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大陸,是人類最難接近的大陸,而人類距離南極最近的地方,是火地群島。
火地群島,是南美洲最南端的島嶼群,地處兩洋之間,與南極大陸隔海相望,群島總面積73753平方公里,以火地島面積最大,面積約4.87萬平方公里。
這片島嶼由智利和阿根廷兩個國家共享。
火地群島
智利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國土南北跨度4270公里,東西寬度最窄處只有96公里,最寬也只有362公里,而最寬的領土卻位於這片荒涼的島嶼上。
它的鄰居,國土形狀更「中規中矩」的阿根廷,東西平均寬度1423公里,最窄的領土恰好也位於火地島上。
火地島的位置
阿根廷的國土和人口遠大於智利,卻只占據了火地群島的不到1/3。距離阿根廷只有600公里的馬島也被英國(距離馬島13000公里)占據,阿根廷可以說是「與島無緣」。
火地群島的國界大部分被「一刀切」。阿根廷獲得的1/3部分和阿根廷本土並不相連,像一塊飛地。而群島其餘超過2/3的面積盡歸智利。
狹長的智利是怎樣虎口奪食,從阿根廷的眼皮底下,拿走這片最寬的土地呢?
火地島「一分為二」
一、殖民時期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就此掀開地理大發現的序幕,隨之而來的,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美洲的狂潮。
在歷經一系列爭鬥與摩擦後,兩國終於在教皇的調解下達成了共識。1529年《薩拉戈薩條約》簽訂,其中對於美洲的劃分,葡萄牙得到巴西,西班牙得到了除此之外的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區。
西葡兩國瓜分美洲
在西班牙殖民時期,為了更好的對殖民地進行統治與管理,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殖民地設立新西班牙總督區(1535年)和秘魯總督區(1542年)。
但受限於地形,西班牙人卻無力對南美最南部的領土進行大規模的擴張和統治,生活在南美最南部的馬普切人對西班牙殖民者進行了長期頑強的抵抗,使其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馬普切人英勇抗爭
1641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無法通過武力征服馬普切人的情況下與其簽訂了「基林條約」,被迫正式承認馬普切民族的獨立自主以及他們對比奧比奧河以南土地的獨立自治權。
所以在很長時間裡,南美最南部一直是一片無人開發的蠻荒之地。
之後為了進一步鞏固統治,西班牙人又在美洲殖民地設立新格拉納達總督區(1718年)和拉普拉塔總督區(1776年)。
而如今的阿根廷和智利在當時分別屬於西班牙的拉普拉塔總督區和秘魯總督區。
西班牙的四大總督區
安第斯山脈將南美大陸一分兩半,智利被隔絕在一片狹長的海岸。受地形影響,智利與其它地方交通困難、往來不便,殖民者對於智利的統治鞭長莫及,很難直接管理。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1778年,西班牙殖民者特地在秘魯總督區的下面單獨設立智利都督區以加強管理。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拉丁美洲也受到影響。尤其是到了1810年,就連西班牙本土都被法國軍隊占領,位於拉美的殖民地就更難控制了,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遭到嚴重削弱,殖民地人民逐漸覺醒,風起雲湧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開始爆發。
之後各總督區紛紛獨立,1810年新西班牙總督區獨立,1819年新格拉納達總督區獨立。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與此同時,拉普拉塔總督區也爆發了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五月革命,1816年阿根廷獨立,並宣布繼承了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
1818年智利獨立。到1826年,整個秘魯總督區獲得解放,西班牙300多年的黑暗統治從此結束,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拉普拉達總督區的阿根廷在獨立前,農業和畜牧業開始有一定發展,並出現了紡織業和造船業。秘魯總督區的智利在獨立前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小麥、玉米,畜牧業也占有重要地位。
南美各國的獨立時間
二、擴張浪潮
獨立之初的智利和阿根廷都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兩國的領土都遠沒有今天遼闊,但阿根廷的情況比智利要好得多,阿根廷的核心在潘帕斯草原,這裡水草豐美,適合發展。
與阿根廷以安第斯山脈為界的智利,僅有的國土全部分布在安第斯山以西的狹窄地帶,高聳入雲的安第斯山讓智利完全沒有緩衝地帶,一旦遭受外來入侵,國家就有覆滅的風險。
獨立之初的智利和阿根廷
獨立後的智利在經歷一段短暫的動亂時期後,逐漸走上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良好道路,1831年上台的保守黨政府鼓勵移民,開發智利具有優勢的銅礦資源,使智利成為世界上重要的銅礦出口國。
而阿根廷在獨立之後,憑藉國內良好的資源,大力發展農業和畜牧業出口,通過羊毛、小麥和牛肉的大量出口,賺取了大量財富,在此後的幾十年里,阿根廷的羊毛出口逐漸增長到1400萬噸,羊肉多達6.61萬噸,經濟一片欣欣向榮,國力逐漸強盛起來。
此時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正在全球布武,四處搶奪殖民地。1833年,英國以首先發現馬爾維納斯群島(1592年英國發現)為理由,派兵強占,並改名福克蘭群島。
馬島到兩國的距離
馬爾維納斯群島距離阿根廷只有600公里,距離英國本土卻有13000公里,家門口的馬島被人占了,阿根廷表示強烈抗議,但此時的阿根廷根本無力同英國相抗爭,只能先擱置馬島問題,重點發展經濟,養精蓄銳。
在國家穩步駛向發展的快車道後,阿根廷開始對外出擊,與同在拉普拉塔總督區獨立出來的兄弟國家巴拉圭反目成仇,大力扶持反對巴拉圭的勢力,試圖奪得更多的領土。
1864年,巴拉圭戰爭爆發,阿根廷與從前葡萄牙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巴西和烏拉圭結成同盟,對抗巴拉圭,重創了小洛佩斯的巴拉圭軍隊,巴拉圭被迫割讓不少領土,阿根廷的初步擴張取得勝利。
巴拉圭戰爭
在1870年前後,阿根廷又藉助地利之便,通過「征服沙漠」之役吞併了在殖民時期屬於無主之地的巴塔哥尼亞高原,但由於當地人煙稀少,阿根廷在當地的統治尚不穩固,也就暫時沒有再進一步南下占領火地島。
同阿根廷一樣,智利也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當時,南美太平洋沿岸阿塔卡馬的礦區生產硝石,秘魯和玻利維亞控制了絕大部分地區,智利則只占據了一小部分。
硝石,是用來製造化肥和火藥的重要原料,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出於爭奪硝石資源的利益需求,智利對兩國發動了進攻。
三國爭議地區
由於智利在獨立後一直和英國人保持著良好的貿易關係,並且兩國合資經營的硝石公司被玻利維亞沒收資產,兩國懷著嚴重的報復心理。
此時的英國致力於擴大在南美洲的影響力,大量向智利提供武器裝備和物資,大力支持智利發動戰爭;而智利也投桃報李,為英國提供了大量的礦產和原料。
而秘魯與玻利維亞關係親密,雙方曾在1873年締結了軍事同盟條約。
1879年,南美太平洋戰爭爆發,得到英國方面支持的智利以其先進的海軍大敗玻利維亞和秘魯聯軍,將領土向北拓展了三分之一,直接把玻利維亞變為了一個沒有海岸線的內陸國家。
南美太平洋戰爭
這場戰爭也讓智利獲得了大片硝石產地,差不多壟斷了當時全世界的硝石市場,智利的經濟因此更上一層樓,成為了南美地區與阿根廷、巴西並立的「ABC強國」。
在向北擴張的同時,智利也開始南下,盯上了南方的火地島,火地島位於麥哲倫海峽和德雷克海峽之間,在巴拿馬運河(1914年)開通前,這裡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唯一交通要道,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火地島處於安第斯山脈以東,相比於智利,距阿根廷更近,智利人擔心火地島會落入阿根廷之手,如果阿根廷控制了整個海域,對智利南部進行封鎖,會嚴重影響到智利的國土安全。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智利迅速南下,先發制人,搶先在火地島西部建立了永久定居點,對火地島進行事實上的占領,並開始組織移民,興建軍事設施。
火地島和兩個海峽的位置
阿根廷姍姍來遲,只能對此提出抗議,而隨著1880年該島發現了金礦,智利憑藉金礦發了一筆小財,兩國之間開始出現摩擦。在此之前,兩國一直保持著互不侵犯的關係。
此時的智利正忙於南美太平洋戰爭,害怕後院起火,為了安撫阿根廷人,不得不吐出了一部分勝利果實。
兩國於1881年商定了在該島的劃界,簡單粗暴的瓜分了整個火地島,這裡的邊界也成為了兩國國界上最「整齊」的部分。
根據條約,智利占有火地島西部的2/3,阿根廷占有東部的1/3,這一部分和阿根廷本土不相連,成為了飛地,麥哲倫海峽成為了智利的內海,只留下一個出口給阿根廷。
火地島劃界,明顯智利占的更多
阿根廷人雖然不樂意被智利占得大頭,但受限於智利已經在火地島立穩腳跟的既定事實,只得默默咽下了這口苦果。
之後由於先前的邊境劃界時出現了地理錯誤,兩國發生爭端,於1896年簽訂仲裁協議,決定請在南美頗具影響力的英國進行裁決。
儘管阿根廷和英國之間存在著馬島問題,但在經濟上,英國一直都是阿根廷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英國及殖民地也高度依賴阿根廷的肉類和農產品。
從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期,英國有30%的新鮮羊肉和45%的活羊都是依靠阿根廷進口,所以阿根廷也同意由英國來進行仲裁。
英國國王后來出面做出了裁決,暫時解決了兩國的邊境問題。但雙方不知道的是,這次劃界並沒有徹底解決衝突,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埋下了更大的隱患。
三、島嶼爭端
阿根廷雖然只獲得了火地島的一部分領土,但對於這片最南端的國土,阿根廷對此地的經營卻顯得異常完善。
在這裡,阿根廷設立了自己的火地島區,並開始大力發展建設基礎設施及相關配套,很快就將這裡建設的有模有樣。
1884年,阿根廷在此地建立了政府行政機構烏斯懷亞市,並將其設立為阿根廷火地島區的首府,隨著阿根廷對這裡的大量投入,這片被印第安人稱作「觀賞落日的海灣」的土地,逐漸吸引了來自世界的旅遊者來此觀光。
烏斯懷亞的位置
1914年巴拿馬運河的開通,使兩大洋之間的航程大大縮短,但由於巴拿馬運河通航的最大噸位僅有10萬噸,很多大噸位船隻仍然需要繞道麥哲倫海峽或是德雷克海峽,因此火地島的地緣價值依舊很高。
不同航線對比
在一戰前,阿根廷的經濟快速發展,小麥出口由之前的10萬噸增長到250萬噸,冷鮮牛肉由2.5萬噸增長到44.08萬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冷鮮牛肉出口國。憑藉農業和畜牧業的大量出口,阿根廷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但阿根廷的經濟高度依賴農業出口,經濟結構太過單一,缺乏工業基礎和替代競爭力,難以承受大的波動。隨著一戰爆發,原有的英法等出口國都轉入戰時經濟,無暇顧及阿根廷,阿根廷的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
而由於經濟蕭條,社會開始發生動盪,人們渴望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能改變亂局,阿根廷逐漸陷入了民粹主義的魔爪,軍政府和民選政府來回更迭,嚴重影響了國內的政治局勢。
阿根廷的民粹主義分子抱有強烈的經濟民族主義心態,不顧好壞統統將外資企業國有化,這樣的措施拖垮了阿根廷的經濟,阿根廷的經濟日益下滑。
阿根廷富有的上層精英
此時的智利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工人階級壯大,政府大力興辦學校,發展民族工業,開展對外貿易,經濟穩步發展。
隨著人類對於南極地區的探索發現,火地島的戰略價值也水漲船高,阿根廷的烏斯懷亞港逐漸成為了世界各大國前往南極的補給站。
火地島到南極的距離
並且由於火地群島石油的發現,激化了利益衝突,原來並不重要的火地島問題又浮出水面,阿根廷和智利的關係開始惡化,在火地島區域的爭奪也變得愈發劇烈。
1945年,火地島北部發現了石油,智利隨之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這裡成為了智利唯一的油田,智利人開始了大量的勘探和開採工作,鋪設了油管,通過麥哲倫海峽向智利中部輸出石油,海上建立了鑽台,還建立了小煉油廠。
而阿根廷也不甘示弱,1947年阿根廷在島上建立了海軍基地,意圖強化自己在此區域的海軍力量,試圖同智利一較高低。
而就在這一時期,隨著臨近南極的國家和世界上的主要強國相繼提出南極戰略,先後有多個國家對南極洲的部分地區提出了主權要求。
各國對南極的主權要求
瀕臨南極的智利和阿根廷兩國自然也不會錯過這一良機,兩國政府很快認識到在南極主權爭奪方面的重要性,先後制定了南極主權戰略。
而作為離南極大陸最近的土地,火地群島的戰略地位與日俱增,阿根廷不滿智利人占了火地群島的絕大部分,提出了要將一部分島嶼劃歸阿根廷的主張,而這也激化了兩國的矛盾。
由於實力相當,雙方並沒有直接鬥爭,轉而開始在經濟建設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明爭暗鬥。
20世紀50年代,智利在火地島附近建立了威廉斯港,試圖打破阿根廷烏斯懷亞港在南極基地供給的壟斷地位。
烏斯懷亞與威廉斯港的位置
到1971年,兩國極端緊張的局面已達到頂峰,戰爭隨時可能爆發。
為了緩和兩國關係,解決兩國爭議問題,阿根廷和智利政府簽署了一項仲裁協議,試圖將火地島附近有爭議的島嶼(皮克頓、努埃瓦、倫諾克斯三島)提交國際上的第三方仲裁。
由於兩國之前在劃定邊界時發生爭端,曾請英王作出裁決,暫時解決了邊境問題,因此這次兩國選定的第三方仲裁國依舊是英國,但英國在此之後一直與智利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和貿易往來,自然在仲裁中更偏向於智利。
於是在1977年,拉偏架的英國仲裁法院裁定這些爭議的島嶼(皮克頓、努埃瓦、倫諾克斯三島)全都屬於智利,靠著英國撐腰,智利成功將三島據為已有,在火地島的爭奪中,智利更是力壓阿根廷,將其大部分領土和海岸線成功攬入懷中。
啥也沒得到的阿根廷自然不樂意了,阿根廷人拒絕承認仲裁結果,想要通過軍事力量來奪得自己的權益。
比格爾海峽及三島位置
在拒絕英國的仲裁結果後,阿根廷國內的民粹主義和沙文主義逐漸抬頭。
擱置已久的馬島問題也被人提起,進一步惡化了阿根廷人對英國的印象,對智利的邊境糾紛也日益激化,阿根廷政府開始將衝突擴大到比格爾海峽以南和合恩角子午線以東的所有島嶼。
比格爾海峽附近島嶼
雙方摩拳擦掌,劍拔弩張,兩國之間的矛盾逐漸達到了頂點,戰爭幾乎一觸即發。
然而正在千鈞一髮之際,由於兩國都是傳統的天主教國家,對教皇有著莫大的崇敬,一直關注兩國局勢的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及時出馬,擔任中間人,提出調停兩國衝突,並任命紅衣主教安東尼奧·薩莫雷為特使領導兩國談判,提出調解。
在經過談判之後,雙方承諾通過1979年1月8日簽署的《蒙得維的亞法案》擱置使用武力威脅。
但此時戰爭的威脅並沒有結束,兩國態勢依舊緊張。此時的阿根廷國內通脹嚴重、經濟一片混亂,新上台的加爾鐵里急於發動對外戰爭轉移矛盾,但看在教皇的面子上沒有動手。
軍人出身的加爾鐵里,懂得如何煽動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他將馬島問題搬上了議程,力圖通過奪回失地的榮耀感贏得民眾,於是轉頭對英國發動了馬島戰爭。
阿根廷前總統加爾鐵里
但加爾鐵里忽視了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捍衛馬島的決心,這後來也讓阿根廷付出慘重的代價。
1982年,馬島戰爭爆發,戰爭初期,阿根廷節節勝利,一度收復馬爾維納斯群島,加爾鐵里的國內支持率暴漲。
馬島戰爭的消息傳來,柴契爾夫人當即強硬的宣布與阿根廷斷交,並組織一隻遠洋艦隊,隨著英國緩過神來,缺乏經驗的阿根廷軍隊很快就被英國人打個潰不成軍。
馬島戰爭示意圖
值得一提的是,馬島戰爭爆發時,阿根廷仍暗中將智利視為敵國,而智利也在防止阿根廷入侵,所以理所當然的,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英國曾在南美太平洋戰爭中力挺智利,結合兩國長期以來的友好關係,智利暗中對英國提供一系列幫助。
在馬島戰爭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智利在邊境部署重兵,牽制阿根廷大量的軍隊,使之無法投入到馬島戰場。
不止如此,智利還派出情報小組為英軍提供阿根廷軍隊的信息,並允許英軍使用智利在蓬塔阿雷納斯的空軍作戰中心。通過這個作戰中心,關於阿根廷的情報被源源不斷的送到馬島前線,這對英國人擊敗阿根廷軍隊起到重大作用。
簽訂《和平友好條約》
馬島戰爭結束後,加爾鐵里被迫下台,阿根廷面對國內國際一連串的問題,無力再同智利爭奪火地群島及附近海域,於是在1984年,雙方再次坐到了談判桌前。
這次在教皇的調解下,阿根廷和智利雙方在梵蒂岡進行會談,經過長期談判,當年年底,雙方簽訂《和平友好條約》。
條約規定,位於火地島南端比格爾水道東口的皮克頓島、倫諾克斯島和努埃瓦島三島的主權和以東3海里的領海權依舊歸智利所有,但阿根廷在這一地區享有航行權和捕魚權,並享有對麥哲倫海峽東部海域的主權。
《和平友好條約》劃界後現狀
至此,兩國關於火地島及附近海域的紛爭終於落下帷幕,智利在幾次爭奪中大獲全勝,從而牢牢確立了自己在火地島區域的優勢,守住了自己國土上最寬的領地。
《和平友好條約》扭轉了陷入困境的兩國關係,也解決長期存在的島嶼和海峽航路的爭奪問題,極大的改善兩國的雙邊關係,推動兩國的往來。
2017年,阿根廷和智利兩國簽訂了阿根廷歷史上第一個國家間自貿協定,密切兩國在投資、商品和服務業貿易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兩國的關係逐步向著和平共處、友好交流的方向發展。
目前,阿根廷火地島區的首府烏斯懷亞有三萬人口定居,海港設備完善,有班輪定期通航,還建有飛機場與島外通連。每年都有眾多遊客來此遊玩。
而智利在火地島建有威廉斯港,有幾千人在此定居,建設程度尚不如阿根廷的烏斯懷亞,但2019年智利將其設為城市,取代烏斯懷亞成為世界最南端的城市。
火地島風光
作者|黑羊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