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也曾「反思」二戰,做出了一連串「檢討」,看哪一條最深刻?

2019-05-20     田瑞安

1946年,由裕仁天皇欽點,時年68歲的吉田茂出任日本在二戰後的第一任首相。此後的八年中,吉田5次組閣,其政權持續時間之長在日本憲政史上屈指可數。

作為一名職業外交官,吉田茂不僅出任過日本駐天津和奉天總領事,還曾常駐歐美多個重要國家,被公認為「日本少有的具有國際感覺的政治家」。

可以說,在二戰後複雜多變的國際政治格局中,處於冷戰夾縫中的日本能絕處逢生,進而搶占先機在最短時間實現了戰後復興,以吉田茂為代表的這些「掌舵者」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67年,日本已跨入世界經濟強國行列,這一年出版了吉田茂《激盪的百年史》一書,在這本暢銷世界的書中,日本民族被吹上了天:

從被迫簽署城下之盟的封閉島國到傲視群雄挑戰列強的「亞洲一哥」,又從遍地瓦礫民生凋敝到經濟騰飛國富民強,沒人能否認日本民族的勤勉和智慧。不過,世界上勤勉智慧的民族也不獨日本一個,而只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從廢墟中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這樣的例子恐怕不好找了。雖然沒有贏得太平洋戰爭,但整體看來,日本還是在國際政治的變幻莫測中巧妙地把握了自己的方向,這是日本民族「卓越的機智」。

吉田主政的八年中,一直唯美國主子馬首是瞻,先後在麥克阿瑟主持下制定了和平憲法、簽訂了「與日媾和」的舊金山條約和日美安保條約。鮮為人知的是,吉田茂在干這些「大事「的同時,還不忘從自己擅長的外交層面「反思「二戰。

1951年,時任首相兼外相的吉田茂令外務省啟動一項調研計劃,對日本在二戰期間外交上的失誤做一總結。此項調研計劃歷時數月,最終形成一套秘密文件,直到半個世紀後的2002年,這些文件才陸續解密並公布。

按照吉田茂劃定的「層面」,文件中羅列了日本在二戰期間犯下的一系列外交「失誤」,簡單歸納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輕率」退出國聯

1933年2月24日,國際聯盟大會對「李頓報告」進行表決,當42:1的記名投票結果出來後,日本全權代表松岡洋右作了最後演說,鄭重向國聯道一聲「撒由那拉」,隨即便趾高氣揚地率日本代表團離開了會場。

松崗回國時受到凱旋英雄般的歡迎,日本各大報也把他捧為「國民英雄」,盛讚「退出國聯的壯舉成為日本自主外交的里程碑」。

「文件」認為,當時日本退出國聯成了與英美決裂的開端,便宜了蘇聯,實為愚蠢之舉。……即便國聯成員國都不承認「滿洲國」,作為「彌足珍貴」的常任理事國,日本應設法留在國聯以避免陷入國際孤立。

第二年,一直視國聯為「帝國主義陣營」的蘇聯不僅加入了進來,史達林還通過一系列條約穩定了與鄰國的關係,蘇聯的國際地位不斷得到鞏固,這是日本不願看到的結果。

幻想「四國同盟」

與德意締結同盟後,日本一廂情願想把蘇聯拉進群。1940年底,日本極力撮合四國同盟,為此,希特勒也讓外長里賓特洛甫與蘇聯接觸,德國「建議」蘇聯南下印度洋,而史達林則要求「保障在巴爾幹的利益」,談判不歡而散。此後,希特勒開始緊鑼密鼓籌劃巴巴羅薩行動。

1941年4月,又是這個松岡洋右,不顧德國人強烈反對來到了莫斯科,隨後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當松崗與史達林手挽手無比親熱的照片刊登出來時,同盟國和軸心國都為之震驚。

當時,日本天真地認為蘇德友好就能蘇日友好,蘇日中立條約成功解除了日本南下的後顧之憂。熟不知,在老謀深算的史達林面前,松崗著實嫩了點。蘇聯之所以願意與日本簽訂中立條約,除了免遭兩線作戰外,一個重要目的是「放手讓日本與美英激烈對抗」。

「文件」認為,「……歷史證明,日本只有在美英提攜下才能有利於展開外交,而同蘇聯妥協的策略不過是為史達林所期待的日美關係的惡化作貢獻而已……

「與美交涉」策略失當

天下人都知道,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是靠什麼支撐的。隨著戰爭的深入,日本人也清醒地意識到過度依賴美國遲早要出問題,於是開始尋找自力更生的「渠道」。

1940年底,看到日本越來越不聽話,羅斯福決定上點手段,不同於前幾年的「越禁越多」,這次的石油禁運是動了真格。沒辦法,日本一面開進印度支那虎視菲律賓群島,一面開始與美交涉。

「文件」認為,當時日本在從中國撤軍這一問題上表現得非常強硬,不做一點妥協而導致日美交涉失敗。……現在看來,那時應忍痛做些讓步……對日本是有利的……

確實如此,對美開戰,對美國有深入了解的山本五十六起初也不贊成,直到最後一刻,他仍在等待「日美交涉成功的消息」。御前會議上也得出結論:開戰初期能夠取勝,最終還是缺乏使敵屈服的手段。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仍拒不讓步,那就只得面對一場打不贏的戰爭了。

幻想蘇聯「調停」

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上,為「給蘇聯人民一個交代」,史達林提出出兵東北的一串「條件」。也許是對東道主的盛情招待非常滿意,也許是病體纏身犯了糊塗,羅斯福竟然全都答應了。

此後,蘇聯開始向遠東秘密輸送部隊和物資,老謀深算的史達林還不斷向日本釋放信號:蘇聯不會違反中立條約攻打日本。窮途末路之下,日本決定「通過蘇聯實現和平」,隨後派遣特使赴莫斯科,希望蘇聯擔當與美英斡旋的「中間人」,史達林欣然答應。

7月28日,對美中英發表的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日本仍寄最後的希望於蘇聯,首相鈴木貫太郎強硬表示「不予理睬」。日本人沒想到,不出十天,美國的原子彈和蘇聯的八月風暴就接踵而至。

「文件」認為「……如果日本在波茲坦公告前向美英投降,蘇聯分享戰果的事情就不會發生……日本應直接向美英無條件投降並迅速付諸行動,幻想蘇聯調停實為最愚蠢的想法……不直接與美英進行和平交涉,卻要求蘇聯這樣的國家斡旋和平,這一點尤其應予以批判。」

很明顯,在以上諸多「檢討」中,日本人在跟蘇聯人「打交道」上反思最為深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uCIBGwBmyVoG_1ZnP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