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反思二戰:最大的外交敗筆在哪?不禁感嘆:史達林棋高一著

2019-07-24     田瑞安

「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不管是因為美國人扔下的兩顆原子彈還是蘇聯人發起的「八月風暴」,日本終於一改先前強硬態度,老老實實地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了。當月底,五星上將麥克阿瑟飛抵東京,開始了自己5年日本「太上皇」生涯。

鑒於太平洋戰爭的慘痛教訓,美國人起初是要狠狠懲罰日本這個「野孩子」的,「日本今後的生活水平不能超過它侵略過的其它任何一個亞洲國家」一度成為管控標準。然而,不知雙方達成了什麼默契,在美國人運作下,戰敗的日本不僅未像德國一樣慘遭肢解,應負戰爭「全責」的天皇也免予起訴。

其實在投降前,日本就在竭力爭取與美英達成「有條件投降」,其中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保全天皇。為此,日本甚至乞求蘇聯出面調停,老謀深算的史達林滿口答應作中間人,一邊敷衍日本人,一邊緊鑼密鼓向遠東運兵。

日本不僅達成「有條件投降」,幾年後爆發的韓戰又令其起死回生,在美國的幫助下,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如此看來,與其說眷顧日本的是幸運之神,不如說是遠隔重洋的美國。時至今日,美日這對盟友仍情同父子。

「老外交官」掌舵

1946年,由裕仁天皇欽點,年近古稀的吉田茂出任日本在二戰後的第一任首相。此人作為一名職業外交官,曾出任過日本駐天津和奉天總領事,還有常駐歐美多個重要國家的經歷,被吹噓為當時「日本少有的、具有國際感覺的政治家」。

此後8年,吉田5次組閣,其政權持續時間之長在日本憲政史上屈指可數。裕仁天皇眼光還是很準的,吉田主政期間,一直唯美國主子馬首是瞻,先後在麥克阿瑟指導下主持制定了日本戰後第一部憲法、簽訂了「與日媾和」的舊金山條約和日美安保條約,可謂「政績斐然」。

1950年,韓戰爆發,日本搖身一變成為戰爭後勤基地,各式武器裝備訂單雪花般飄來。雖然不能親赴戰場,日本人還是把自己的勤勉智慧和勇於拼搏用在了火紅的「大生產」中。

短短十幾年後,日本已跨入世界經濟強國行列。1967年,日本出版了吉田茂的《激盪的百年史》,在這本暢銷一時的書中,日本民族又被吹上了天:「從被迫簽署城下之盟的封閉島國到傲視群雄的世界列強,從遍地瓦礫民生凋敝到經濟騰飛國富民強,沒有人能否認日本民族的勤勉和智慧。但世界上勤勉智慧的民族也不僅日本一個,而只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從廢墟中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這樣的例子恐怕再難找到。」

「反思」二戰

對於二戰,吉田茂也從自己擅長的外交層面作出分析:雖然沒有贏得太平洋戰爭,但整體看來,日本還是在國際政治的變幻莫測中巧妙把握住方向,而這正是日本民族特有的「卓越的機智」。

1951年,也許是為佐證自己的觀點,時任首相兼外相吉田茂命令外務省實施一項調研計劃,對日本在二戰間的外交政策作出詳盡總結。此項調研歷時數月,最終形成一套秘密文件,直到半世紀後才陸續解密並公布。

從調研形成的文件中看,日本在二戰期間的外交並非如吉田茂吹噓的「卓越的機智」,不當的外交策略倒是一再出現,諸如輕率退出國聯、幻想「四國同盟」、與蘇聯「媾和」、與美交涉失敗和寄希望史達林當「中間人」調停等等。這一連串的「失誤」中,1941年的日本可謂昏招連出,而最為致命的就是那個令世人瞠目的《蘇日中立條約》。

「心路」歷程

1931年九一八時,雖然對日本獨霸中國東北心存不滿,美國也就不痛不癢地譴責幾句,象徵性地作出不承認偽滿洲國的「正義之舉」。後來,因同樣被侵犯到利益,由英法主導的國聯試圖向日本施壓。然而,自持有美國撐腰的日本根本不屑一顧,1933年2月24日,隨著「日本的國民英雄」松岡洋右在國聯會場一句撒由那拉,日本退出了國聯。

事實證明,日本這一「壯舉」不僅使自己陷入國際孤立,還成了與英美決裂的開端,實為愚蠢之舉。這還沒完,日本不願看到的一幕出現了,第二年,一直對國聯不感冒的蘇聯一改態度加入國聯。同時,史達林竭力與英美改善關係,又通過一系列條約在歐洲廣結「盟友」,蘇聯的國際地位不斷得到加強。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後,美國仍繼續為日本輸血,石油、鋼鐵等資源管飽管夠。僅1937年一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石油2900萬桶,占當年進口石油的82%之多。當時,美國32名議員聯名指出:「我們說日本有德意兩個盟國,事實上,我們才是日本最好的盟國。任何人心裡都清楚,我們正在積極參與日本在華進行的戰爭。」

出於牽制日本北進的目的,蘇聯開始給予中國援助。抗戰初的兩三年,美蘇在中國戰場展開了「幕後較量」。

  1. 1938年,蘇聯給中國提供1億美元貸款用於購買蘇聯武器,而美國「不甘示弱」,在這一年給日本提供1.25億美元借款和信貸用於購買美國的「戰略物資」。
  2. 1939年,蘇聯又提供1.5億美元貸款給中國,而就在這一年,日本從美國進口了81%的石油、92%的鋼鐵及超過90%的汽車和零件,總金額高達2.91億美元。

日本人明白,美國人慷慨相助是有所圖的。於是,1938年和1939年,日本相繼在張鼓峰和諾門坎挑起衝突,經過一番比劃,日本人算是清楚了,蘇聯不是好惹的。特別是在第二次諾門坎戰役進入膠著戰之際,「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日本人徹底泄氣,「北進」的念頭再也不強烈了。

放棄「北進」

進入1940年,希特勒在西歐的狂飆猛進給日本人打了一劑強心針,英法被打得狼狽不堪,此時無暇顧及東南亞。日本人認為,是時候一舉掃清西方列強在亞洲的勢力了。然而,天下人都知道,日本發動戰爭是誰在後面支撐的,日本人也意識到過度依賴美國遲早要出問題,於是開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1940年底,看到日本對東南亞蠢蠢欲動,美國人警惕了。喂飽你日本是讓你「北進」跟蘇聯干,現在卻要「南進」跟老大搶地盤,這下好了,老大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羅斯福決定對不聽話的日本上點手段—石油禁運。

沒辦法,日本趕緊與美交涉,同時,為打消實施「南進」戰略的後顧之憂,日本還一廂情願要拉蘇聯進群,締結德意日蘇「四國同盟」。1940年底,日本極力撮合與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舉行會談,最終在史達林強硬態度下,談判不歡而散,「四國同盟」成為泡影。

至關重要的1941年

不管是歐洲戰場還是亞洲戰場,1941年是對整個二戰影響巨大的一年。這年4月,還是那個「日本的外交天才」松岡洋右,不顧德國人強烈反對來到了莫斯科,蘇聯方面高規格接待了這位日本朋友,史達林與之相談甚歡。

當月13日,《蘇日中立條約》隆重出爐,當松崗與史達林手挽手無比親熱的照片刊登出來時,包括同盟國和軸心國在內的整個世界都為之驚訝。之後,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告誡松崗:「要知道,俄國人是從不白給的。」希特勒也對此不無嘲諷道:我曾那麼明確地告訴松崗,與蘇聯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真不知日本人是怎麼想的。」

天真的日本人認為一紙條約就解除了「南進」後顧之憂,殊不知,在老謀深算的史達林面前,松崗著實嫩了點。蘇聯之所以願意與日本簽訂中立條約,除了免遭兩線作戰外,一個重要目的是「放手讓日本與美英幹起來」。

1941年7月,與美國艱難交涉的同時,日軍「悍然」開進法屬中南半島,對美英在東南亞的勢力範圍虎視眈眈。此時美英才意識到養虎為患了,然而為時已晚。美國一面加大對日制裁,一面態度強硬要求日本「從中國全面撤軍」。

日本是不可能接受全面撤軍條件的,這一點,包括羅斯福在內的所有美國人都清楚,包括天皇在內的所有日本人也清楚。那怎麼辦?日本只有狗急跳牆,孤注一擲了。按說到了這步田地,日本向老大服個軟不就行了,但這次日本人毅然說不。

吉田茂調研計劃形成的「文件」指出:當時日本在從中國撤軍這一問題上表現得非常強硬,不做一點妥協……導致日美交涉失敗……現在看來,那時應忍痛做些讓步……對日本是有利的……

在決定對美開戰的御前會議上,主戰派也承認:日本在戰爭初期能夠取勝,但最終缺乏使敵屈服的手段。對美國有深入了解的山本五十六也不贊成,直到最後一刻,他仍在等待日美交涉成功的消息。

不管珍珠港事件是不是美國人的苦肉計,美國在此期間的一系列舉動確實有點異常,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美國人這次是下定決心要收拾自己豢養多年的這頭猛獸了,「卓越機智」的日本人自食其果,等待它的將是美國人和蘇聯人毀滅性的聯合打擊

幻想蘇聯「調停」

在太平洋上與美國人廝殺了幾年,到了1945年,日本已是強弩之末。當年7月28日,美中英發表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彼時的日本還寄最後的希望於史達林,等著蘇聯出面「調停」,進而在談判桌上爭取到「有條件投降」。

日本人沒想到,不出十天,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和蘇聯的「八月風暴」接踵而至。

「調研文件」對此作了檢討「……日本如在波茲坦公告前向美英投降,蘇聯分享戰果的事情就不會發生……日本應直接向美英無條件投降並迅速付諸行動,幻想蘇聯調停實為最愚蠢的想法……不直接與美英進行和平交涉,卻要求蘇聯這樣的國家斡旋和平,這一點尤其應予以批判。

不管日本人如何「反思」和「檢討」,二戰形成的世界格局已然擺在面前。不過,吉田茂「調研文件」所總結的經驗教訓仍有價值,那就是日本要與美國保持良好的關係。事實上日本人也做到了,時至今日,美日情同父子的親密關係堪稱世界一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RWaY2wBUcHTFCnfjdR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