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Dane Deaner on Unsplash
各行各業都說自己缺人才,家族辦公室行業尤其如此。
海外成熟金融市場的家辦行業,已經有豐富的實踐,但國內家辦行業才剛剛起步。
我原本以為只是國內家辦缺人才,但最近關注一些海外家辦後發現,成熟市場缺人才也是常見問題。
家辦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又缺什麼樣的人才?
1.稀缺的品質
國內叫家辦的機構很多,真真假假,做的事情不完全一樣,都在各顯神通。我們在這裡討論家辦,大體還是要有一個共識,即回歸家辦作為財富管家服務家族的基本屬性。
我與很多從業者交流時,都問過這個問題:做這個行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
大家不約而同地回答:贏得家族的信任。
信任不是金融資本,是社會資本。
一個管家要贏得家族的信任,大體需要的品質包括誠信、靠譜、能幹等。這其中,講誠信是第一位的——倘若缺少了這種品質,越能幹的人可能造成的傷害就越大。
家族要想尋找到一位重視誠信的外部職業人,很難嗎?
實話說,不容易。
這種不容易,體現在家辦管家們需要經受利益衝突的考驗,還要經受時間的考驗。
有財富的地方,往往就容易有利益衝突。
所以,有的海外家辦專門針對職業道德標準列出條文。這些條文, 強調讓員工與家辦、家辦與家族的利益衝突透明化。定期披露,為的是讓問題儘量擺在檯面上。
這種做法,據說能夠發揮神奇的效果。
條文多半是常識,但常識最難遵循。比如,投資委員會成員做決策投票時,究竟是從決策本身及家族利益出發,還是心中還念叨著自家表兄的某隻基金產品呢?
既然做家辦,當然要把家族的利益看為最重。就像我們常說的,要像捍衛生命一樣去捍衛委託人的財富。
在根本上,這是一種價值觀。
因為誘惑的存在,人們要認同並恪守某種價值觀,並不容易。能夠長期堅守信念的人,即符合作為管家的道德標準。
Photo by Nik MacMillan on Unsplash
2.架構師與復合型人才
家辦的業務,除了比較核心的資產管理部分之外,還會涉及家族傳承、家族文化、家族慈善等。
這些業務領域,不同家辦涉及的範圍不一樣,有的單一些,有的更多元。業務越多元的家辦,對架構師或者CIO(首席投資官)的要求也就越高。
挑選一位優秀的CIO,不說萬里挑一,最起碼也是千里挑一。
在一個剛起步的家辦市場中,優秀CIO的缺乏也是必然的。這類人才的養成,不可能僅靠學院式的培養,更要有實戰經驗。
實戰就需要舞台,需要項目來錘鍊。
況且,人才培養基本也是乏善可陳的。中歐和上海高金等學府中,分別由芮萌和吳飛等教授在牽頭推相關的短期盈利性課程,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也尚在摸索中。
架構師或者CIO不易挑選,資深的家辦經理人其實也難得。
有經驗的海外家辦,會建議針對家辦投資人才做「交叉培訓」。他們認為,最糟糕的管理方式,是讓團隊獨立行事。這人負責私募股權,那人做對沖基金,還有一個做現金管理,且每個人在自己知識領域內守口如瓶,「山頭」意識強。這種情況下,一旦有人離職,機構就會被動。
「交叉培訓」意味著家辦人才的復合性,不是只懂局部或者某個方面。特別是在業務多元的家辦,家辦經理至少掌握基本的與外部資源對接、溝通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養成,得在實踐中邊摸索邊學習。
所以,有些海外同行會感慨,這個行業的瓶頸就是人才。
Photo by Fitsum Admasu on Unsplash
3.舞台的悖論
在家族辦公室工作,這算是一個多大的舞台?
西方行業人士說,「如果你只和一個家族辦公室打過交道,那你只知道一個家族辦公室。」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每個家辦都是不一樣的。
同樣的,同一個家辦對於不同的從業者來說,感覺也不盡相同。有人滿意於這個舞台,有人卻缺少持續擔任管家的耐心。
管家們需要多優秀,才符合家辦行業的優秀標準?
不論什麼類型的家辦,金融投資都是核心的業務。家辦想要的人才,當然最好是頂級的投資家——他們的視野、經驗、圈子資源等等,都可能提升家族資產增值的機率。
悖論在於,頂級投資家未必就願意藏身於家辦里。正如《華人家族財富》之前提及過的一個問題:家辦是個很賺錢的行業嗎?家辦一定更能夠展現自我的價值嗎?
鑒於精英投資家的職業選擇面很廣,他們未必一定選擇家辦。另外,這裡邊也有一個人力的性價比問題。
這意味著,符合家辦特質的優秀人才,既要有恆定的價值堅守,也要有較強的專業能力與技術,還要有一個願意從事這份事業的態度。
這樣的人才,焉能不難得?
- The End -
撰文 夏朴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