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1.「這個時代敗家子的定義變了」
儘管羅振宇2019年的那場跨年演講就飽受爭議,被一些人指責為無用的雞湯,但這次跨年,羅振宇仍然還是延續了往年的做法。
前媒體人羅振宇如今是知識付費領域的網紅,很會演講,也有為數不少的粉絲。
羅振宇是知識焦慮的主要販賣者。
對於羅振宇這類網紅的演講,我大體持批判性學習的態度。有道理的,就聽聽;胡扯的,一笑了之。
這一次跨年演講,羅振宇提及一個話題,令我頗感興趣。他引用金融學者香帥《錢從哪裡來》中的一個數字——中國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中,有73%來自於勞動所得。
也就是說,整體上中國居民的資本性收入,在總體收入的占比中還是一小塊,占了27%。
從羅振宇的字裡行間,看得出他還是比較推崇勞動性收入——他用了「基本的公道」這個措辭,來表達自己的態度。
投資性收入就是不「公道」的收入嗎?很多人肯定不服。
有人的地方,就有價值觀的差異,這很正常。
羅振宇又引用一個投資人的話說:這個時代敗家子的定義變了,過去的敗家子是花天酒地,現在的敗家子是非常勤奮的搞投資。
羅振宇認為很多人把注意力都放在理財、投資上,所以錢弄沒了。他於是斷言,富二代不好當,越勤奮,越願意創業搞點投資的富二代更不好當。
2.創業與投資從來不易
毋庸置疑,羅振宇提出勤奮的富二代成為敗家子這個話題,很具傳播性。
他說得對嗎?對,也不對。
說他不對,是因為他的這個論述缺少數據支撐,也不嚴謹。
熱衷理財、投資的都是富家二代嗎?富家二代有多少人是因為做投資把家敗了?萬達少爺王思聰很認真地做普思資本,也做失敗了,他算敗家子嗎?
把失敗直接跟敗家子掛鉤,是對「失敗」這兩個字的不尊重。不是所有的失敗都是敗家行為——畢竟,敗家有著特定的負面含義。
說他對,也是因為他確實說出了一個現象。那就是,一些富裕的家族二代因為創業、做投資,結果損失了很多資產。
相比於遊手好閒、無所作為,創業和投資的風險與收益都可能更高,這一點毫無疑問。鑒於許多年輕的富家二代各方面經驗不足,倘若貿然行事,失敗幾率也是可想而知的。
其結果,在外人看來,他們沒有花天酒地,而是勤奮地輸了。
創業這件事,是在沒有路的地方試圖走出一條路來,天生就是高風險的活,失敗不足為奇。如果一位富家二代因為勤奮創業失敗,而被貼上「敗家子」的標籤,那是不公平也不道德的。
我周圍的朋友中,就有努力創業而失敗者。他告訴我,這些錢,我用最辛苦的方式弄沒了。我向這樣的創業者致敬,而絕不會將其視為「敗家子」。
投資也一樣。天下哪裡有很便宜的事情呢?做投資跟做實業本質一樣,也是需要慢慢地依靠價值創造而獲得一些回報。
倘若急功近利,一味求高回報,而不是等待時間的複利,那是風險很高的。在當下中國的財富市場中,這類例子並不少見。
3.富人返貧現象的背後
從財富管理的行業的角度來解讀羅振宇提及的現象,我們可能會有一些新的認知。
某機構的一位首席研究官此前曾表示,未來幾年,有很多客戶可能從富翁返回貧困。
這些返貧的人士,大體是企業端賺錢能力下降,甚至經營無法持續下去,而財富管理端同時也出現漏洞,導致金融資產損失嚴重。另外,他們也沒有做好必要的風險隔離。
比如,有些客戶缺少配置理念,賭性較足,往往喜歡重倉某一類金融產品。這些非標產品一旦暴雷,其後果顯而易見。
前不久,我跟一位資深理財師聊到這個話題時問她,富人返貧最重要的原因在哪裡?
她回答說:
1.客戶自己的資產配置知識沒有有效的升級;
2.客戶把自己的金融資產委託給了一些非專業的人管理。
應該肯定,最近一些年來,有些投資客戶成長比較快,在財富管理領域已經很有心得,但大多數客戶,依然半瓶醋,對於投資所悟太少。
客戶不專業,理論上可以委託給專業人士。但是很多時候,客戶所託非人——這些被委託者,儘管是財富行業從業人員,但仍然不成熟,知識面很窄。
他們在很多的領域缺少觸類旁通的感受,缺乏商業的質感。用這些人直接作為資金管控的入口,來管客戶的錢,自然風險很大。
這些客戶當中,也許就包括了一些富裕家族二代。他們在投資端難有成就,到了羅振宇那裡,便成了「敗家子」!
看起來,此類所謂「敗家子」的養成,財富管理行業也是有責任的。
- The End -
撰文 夏朴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