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訓練」並非不好,只是搞錯了對象:該被訓練的不是孩子

2020-04-22     媽媽充電屋

近日一則「寶寶趴睡窒息」的新聞引起熱議。這位新手媽媽參加了「付費睡眠指導群」,這個指導群提倡讓孩子趴睡,讓孩子睡整夜覺。三個月的寶寶趴睡後哭泣,媽媽在群里問「要不要給孩子翻身,生怕孩子悶死」。

在得到群友的安慰後,這位媽媽沒有管孩子,任憑孩子哭泣,最終窒息而亡。這則新聞讓嬰兒睡眠訓練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

嬰兒睡眠訓練並不是新事物,早在幾十年前就有相關的著作和研究,不少家長也是前仆後繼,成為這些研究的實踐者。為什麼嬰兒睡眠訓練這麼受歡迎呢?因為讓小嬰兒睡整夜覺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從孩子出生,能睡整夜覺對媽媽來說就是奢侈。如果有一種訓練方法,能讓孩子睡整夜覺,那簡直就是媽媽的大救星。


最常見的三種「嬰兒睡眠訓練」

關於嬰兒睡眠訓練的書有很多,裡邊提到的名詞也是五花八門,但具體方法大同小異,可以歸結為以下三種:

  • 循序漸進哭泣法

循序漸進哭泣法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內科副教授理察·法伯提出來的。具體操作方法是:當孩子睡醒哭鬧時,不要馬上回應孩子,要等待幾分鐘。然後,每次等待的時間逐漸增加,直到孩子不再哭泣自行入睡為止。

比如,孩子半夜醒了,先讓他哭5分鐘再去哄他。第2次醒,讓他哭10分鐘,以此類推,總有他哭累了睡著的時候。

這個方法有點像改良版的「哭聲免疫法」,本質是一樣的,漠視孩子的需求來強迫孩子改正行為。


  • 抱起放下法

在很多睡眠書籍里,都能看到「抱起放下法」。孩子醒來哭鬧的時候,先不抱孩子,用手拍拍他,安撫他,如果這些方法沒用再把孩子抱起來,等孩子不哭了,再把他放下。

在不同書籍里講了很多抱起、放下的時機,看起來確實是很科學的方法。只是試想一下,作為一個睡得迷迷糊糊的寶寶,一會兒被抱起來,一會兒又被放下,會不會更迷糊呢?

  • 循序漸進分離法

還有一種頻繁出現在睡眠訓練里的方法叫循序漸進分離法。就是把寶寶放到床上後就離開,他哭的時候再回去安撫他,孩子不哭了就離開。當孩子再次哭的時候,採取比上次安撫更輕微的安撫方式。以此類推,對孩子的安撫越來越少,直到孩子自主入睡。

任何一種睡眠方訓練方法,都可以寫成一本書,也有一些理論做支撐。只是這所有的訓練方法都忽略了一個最核心的問題,那就是這些方法的對象是孩子,是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

睡眠訓練,破壞了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東西

這些訓練方法也許會有短暫的作用,也許會讓孩子看起來睡得很好,卻犧牲了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安全感。

安全感這三個字頻繁出現在育兒過程中,孩子離開媽媽哭,到新環境哭,見到陌生人哭,這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那孩子的安全感從哪兒來呢?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他的有求必應,來自他對周圍人、周圍環境的信任。

當孩子還是胎兒的時候,他在媽媽的身體里被緊緊包裹,媽媽會為他抵禦所有危險。當他和媽媽連接的臍帶被剪斷,他就成了獨立的個體,他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剛出生的孩子是沒有安全感的,他的安全感,來自於世界對他的回應。

他餓了,有人給他喂奶,冷了有人給他添衣服,害怕了有人抱他安慰他,這些對他來說善意的行為會讓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信任。

不管哪一種的睡眠訓練,都是在破壞孩子的安全感。他半夜醒了害怕,媽媽掐著點讓他哭,不抱他不安慰他,他會覺得這個世界不值得信任。他也許會變成一個乖寶寶,不哭也不鬧,但他不哭不是因為他不想哭,是他知道哭了也沒用。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冷漠的對待世界,不再相信別人,為了省一時的力氣,讓孩子失去安全感,真的值得嗎?

也許有人會說,孩子睡眠不好,半夜總醒,也會影響身體健康,讓孩子睡整夜覺有什麼不好呢?的確,在不傷害孩子的前提下能睡整夜覺當然好,睡眠訓練也不是一無是處。只是我們都搞錯了對象,需要訓練的並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需要訓練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孩子睡眠不好,要解決的問題,不是讓孩子睡久一些,晚上少醒幾次,而是要從孩子一整天的作息入手,合理規劃才能讓孩子有規律的睡眠。

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晚上睡不好,是因為白天睡多了。白天就故意熬著不讓孩子睡,結果孩子睡眠越來越渣。對孩子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孩子晚上睡不好,恰恰是因為白天沒有睡好。

  • 白天及時哄孩子睡覺

孩子困會有不同的反應,作為孩子的照顧人,要及時察覺孩子的睡眠信號,提前哄孩子睡覺。

關於白天哄睡,我跟婆婆有過很大的分歧。婆婆總跟我說,孩子白天哄睡特別困難,總是哭半天才睡著。我讓婆婆早點哄孩子睡覺,她總說孩子不困,玩得正高興,沒辦法哄。

於是,一個周末的白天,在婆婆看來孩子玩得正開心的時候,我把孩子橫抱過來拍了拍,沒5分鐘就睡著了。婆婆這才開始相信我說的話。

有的孩子困很容易看出來,打哈欠,眼珠轉動變慢,有的孩子則會表現得很亢奮。但細心觀察也會發現,即使孩子看起來很亢奮,他眨眼時眼睛閉的時間會變長,他可能會目光呆滯,走神。

最好的哄睡狀態就是孩子剛有困意就開始哄,孩子就會自然入睡,不會出現所謂的「鬧覺」。

  • 讓孩子白天多活動

孩子晚上睡不好,還有一種可能是白天運動太少。會爬會跑的孩子,每天能有很多自主運動,對不會翻身不會坐的孩子,需要家長帶著孩子運動。

比如,讓孩子躺在床上踢踢腿,動動手,讓孩子趴一會兒,去夠遠點的東西,多給孩子創造運動的機會。讓孩子多動,對改善晚上的睡眠質量也有好處。

  • 晚上有固定的睡眠儀式

固定的睡眠儀式會給孩子暗示,現在到睡覺時間了,你的大腦和身體都要休息。可以根據自己家的實際情況,固定每晚的睡眠程序。我家的睡眠程序是這樣的:

睡前一小時,洗澡;

把孩子放到床上,拉窗簾,鋪床,順便跟孩子聊天兒;

關大燈,留一個床頭燈,喂奶。

吃飽喝足之後,孩子咿咿呀呀踢踢腿啥的,我把臥室收拾完。

關燈哄睡覺。

等孩子出牙之後,睡前儀式又加了刷牙。一旦開始執行睡前程序,就不要再用歡快的音樂,誇張的動作逗孩子玩了。可以給孩子講講故事,讀讀繪本,聊聊天,讓節奏慢下來,孩子也更容易進入睡眠狀態。

我很能理解想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的父母,因為在我休產假的那幾個月里,我也曾經想過。那幾個月孩子白天都要抱睡,放床上就醒。看到睡眠訓練能練出睡整覺的孩子,實在讓人動心,越看越覺得孩子的睡眠渣。

但我還是沒有行動,因為不管用什麼訓練方法,都是用冷漠來對待一個不會說話,只會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孩子,我覺得這違背了我做母親的本能。

作為媽媽,我要在孩子需要我的時候迅速回應他,讓孩子知道我是值得信賴的。對孩子的有求必應,也讓他越來越有安全感。從5個月起白天不再需要抱睡,能從晚上7點睡到早上7點,26個月斷奶之後都是一覺到天明。

我慶幸沒有給孩子做睡眠訓練,現在回想起那些日子,其實有問題的不是孩子,而是媽媽的心態。孩子的每一次哭泣,每一次睡夢中醒來都是他需要媽媽的時候,回應孩子的需要,才是每個媽媽該做的事情。

媽媽的每次回應都是在告訴孩子,媽媽一直在,你可以放心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k2ronEBfwtFQPkdwQS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