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到了爆雷產品,有些客戶竟反過來安慰機構

2019-12-08     華人家族財富



Photo by Robert Bye on Unsplash


1.客戶才是最後的決策者


前幾天,我去拜訪國內財富管理行業的一位資深前輩,聽到了這麼一個故事。

他們公司推的一個產品,不幸爆雷出了問題。這個產品,最初是當成熱門產品來搶的,但沒想到,明星產品也有難見「屍首」的時候。

購買這個產品的,大多是他們公司的核心客戶。所以,公司的壓力也很大——沒有一個機構,願意看到自己的客戶利益受損。

按照行業的經驗,在產品出事之後,多半是有客戶不斷來鬧,但令這位前輩比較驚訝的是,有一批客戶表現得相當冷靜,甚至有客戶反過來安慰說,投資原本就是伴隨著風險。

這些客戶,不是一味的抱怨,而是鼓勵這位行業前輩及其同事,繼續去做好應該做的事情。

我說,遇到產品爆雷,經常看到的是一些拉橫幅、砸辦公室等行為,這麼理性斯文的,倒是少見。

前輩回答說,這跟客戶構成有關,這批客戶經歷過市場的風雨,也認同我們的投資理念。

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自己才是投資行為最終的決策者。基於這樣的認知,他們在投砸後梳理責任時,不會單單推給機構。

Photo by Rod Long on Unsplash


2.高凈值客戶在分化


我講上邊這個故事,是想說,這10多年來,中國的投資客戶在成長,也在分化。

跟西方成熟、平穩的市場相比,起步不久的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常常更有驚喜,也更具波動性。

在這個草莽成長的市場中,主要的導向是產品銷售導向。所以有人帶著同情的口吻說,過往的這代客戶,被營銷了10多年。

換個角度來看,客戶願意「被營銷」,除了財富管理的知識、經驗缺乏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利益的誘惑。特別是在盛行「剛性兌付」的年代,追逐高回報的利益,成為普遍的選擇。

一個主張「剛兌」的市場,一定是個扭曲的市場。

隨著經濟周期的調整和監管趨嚴,高回報變得越來越難。資管新規之後的市場,更是打破了「剛兌」的迷夢。

這個時候的客戶,很多人傷痕累累。面對傷痕,不同客戶的表現也並不一樣。

有些客戶,信奉「會哭的孩子有奶喝」。有的選擇鬧場,拉橫幅,衝擊會場,用相當不敬的言辭「問候」機構相關人士;有的選擇性地向媒體披露一些信息,脅迫機構就範,以便能夠私下商討,要回一些損失。

如此等等,花樣繁多。

也有一些客戶,就平靜了許多,更能正視各種投資風險帶來的傷害。

高凈值客戶的分化,與不同人的人格特性有關,也與參與金融投資市場的成熟度有關。不同的成熟度與不同的價值認知,構成了一個更為豐富的客戶群體。

當然,如此討論客戶的分化,並非是忽視機構的責任與義務。必須承認,一些財富管理機構並沒有完全走正道——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Photo by Amy Hirschi on Unsplash


3.客戶畫像正在重構


站在財富管理行業機構的角度,最重視的,當然是各類投資客戶。客戶是衣食父母。機構存在的所有價值,都來自於客戶的需求。

十幾年來,中國的高凈值客戶在不斷變化,有兩類關鍵詞可以大致概括這些變化:

1.客戶老了、痛了、怕了;

2.客戶越來越愛學習,越來越懂得負責,越來越具有國際視野。

指稱客戶「老了」,說的是2000年之後的第一批高凈值客戶,他們在投資市場中折騰了十幾年後,生理年齡逐漸老去。一批更年輕的投資者初露頭角——這批年輕的投資者,財富或來自家族傳承,或是在一些新興行業中多有斬獲。

兩代客戶的投資心態與特點,差異很多。這其中不只是年齡、時代因素,也與財富來源不同相關。比如,老一代很多人,財富來自於傳統實業;而新生代的新貴,更多依靠傳承或在高科技、網際網路領域獲得財富。

同時,老一代投資客戶在市場的洗禮和周期變化中,充分感受到了風險與傷痛。有些投資者傷痕累累,真的是怕了——所以才會出現,有人寧可將大把錢放進銀行做協議存款,也不願再去購買金融產品。

關於高凈值客戶的畫像,積極的變化也有很多。比如,這個人群學習動力非常強。這一點,在各種周末論壇及知名財經院校的課堂上,表現得極為明顯。

經過了各種洗禮之後,高凈值客戶的投資理念和心態均更為成熟。很多人不再追求一夕暴富,長期投資的觀念越來越明顯,也更理解了自我負責的含義。畢竟,自己才是投資資金的擁有者和決策者。

還有一個較為明顯的變化,是投資客戶的全球視野大為增強。人們更願意去了解海外那些離自己較為遙遠,似乎更弄不清摸不著的金融產品。

客戶的這些變化,詮釋著整個市場的改變與進步。


- The End -


撰文 夏朴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1ww524BMH2_cNUgT1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