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深!英法二戰前的綏靖都是小兒科,看美國如何豢養德國和日本

2019-07-19     田瑞安

經過一百多年「粗放式」發展,到了19世紀末,美國已崛起為當時世界的一流強國。通過1898年的美西戰爭,美國在世人面前再大秀一把,不僅奠定了美洲的霸主地位,還將觸角伸向了亞太地區。

在英美的支持下,日本出人意料地贏得了日俄戰爭,同樣作為後起新貴躋身世界列強。從那時起,美國人就清楚地意識到,這個小小的島國將是今後自己稱霸太平洋的「麻煩製造者」

一戰間,美國先是在歐洲兩頭通吃大發橫財,等雙方打得筋疲力盡時,美國「遠征軍」強勢登陸歐洲發出最後一擊。收拾歐洲殘局的同時,美國不忘遏制日本在太平洋的勢頭,聯合英法把日本的戰勝國利益「最小化」。

僅得到青島和太平洋上那幾個原屬德國的島嶼,身為戰勝國的日本大呼太不公平了,對美國的「霸權主義」提出強烈抗議。隨後的巴黎和會上,不僅在山東問題上經歷一波三折,日本提出的「種族平等」議案也慘遭美國為首的三大佬否決,日本人真是氣不打一出來,「憤而退出會場」。

如果說凡爾賽條約是懸在德國人頭上的一把利劍,那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則讓日本人如鯁在喉。雖然被限制的主力艦總噸位超過法國、義大利而位列第三,但「世界頭號海軍大國」不願屈居美英之下,日本人雄心勃勃:遲早一天要把美英勢力趕出亞洲。

彼時的美國雖然分量足夠,但在世界上也不是說一不二的。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費盡心思搞出了國聯,美國自己卻被英法聯手拒之門外。共同打敗了德國,看到美國人慾藉此插手歐洲事務,英法異常警惕,連連說No。

看來,若要主導歐洲和稱霸太平洋,美國還有一段路要走。而在通往世界霸主的路上,歐洲的老牌帝國英國和亞洲的新興帝國日本分別成為了障礙,如何拔掉這兩顆刺,美國人需要從長計議。

對於歐洲,美國很清楚英國一貫的「歐陸均勢」,從歷史上看,往往是作為老一的英國聯合老三共同打壓崛起的老二,這在一戰中表現的很明顯,所不同的是,一幫人都打不過老二。歐洲人自己能解決「歐洲的事務」時,美國是沒有插手機會的;而如果歐洲人收拾不了局面,美國人自然會應邀介入。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讓局面不可收拾呢?

亞洲,美國也十分矛盾,遏制日本的崛起是實行幾十年的策略。而一戰後又出現一個完全不對脾氣的蘇聯,被協約國一番狠狠打壓仍挺了過來。如今,在鋼鐵史達林領導下,這個帝國日益壯大,橫亘歐亞大陸叫板西方列強。那麼,誰能堪當在遠東遏制蘇聯的重任呢?

梳理了美國人在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心思」,一些現在看來不可理解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德國在一戰中已是元氣大傷,凡爾賽條約更是將其推入深淵。協約國各懷鬼胎,法國要搜干榨盡,英國紳士則出面勸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把它整死誰還錢啊,別忘了這是三角債,咱們欠美國多少錢心裡沒數嗎?

遠隔重洋的債權國發話了:「為了讓德國還錢,還是拉它一把吧。」就這樣,德國經濟行將崩潰的1922年,英美等國伸出了援手,而最大主力非美國莫屬。

從1922年到希特勒上台的1933年,美國通過華爾街的國際財團向德國貸款高達330億馬克,其中的最大三筆款項分別建立和支持了三家大型壟斷企業,繼而控制了電力、鋼鐵和化工行業,將德國的工業命脈牢牢把握在手。

此外,華爾街還通過其控制的德國寡頭企業向希特勒提供競選資金,希特勒上台後的1933年,美國銀行協會同意德國延期償還以前的貸款,並保證「今後美國在德國的資本和產業的全部收入只用於在德國興建或改建軍工企業」。

1933年到1939年,這是希特勒策劃二戰的關鍵6年,超過60家美國公司活躍在德國的軍事機構中,美國的大型財團與德國的合作進入蜜月期。期間,著名的洛克菲勒集團、美孚石油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等爭先恐後與德國簽訂了巨額軍工項目訂單。

僅飛機一項,1934年8個月中美國對德國的出口數量就比1933年增加了5倍。戰爭打響後,連美國海軍部長都不得不承認:是美國向德國提供了最先進的飛機發動機。

有了美國提供的大量資金和技術,人才濟濟的德國豈不是如虎添翼,彼時的希特勒也許在想:美國人就別提還錢的事了,等德意志一統歐洲,那點錢算什麼。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j8D2wBmyVoG_1ZGU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