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於是,1938年和1939年分別在張鼓峰和諾門坎向蘇聯試探性挑釁。

一番比劃後,日本人終於知道蘇聯人不好惹了。但完全依賴美國顯然也不行,喜怒無常的美國人動輒制裁令日本叫苦不迭。最終,「南進」意見占了上風。1940年底,看到日本有「南進」苗頭,美國人警惕了,羅斯福決定上點手段—石油禁運。

沒辦法,日本趕緊與美交涉,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談判。1941年7月,日本開進法屬中南半島,對美英在東南亞的勢力範圍虎視眈眈。此時,美國意識到養虎為患了,然而為時已晚。直到美國人提供的炸彈接連落在美國的珍珠港,美日才算撕破臉了。

從被美國人打開國門,再被美國人打得遍體鱗傷,到最後跟美國人打得火熱,回顧了日本人眼中「激盪的百年史」,大概會有「成也美國敗也美國」的印象。其實,憑藉日本民族的勤勉和智慧,日本完全有資格成為美國第51個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RVbY2wBUcHTFCnfGGR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